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九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时,发现了一段史料:“天朝再败于……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你认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又进一层”主要是指( )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实现军事的近代化 C.实现工业的近代化 D.实现思想的近代化 2.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3.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组织强学会 B.《万国公报》创办 C.成立保国会 D.公车上书 4. 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报刊是(??? ) A.?《国闻报》??????B.?《知新报》??????????????????????? C.?《相学报》??????D.?《时务报》 5. 李克强总理在参观严复故居时赞誉他“放眼世界又葆有纯正中国心”,严复译著的哪本书在当时影响最大?( ) A.?《海国图志》?????????B.?《物种起源》???????????????????? C.?《四洲志》?????????? ?D.?《天演论》 6.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 ) 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 C.慈禧太后、袁世凯 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 7.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时在位的皇帝是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 B.维新变法是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C.变法最终失败,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D.变法期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 8. 《日落紫禁城》中有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19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9. 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 ) A.?京师大学堂????????????B.?京师同文馆???????????????????????????? C.?金陵大学????????????????D.?清华大学 10. 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11. 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 ) A.1905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49年 12.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此段话中的“皇上”实行的变法之策包括( ) ①发展农工商业?? ②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废除科举制度?? ④开办新式学堂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3. “《申报》初创时,每期只销六百份,四个月后,该报在上海已日销三千份。……至1877年,每日销量已达八九千份。”材料反映了《申报》( ) A.市场竞争激烈 B.销售技术高超 C.内容丰富多彩 D.影响逐渐扩大 14. 2017年8月,“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主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此研讨会是为了纪念商务印书馆创办距今( ) A.?120年?????B.?110年??? ?C.?100年???D.?90年 15. 近代前期,我国的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下列教育改革措施,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开设京师同文馆 ②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④② D.②③④①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现在朕位几乎不保。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1)下这道密诏的是清代哪一位皇帝? (2)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 (3) “皇太后”是指何人?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发愤痛心者也。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觊觎,则瓜分之患大;割地之事小,边民皆不自保,则瓦解之患大。社稷之危未有若今日者。” ——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 材料二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材料一中“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指的是什么? (2)康有为是怎样看待中国当时的处境的? (3)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作用?为什么?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制约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概括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3)针对材料一反映的现状,光绪帝和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DDD 6-10ABCAB 11-15ACDAC 二、非选择题 16.(1)光绪帝。 (2)戊戌变法。 (3)慈禧太后。 17. (1)《马关条约》的签订。 (2)康有为认为当时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处境。 (3)目的:请求光绪帝实行变法。起到了作用。康有为的上书打动了光绪帝,光绪帝表示不做“亡国之君”,不久,光绪帝下诏,宣布开始变法。 18. (1)科举制的实行(或:八股取士)。 (2)①人才培养目标上,从培养官僚士绅到培养近代化人才。 ②教学内容上,从侧重西方科技知识转向关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 (3)光绪帝创办京师大学堂(或: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八股文);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任写其中两条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