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变法,孙中山选择革命……”促使他们做出人生重要选择的原因,是这一年( ) A.《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 B.《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洋务运动兴起,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2. 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的观点的人物是( ) A.?曾国藩???????????????B.?康有为 C.?左宗棠??????????? ?D.?李鸿章 3.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4. 八年级(1)班的同学要举行“戊戌变法主题辩论会”,下列不能作为辩论会论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加剧的背景下发生的 B.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C.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5. 有资料记载: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机器生产。材料说明维新变法 ( ) 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C.法令在山西落实得最好 D.促使中国开始引入机器生产 6. 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面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竞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顽固势力的反扑 D.民众的盲目排外 7. 小刘看到纪录片中有一位仁人志士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都是要流血的,如今中国变法还没听说有流血的,这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就让我来当这流血第一人吧!”这位仁人志士应该是(?? ?) A.?康有为????????B.?光绪帝???????????????????????????????? C.?梁启超????????D.?谭嗣同 8. 2019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与北大学子共度青年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清华学堂 D.黄埔军校 9. 维新变法的失败最能说明的是( ) A.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有顽固派存在,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进步 D.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10. 《申报》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记录了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如果你想了解《申报》早期创办的历史,你应该去( )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南京 11. 出现国人创办报刊高潮的时间大约是( ) A. 18世纪末 B. 19世纪中期 C. 19世纪末 D. 20世纪初 12. 中国近代史上有很多事件冠以当年的干支纪年名称,如戊戌政变、辛酉政变等。下列事件中习惯上采用这种称呼的有( ) ①1840年鸦片战争 ②1894年中日战争 ③1898年资产阶级改革 ④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 中国近代创办的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文化出版企业是(??? ) A.?商务印书馆???????B.?中华书局????????????????????????? C.?读书出版社??????D.?三联书社 14. 1917年商务印书馆在《申报》登出新书广告:特编适合共和宗旨之教科书,分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中学校、师范学校四种,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均全,一律呈经民国教育部审定公布……今日教育家欲同心协力,盖此维护共和之责,则采用此种教科书最为相宜。可见,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 A.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B.维护共和制度 C.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改革社会习俗 15. 某同学在整理清朝后期文化教育革新时,列出了如下表格,其中,正确的是( ) 序号 事件 影响 ① 京师同文馆译书处 促进了近代西学的传播 ② 《申报》 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③ 《商务印书馆》 为开启民智、传播文化等作出重要贡献 ④ 《奏定学堂章程》 标志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的极大刺激与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30多年(19世纪60~90年代)的自强运动……从而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最初步伐。 ——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乃知其战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巧,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方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抡、水雷、电线、铁路,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臣窈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敬。国会者,君与民共论一国之政法也。盖出自三权鼎立说,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故人主与千万之国民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 回答: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我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2)材料二与“自强运动”相比,在“学习西方”方面有何新的认识? (3)材料三反映出维新派哪些主张?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潮;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对于这个严重丧权辱国的条约,全国各阶层人士无不为之痛心疾首。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也义愤填膺……发动了 1 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确切指出形势的危殆。” 材料三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康有为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梁启超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四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发动了1 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的事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种即可)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维新变法有何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BDA 6-10CDBBB 11-15CBAAA 二、非选择题 16.(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2)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 (3)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等。 17. (1)民族危机加深。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等。 (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8. (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 (2)公车上书。 (3)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新式学堂。 (4)戊戌政变。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