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9科11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四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9科11份)

资源简介

北京市四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文科)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60min)
一、单项选择题(60分,每题1.5分)
1. 下列不属于水和无机盐生理作用的表述是
A. 水是极性分子可作为溶剂 B. 水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
C. 无机盐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 D. 水和无机盐共同维持细胞渗透压
2. 人由于患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往往会出现抽搐的症状,主要原因是
A. 失水过多
B. 炎症造成人体吸收糖类减少
C. 炎症造成人体吸收减少
D. 炎症造成人体吸收氨基酸减少
3. 下列哪种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
A. 葡萄糖 B. 糖元 C. 核糖 D. 蔗糖
4. 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糖是
A. 淀粉 B. 麦芽糖 C. 蔗糖 D. 纤维素
5. 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细胞内重要的能源物质是葡萄糖
B. 蔗糖和淀粉彻底的水解产物都有葡萄糖
C. 糖元和淀粉分别是动植物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
D. 纤维素是植物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
6. 脂质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 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B. 构成生物膜
C. 调节生命活动 D. 能源物质
7.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差异体现在
A. 氨基不同 B. 羧基不同 C. R基不同 D. 肽键数量不同
8. 胰岛素分子含有2条肽链,共由51个氨基酸缩合而成,则胰岛素分子含有的肽键数目是
A. 51 B. 50 C. 49 D. 2
9. 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
B. 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C. 可用甲基绿-苏丹IV检测细胞中核酸的分布
D. 除病素外,一切生物都有核酸
10. 细胞学说揭示了
A. 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B.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C. 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D.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11. 下图为动物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 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12. 变形虫能伸出伪足摄取食物,动物体内巨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A. 流动性 B. 不对称性 C. 保护性 D. 选择透性
13. 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叶绿体
A. 绕液泡做定向循环流动 B. 绕液泡做不定向循环流动
C. 绕细胞核做定向循环流动 D. 绕细胞核做不定向循环流动
14. 植物体内下列哪些结构中含有色素
A. 叶绿体和液泡 B. 线粒体和核糖体
C.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 细胞溶胶
15. 化学组成中不含磷脂的细胞结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 B.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 溶酶体和液泡 D. 中心体和核糖体
16. 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由于尾部细胞的逐渐解体使尾部消失,与这种现象关系最为密切的细胞器是
A. 中心体 B. 内质网 C. 溶酶体 D. 高尔基体
17. 植物和动物细胞中均有、且含DNA的结构是
①细胞核;②线粒体;③叶绿体;④核糖体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18. 人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相似之处是
A. 都有细胞壁 B. 都有大液泡
C. 都没有色素 D. 都有中心体
19. 蓝藻和小麦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细胞中都有的结构是
A. 核糖体 B. 核膜 C. 线粒体 D. 叶绿体
20. ATP的结构简式是
A. A—P—P—P B. A—P—P~P C. A—P~P~P D. A~P~P~P
21. 枪乌贼神经细胞中的浓度是其细胞外液中的40倍,进入枪乌贼神经细胞的主要方式是
A. 自由扩散 B. 被动转运 C. 主动转运 D. 胞吞作用
22. 下列物质过膜方式中需要载体蛋白参与的是
A. 进入线粒体 B. 分子进入细胞
C. 进入叶绿体 D.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23. 在水深的深海,光线极少,能见度极低,有一种电鳗具有特殊的适应性,能通过自身发出高达5000V的生物电,击昏敌害、获取食物、保护自己。电鳗产生生物电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A. 葡萄糖的分解 B. 氨基酸的分解
C. 丙酮酸的分解 D. 腺苷三磷酸的水解
24. 在显微镜下观察质壁分离的理想实验材料是
A.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B. 人口腔上皮细胞
C. 花生子叶细胞 D.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
25. 下列关于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B. 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C. 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
D. 酶只在活细胞内发挥作用
26. 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应该是
A. 产生气泡 B. 溶液呈蓝色
C. 溶液呈紫色 D. 产生砖红色沉淀
27. 下图表示某类酶作用的模型,这个模型能解释
A. 酶的高效性 B. 酶的催化作用需适宜的pH
C. 酶的专一性 D. 酶的催化作用需适宜的温度
28. 细胞呼吸过程中,糖酵解的场所是
A. 线粒体基质 B. 细胞质基质
C. 线粒体内膜 D.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9. 在有氧呼吸的全过程中,氧的作用发生在
A. 葡萄糖酵解为丙酮酸的阶段 B. 第二阶段(三羧酸循环)阶段
C. 产生大量ATP的阶段 D. 参与有氧呼吸的全过程
30. 可以通过检测哪种物质的积累来监测运动员的肌肉何时以厌氧呼吸方式提供能量
A. ATP B. 乳酸 C. 二氧化碳 D. 酒精
31. 下表是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表中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A 呼吸场所 主要在线粒体内 细胞质基质
B 是否需氧 需分子氧参加 不需分子氧参加
C 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水 二氧化碳、乳酸
D 释放能量 较多 较少
32. 细胞呼吸的实质是
A.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B. 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C.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33. 叶绿素主要吸收
A. 红橙光和蓝紫光 B. 蓝紫光
C. 红橙光 D. 绿光
34. 分离叶绿体色素结果显示,叶绿素b位于滤纸的最下端,其主要原因是
A. 分子量最小 B. 分子量最大
C. 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低 D. 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35. 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部位是
A. 类囊体膜 B. 叶绿体基质
C. 叶绿体内膜 D. 叶绿体基粒和基质
36. 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多种指标表示,以下不适合的是
A. 植物体鲜重增加量 B. 植物体干重增加量
C. 释放量 D. 吸收量
37. 光合作用中,ATP转变成ADP的场所,是在叶绿体的
A. 外膜上 B. 基质中 C. 色素中 D. 类囊体膜上
38. 科学家利用含有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原子,这种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最可能是
A. 二氧化碳叶绿素ADP B. 二氧化碳叶绿素ATP
C. 二氧化碳葡萄糖 D. 二氧化碳三碳糖蔗糖
39. 天气晴朗的早晨,在正常生长的植株上,选取着生位置相似、形状大小基本相同的甲、乙两叶片。清晨,摘取叶片甲,烘干称重;黄昏,摘取叶片乙,烘干称重。结果是
A. 甲比乙重 B. 乙比甲重 C. 甲乙等重 D. 不一定
40. 下列哪项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共同产物
A. B. 丙酮酸 C. ATP和[H] D. 淀粉
二、非选择题(40分,每空2分)
41. (20分)下面是两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中填数字序号,__________上填该序号对应的结构名称)
(1)甲图细胞属于_______细胞,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图的细胞均有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西瓜红色果肉细胞的色素主要存在于乙图的[ ]_______。若乙图细胞是洋葱的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则不应该具有的结构是_______(填序号),用甲基绿-吡咯红对该细胞进行染色,细胞核呈__________色。
(4)乙图结构15增大膜面积的方式是__________,其中产生的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中,需要穿过__________层磷脂分子。
42. (20分)下图为叶绿体中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数字序号,__________上填该序号对应的名称)
(1)图中[1]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_,上面分布有______________,在活细胞中呈_________色。
(2)图中I为光合作用的_________阶段,该阶段的产物[ ]_________和[ ]_________参与II阶段的反应。
(3)图中由与[ ]_________结合形成[ ]_________,再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最终合成[ ]_________等有机物。
(4)在光照条件下,若突然停止供给,细胞内的含量将会_________(上升/下降)。
【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60分,每题1.5分)
1~5 CCBBD 6~10 ACCBA
11~15 CAAAD 16~20 CDCAC
21~25 CDDAD 26~30 CCBCB
31~35 CCACA 36~40 ABDBC
二、非选择题(40分,每空2分)
41. (1)原核 无核膜(无成形细胞核)
(2)核糖体 细胞壁 细胞膜
(3)[18]液泡 8 蓝绿
(4)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12
42. (1)类囊体 光合色素及相关的酶(答全给分) 绿
(2)光反应 [4]ATP [5]NADPH(或[H])
(3)[6];[7];[8]糖类
(4)下降北京市四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
数学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分为两卷,卷(I)100分,卷(II)50分
(卷I)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过点(1,0)且与直线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A. B.
C. D.
2. 已知过点A(-2,)和B(,4)的直线与直线垂直,则的值为
A. -8 B. 0 C. 10 D. 2
3. 圆的半径为
A. 1 B. 3 C. 6 D. 9
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A. 相交 B. 相离 C. 外切 D. 内含
5. 如果是实数,那么“”是“”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 已知点在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上运动,则的取值范围是
A. [-2,-1] B. C. D.
7. 若两直线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
A. 1 B. C. D.
8. 若椭圆的对称轴为坐标轴,长轴长与短轴长的和为18,焦距为6,则椭圆的方程为
A. B.
C. D. 以上都不对
9. 圆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最大值是
A. B. C. D.
10. 若直线与圆C:有两个不同交点,则点与圆C的位置关系是
A. 点在圆上 B. 点在圆内 C. 点在圆外 D. 不能确定
11. 中心在原点,焦点坐标为的椭圆被直线截得的弦的中点的横坐标为,则椭圆方程为
A. B.  C. D.
12. 若圆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则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3. 直线绕着它与轴的交点顺时针旋转所得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
14. 若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离心率为,则的值是___________。
15. 已知圆C:与直线相切,且圆D与圆C关于直线对称,则圆D的方程是___________。
16. 已知直线与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则的范围是__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7. 已知O为坐标原点,△AOB中,边OA所在的直线方程是,边AB所在的直线方程是,且顶点B的横坐标为6。
(1)求△AOB中,与边AB平行的中位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2)求△AOB的面积;
(3)已知OB上有点D,满足△AOD与△ABD的面积比为2,求AD所在的直线方程。
18. 已知Rt△ABC的顶点坐标A(-3,0),直角顶点B(-1,-),顶点C在轴上。
(1)求BC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2)圆M为Rt△ABC外接圆,其中M为圆心,求圆M的方程;
(3)直线与Rt△ABC外接圆相切于第一象限,求切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小时的切线方程。
卷(II)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圆在点P(1,)处的切线方程为
A. B.
C. D.
2. 过点(1,2)总可作两条直线与圆相切,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以上都不对
3. 曲线与直线有且仅有两个公共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 △ABC中,A(-2,0),B(2,0),则满足△ABC的周长为8的点C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
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圆上有且仅有四个点到直线的距离为1,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6. 曲线C是平面内与两个定点和的距离的积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给出下列三个结论:
①曲线C过坐标原点;
②曲线C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③若点P在曲线C上,则△的面积不大于。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为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7. 动圆C的方程为。
(1)若,且直线与圆C交于A,B两点,求弦长;
(2)求动圆圆心C的轨迹方程;
(3)若直线与动圆圆心C的轨迹有公共点,求的取值范围。
8. 已知双曲线方程为,椭圆C以该双曲线的焦点为顶点,顶点为焦点。
(1)当,时,求椭圆C的方程;
(2)在(1)的条件下,直线:与轴交于点P,与椭圆交与A,B两点,若O为坐标原点,与面积之比为2:1,求直线的方程;
(3)若,椭圆C与直线:有公共点,求该椭圆的长轴长的最小值。
【试题答案】
卷(I)
1-5 ADBAB 6-10 CDCBC 11-12 CB
13. 14.
15. 16.
17. (1)设OB的中点为E,则E(3,2),根据直线方程的点斜式:
OB边上的中位线所在的方程为;
(2)依题意,△AOB中,点A的坐标为(2,6),则B到OA的距离为,而,所以;
(3)根据题意,
所以点D的坐标为。
则AD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18. (1)因为AB所在的直线的斜率,所以BC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为,根据直线方程的点斜式,
BC所在的直线的方程为,即。
(2)由(1)可知,C点坐标为(3,0),又因为△ABC为以∠B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所以AC的中点即坐标原点是其外接圆圆心,所以外接圆方程为

(3)根据题意,设直线的方程为,因为与圆相切,所以
所以,即,当且仅当时取等。
而,当且仅当时取等。
所以,三角形面积最小时切线方程是。
卷(II)
1-3 DAC
4. 5. 6. ②③
7. 解:(1)动圆的方程可变形为,当时,
圆的方程是,由

(2)圆心坐标满足,且
所以圆心的轨迹方程是;
(3)直线恒过(2,0)点,数形结合,得

8. 解:(1)设双曲线的焦点为,则椭圆C的方程为
,其中
将代入,可得椭圆C的方程为

(2)根据题意,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则,可知。
联立椭圆和直线的方程,得
,消元得,可知
,,即异号,所以。
代入上式,得
消元,得。
所以直线方程为
(3)联立椭圆和直线的方程,得方程组
,其中,
消去,得到方程

因为椭圆与直线有公共点,所以
△,
解得,所以,当且仅当时长轴长最短,是。北京市四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45分)
1. 梭伦在自己创作的诗歌中说:“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我都使他们解放。”“他们”是指
A. 各邦奴隶 B. 债务奴隶 C. 战俘 D. 平民
2. 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②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赋予了平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④使得平民在国家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在棱伦担任执政官的时代,年收入100麦斗的雅典公民,不能拥有以下哪项权力
A. 参加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B. 通过抽签,成为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C. 按照“遗嘱法”,把遗产交付给自己的侄子
D. 当选为“四百人会议”中的一员
4. 棱伦注重在制度上和社会风气上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主要表现在
①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 ②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
③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 ④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 棱伦改革之前,雅典的“山地派”
①都是债务奴隶;②大都居住在山区;③不能享受公民权;④主张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6. 公元前560年,在雅典建立个人僭主政治的是
A. 棱伦 B. 庇西特拉图 C. 伯利克里 D. 克里斯提尼
7.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棱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他
A. 推翻了君主制,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 促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
C. 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D. 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8. 下列对棱伦改革后的雅典公民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 B. 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C. 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D. 享有最高的司法裁判权力
9.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使得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A. 颁布“解负令” B.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 设立“四百人会议” D. 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10. 公元前594年,与棱伦改革的同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 鲁国实行“初税亩” B. 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
C. 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 D. 楚国开始了吴起变法
11.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这一主张的实行,主要打击了
A. 贵族 B. 商人 C. 新兴地主 D. 农民
12. 以下是描述管仲改革的一段文字:
①管仲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②“相地而衰征”(引自《管子·小匡》);③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④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关于此则材料中,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 ①属于历史史料②属于历史叙述 B. ①属于历史史料④属于历史评价
C. ②属于历史叙述③属于史料解释 D. ③属于史料解释④属于历史评价
13.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 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 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 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 满足秦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14. 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A. 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 增殖人口增加税收
C. 打击旧贵族势力 D. 发展农业生产
15. 《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哪些人的利益
A. 没落贵族 B. 立功将士 C. 新兴地主 D. 富裕农民
16.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7. 主持制定《法经》的是
A. 管仲 B. 李悝 C. 吴起 D. 商鞅
18.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A. 遵循先代旧制 B. 因时进行变革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强化专制统治
19.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 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 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0.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项规定不利于
A.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 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D. 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
21.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合乎时宜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开展的必要条件
③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阻力; ④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2.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
①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②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
③政府按一定标准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23.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最基层行政组织的长官是
A. 县长 B. 邻长 C. 里长 D. 党长
2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吸引;④社会矛盾尖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25.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形态变迁的角度看,实际是
A. 内迁的过程 B. 汉化的过程 C. 农耕化过程 D. 封建化过程
26. 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发展
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洛阳商业空前繁盛
27.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 整顿吏治 B. 与汉族通婚 C. 迁都洛阳 D. 推行均田制
28. 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有很大发展,表现在
①水利得到了兴修; ②劳动工具改进,注意精耕细作
③经济作物种植增多; ④荒地得到开垦,粮食增多,人口增加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9.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 众人集体耕作 B. 田庄大规模生产
C. 个体农户耕作 D. 官府募民耕作
30. 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孝文帝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B.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 模仿汉族官制 D. 推崇法家思想
31. 北魏实行三长制的作用是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
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2.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 移风易俗
C. 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 迁都洛阳
33. 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精神进行改革的是
A. 商鞅 B. 管仲 C. 北魏孝文帝 D. 王安石
34.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材料表明北宋政府
A. 搜刮百姓 B. 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 不抑兼并 D. 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35. 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隐产逃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措施是
A. 均输法 B. 市易法 C. 青苗法 D. 方田均税法
36. 下列关于北宋初年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铲除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 B. 使得军费开支高涨
C. 导致政府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D. 使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37. 北宋时期洛阳人尹洙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说明北宋初年
A. 边防危机严重 B. 重文轻武 C. 实行更戍法 D. 文人领兵
38. 庆历新政的内容不包括
A.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B. 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属“恩荫”做官
C. 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 D.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39.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 方田均税法 B. 农田水利法 C. 免役法 D. 市易法
40. 下列评述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中,不正确的是
A.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B. 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C. 从根本上减轻农户的劳役和赋税负担
D. 强兵措施未能扭转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41. 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主要触犯了哪些人的利益
A. 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 B. 手工业者
C. 中小地主 D. 农民
42. 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收支相抵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 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B. “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 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的局面
D.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43. 王安石变法中,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的措施是
A. 市易法 B. 均输法 C. 青苗法 D. 募役法
44. 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 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45. 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更戍法”带来的弊端,而实行的措施是
A. 保甲法 B. 保马法 C. 将兵法 D. 设军器监
二、非选择题(46题18分,47题17分,48题20分,共55分)
46. 一位历史学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出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的。(18分)
4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材料一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4分)
材料二: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颍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颖阳郑平城女,次弟颖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颖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2)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此措施有什么作用?(4分)
材料三(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3)材料三、材料四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4分)
(4)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5分)
4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把农村民户,不论主户和客户加以编制,每10家组成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选主户中最有财力和能力的人为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凡家有2丁以上的出1人为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四:安石既为首相,与神宗天子相知,言听计从,立起一套新法来……专听一个小人,姓吕名惠卿,及伊子王雱,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绝直谏。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文彦博、韩琦许多名臣,先夸佳说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个个上表争论,不听,辞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坚。祖制纷更,万民失业……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
——冯梦龙《警世通言》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4分)
(2)材料二与哪条新法有关?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这条新法的主要理由。(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8分)
(3)材料三与哪条新法有关?根据所学回答,这条新法有何作用?(3分)
(4)材料四中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作者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5分)
【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1. B 2. A 3. D 4. A 5. C 6. B 7. C 8. D 9. B 10. A
11. A 12. D 13. D 14. B 15. A 16. D 17. B 18. A 19. D 20. C
21. A 22. D 23. B 24. D 25. D 26. A 27. D 28. D 29. C 30. D
31. A 32. A 33. D 34. C 35. D 36. D 37. B 38. D 39. D 40. C
41. A 42. C 43. B 44. B 45. C
二、非选择题(46题18分,47题17分,48题20分,共55分)
46.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1分),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1分),制定连坐法(1分),推行县制(1分),制定秦律(1分),打击旧贵族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加强中央集权。(4分)
经济:废除井田制(1分),奖励耕织(1分),统一度量衡(1分)等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强秦国的经济实力。(3分)
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1分),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1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1分)
47. (1)理由:平城地区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2分)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统治。(2分)
(2)和汉族通婚姻(2分)。通过政治联姻,巩固统治。(2分)
(3)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4分)
(4)主观动机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3分)
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48. (1)社会问题:①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②财政危机严重;③吏治腐败,官吏不思进取,不体察民生疾苦;④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4分)
(2)青苗法(2分)。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6分)
(3)保甲法(1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节省军费开支。(2分)
(4)持否定态度(1分)。作者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王安石性格执拗和用人不当所致。(4分)北京市四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政治试卷(文科)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要让他耽误了哲学的研究;当他年老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对他的研究产生厌倦。因为要获得灵魂的健康,谁也不会有太早或太晚的问题。”这句话表明,哲学
A. 是人生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 是一门智慧的学问,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导
D. 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和人们对实践的追问
2. 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上述事实说明
A. 哲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观点
C.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D. 方法论决定着世界观
3. “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4. 《列子·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因为害怕天地崩坠而不吃不睡固然可笑,但是每一个正常的人从童年时代起,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类似的追问和思考。追问和思考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与哲学发生了联系,之所以得出上述的结论,原因在于
①哲学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哲学
②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广阔的自然界
③哲学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
④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甲说:“我在故我思。”乙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的观点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6. 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②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④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7. 下列说法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是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D.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8. 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这种观点
A. 肯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B. 承认了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
C. 否认了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
D. 肯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
9. 目前,针对某学校的调查显示:中学生相信星座与命运有关的占70%,从哲学上看,相信命运与星座有关的思想是
A. 肯定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 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否认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D. 否认了意识能够正确认识物质
10. “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认识它。”费尔巴哈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A. 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无限的 B.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 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D. 意识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
11. 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A. 存在决定意识 B. 意识反作于存在
C.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12.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的观点属于
A.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不可论观点 D.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
13.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对这件事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想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的
②邻人之父“大亡其财”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③富人凭个人好恶而智子疑邻,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④富人的做法是唯心主义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4. “世界是一团燃烧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下列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 世界的本原是水 B. 物是观念的集合
C. 存在即被感知 D.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 实践的观点 B. 革命的观点
C. 阶级的观点 D. 历史的观点
16. 指出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事物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日月星辰;②马克思主义;③亭台楼阁
④工作计划;⑤动植物;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⑦工程设计方案;⑧电磁场;⑨法律和法规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④⑦⑨ C. ②⑥⑦⑧⑨ D. ②③④⑦⑨
17. 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 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8.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下列说法能正确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D. 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9.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神话的世界里,在他们看来,太阳的瞬间消失如同某样食物的消失一样;中国人说,太阳被天狗吃了;越南人认为,吞掉太阳的是青蛙;在阿根廷人看来,连太阳都敢吃的肯定是凶狠的美洲虎了……无论是天狗吃日、青蛙吞日还是美洲虎吃日,都不可能改变日全食的发生原理,这是因为
A. 人类永远只能适应自然,而不能改变自然
B.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C. 人只能根据自然界本身的属性与规律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界
D.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0. “月落灯前闭北堂,神魂交入杳冥乡。交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衡芜觉后香。”这是徐寅《梦》中的诗句。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而且梦中的景象变化万千,有时犹如现实生活。对梦境的正确认识是
A. 梦境是虚构的,与客观世界无关
B. 梦境可能是神的启示
C. 梦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D. 梦境并不是无端的,它是对未来生活的预兆
21. 我国北方地区受旱严重。为了缓解旱情,北方各省市纷纷采取人工降雨,收到了良好效果。人工降雨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人工创造成雨条件,形成降雨。这说明
A.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战胜自然
B. 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为人类造福
C. 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和条件,改造大自然
D.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22.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 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23. 古希腊哲学家科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说”。其错误在于
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4. 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 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 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25.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 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26. 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性格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同,京剧的行当可以划分为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都有不同的脸谱造型,这些脸谱是对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的艺术加工。用哲学的语言来说
A. 艺术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B. 艺术是完全源于艺术家的主观创作
C. 客观现实以艺术作为摹本 D. 客观现实是对艺术的再创造
27. 《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 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 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 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D.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28. “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A. 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B.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 事物的性质无法确定
29.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 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 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30.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二、判断题。(正确填A,错误填B,每题0.5分,共8分)
31.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2. 惊讶,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哲学源于惊讶,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33.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4. 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和。
35. 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6.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37.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38.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9.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40. 哲学不一定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4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3.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44. 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是具体学科中的规律,它与哲学中的规律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45.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并没有正确的对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6.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错误的,它对于人的认识和发展没有价值。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47. 阅读下列观点,请指出分别属于哪种哲学派别,把答案填在图表相应的位置上。
例:水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阿杜的《天黑》这首歌特别受粉丝们的追捧,尤其是其中一句“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传达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更是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从哲学上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观点。
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属于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49. 物质的固有属性是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
50. 所谓规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四、问答题。(共37分)
51. 在十四-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砸断了封建社会给人们戴上的精神枷锁,使人们的思想空前的解放,文艺科学空前繁荣,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达1000年的漫长黑夜,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它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哲学与社会变革的认识。(11分)
52. 某班同学在政治课上,围绕着“要不要学哲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甲同学说:“我喜欢理工科,从没想过当哲学家,考大学又不考哲学,所以,没有必要在学哲学上浪费时间。”乙同学说:“哲学对我们很重要,哲学是一种方法论,学好哲学不但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理工科的知识。”
试分析、评论上述两位同学对哲学的看法。(11分)
53. 美国有一本被誉为“思考之父的颠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碑硕果”的畅销书,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高二年级的秦奋同学看了《只要敢想你就行》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决定挑战自我,搞好自己的学习,于是他每天只睡眠2、3个小时,他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请用所学《生活与哲学》中有关规律的知识谈谈你对这种学习方式的看法。(15分)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C 2. C 3. C 4. D 5. D 6. C 7. A 8. C 9. B 10. C
11. A 12. A 13. D 14. A 15. A 16. B 17. D 18. A 19. C 20. C
21. B 22. C 23. C 24. A 25. D 26. A 27. D 28. B 29. B 30. A
二、判断题(正确填A,错误填B,每题0.5分,共8分)
31. (B) 32. (B) 33. (A) 34. (B) 35. (B) 36. (A)
37. (A) 38. (A) 39. (A) 40. (A) 41. (B) 42. (B)
43. (A) 44. (B) 45. (A) 46. (B)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47.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48. 思维和存在;思维和存在何为本源
49. 运动;客观实在性
50. 事物运动过程
四、问答题(37分)
51.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2分)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分)材料中“文艺复兴运动砸断了封建社会给人们戴上的精神枷锁,使人们的思想空前的解释”体现了这一点。(1分)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2分)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2分)材料中“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体现了这一点。(1分)
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1分)
52. (1)甲同学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1分)
学习哲学,不仅仅是哲学家的事情,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1分)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2分)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分)学好哲学尤其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理解具体科学知识,(1分)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无论是学文科还是理工科,当不当哲学家,都要了解和学习哲学。(1分)
(2)乙同学认为哲学是一种方法论,他看到了哲学对具体科学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其正确的一面,(2分)但是,他错误地认为哲学仅是一种方法论,而没有认识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分)因此,乙同学的看法是不全面的。(1分)
53. 规律具有客观性,(2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分)规律具有普遍性,(2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变化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1分)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分)在规律面前,人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2分)
人的思维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违背。秦奋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学习也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只凭借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3分)
这种学习方式违背了学习的规律。(1分)北京市四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政治试卷(理科)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要让他耽误了哲学的研究;当他年老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对他的研究产生厌倦。因为要获得灵魂的健康,谁也不会有太早或太晚的问题。”这句话表明,哲学
A. 是人生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 是一门智慧的学问,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导
D. 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和人们对实践的追问
2. 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上述事实说明
A. 哲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观点
C.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D. 方法论决定着世界观
3. “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4. 《列子·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因为害怕天地崩坠而不吃不睡固然可笑,但是每一个正常的人从童年时代起,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类似的追问和思考。追问和思考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与哲学发生了联系,之所以得出上述的结论,原因在于
①哲学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哲学
②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广阔的自然界
③哲学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
④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甲说:“我在故我思。”乙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的观点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6. 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②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④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7. 下列说法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是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D.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8. 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这种观点
A. 肯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B. 承认了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
C. 否认了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
D. 肯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
9. 目前,针对某学校的调查显示:中学生相信星座与命运有关的占70%,从哲学上看,相信命运与星座有关的思想是
A. 肯定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 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否认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D. 否认了意识能够正确认识物质
10. 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A. 存在决定意识 B. 意识反作于存在
C.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11.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的观点属于
A.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不可论观点 D.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
12.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对这件事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想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的
②邻人之父“大亡其财”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③富人凭个人好恶而智子疑邻,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④富人的做法是唯心主义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3. “世界是一团燃烧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下列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 世界的本原是水 B. 物是观念的集合
C. 存在即被感知 D.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14. 指出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事物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日月星辰;②马克思主义;③亭台楼阁
④工作计划;⑤动植物;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⑦工程设计方案;⑧电磁场;⑨法律和法规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④⑦⑨ C. ②⑥⑦⑧⑨ D. ②③④⑦⑨
15. 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 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6.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下列说法能正确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D. 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7.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神话的世界里,在他们看来,太阳的瞬间消失如同某样食物的消失一样;中国人说,太阳被天狗吃了;越南人认为,吞掉太阳的是青蛙;在阿根廷人看来,连太阳都敢吃的肯定是凶狠的美洲虎了……无论是天狗吃日、青蛙吞日还是美洲虎吃日,都不可能改变日全食的发生原理,这是因为
A. 人类永远只能适应自然,而不能改变自然
B.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C. 人只能根据自然界本身的属性与规律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界
D.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8. “月落灯前闭北堂,神魂交入杳冥乡。交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衡芜觉后香。”这是徐寅《梦》中的诗句。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而且梦中的景象变化万千,有时犹如现实生活。对梦境的正确认识是
A. 梦境是虚构的,与客观世界无关
B. 梦境可能是神的启示
C. 梦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D. 梦境并不是无端的,它是对未来生活的预兆
19. 我国北方地区受旱严重。为了缓解旱情,北方各省市纷纷采取人工降雨,收到了良好效果。人工降雨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人工创造成雨条件,形成降雨。这说明
A.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战胜自然
B. 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为人类造福
C. 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和条件,改造大自然
D.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20.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 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21. 古希腊哲学家科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说”。其错误在于
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2. 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 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 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23.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 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24. 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性格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同,京剧的行当可以划分为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都有不同的脸谱造型,这些脸谱是对社会生活中形 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的艺术加工。用哲学的语言来说
A. 艺术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B. 艺术是完全源于艺术家的主观创作
C. 客观现实以艺术作为摹本 D. 客观现实是对艺术的再创造
25. “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A. 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B.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 事物的性质无法确定
二、判断题。(正确填A,错误填B,每题1分,共11分)
26.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7. 惊讶,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哲学源于惊讶,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28. 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9.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30.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31.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2.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4.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35. 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是具体学科中的规律,它与哲学中的规律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6.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并没有正确的对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37. 阅读下列观点,请指出分别属于哪种哲学派别,把答案填在图表相应的位置上。
例:水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阿杜的《天黑》这首歌特别受粉丝们的追捧,尤其是其中一句“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传达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更是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从哲学上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观点。
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属于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9. 物质的固有属性是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
40. 所谓规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四、问答题。(共29分)
41. 某班同学在政治课上,围绕着“要不要学哲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甲同学说:“我喜欢理工科,从没想过当哲学家,考大学又不考哲学,所以,没有必要在学哲学上浪费时间。”乙同学说:“哲学对我们很重要,哲学是一种方法论,学好哲学不但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理工科的知识。”
请评论上述两位同学对哲学的看法。(14分)
42. 美国有一本被誉为“思考之父的颠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碑硕果”的畅销书,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
高二年级的秦奋同学看了《只要敢想你就行》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决定挑战自我,搞好自己的学习,于是他每天三更睡,五更起,每天睡眠只有2、3个小时,他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请用所学《生活与哲学》中有关规律的知识谈谈你对这种学习方式的看法。(15分)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C 2. C 3. C 4. D 5. D 6. C 7. A 8. C 9. B 10. A
11. A 12. D 13. A 14. B 15. D 16. A 17. D 18. C 19. B 20. C
21. C 22. A 23. D 24. A 25. B
二、判断题(正确填A,错误填B,每题1分,共11分)
26. (B) 27. (B) 28. (B) 29. (A) 30. (A) 31. (A)
32. (A) 33. (B) 34. (A) 35. (B) 36. (A)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37.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主观唯心主观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38. 思维和存在;思维和存在何为本源
39. 运动;客观实在性
40. 事物运动过程
四、问答题(29分)
41. (1)甲同学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1分)学习哲学,不仅仅是哲学家的事情,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2分)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分)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分)学好哲学尤其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1分)指导我们理解具体科学知识,(1分)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无论是学文科还是理工科,当不当哲学家,都要了解和学习哲学。(1分)
(2)乙同学认为哲学是一种方法论,他看到了哲学对具体科学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其正确的一面,(2分)但是,他错误地认为哲学仅是一种方法论,而没有认识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分)因此,乙同学的看法是不全面的。(1分)
42. 规律具有客观性,(2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分)规律具有普遍性,(2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变化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1分)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分)在规律面前,人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2分)
人的思维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违背。秦奋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学习也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只凭借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3分)
这种学习方式违背了学习的规律。(1分)北京市四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
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哪个物理量是矢量
A. 电场强度 B. 电势能 C. 振幅 D. 电势
2. 当波源向观测者靠近时,观测者所接收到的频率和波源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是
A. B. C. D. 无法确定
3. 为了使单摆做简谐振动的周期变长,可以使
A. 单摆的振幅适当加大  B. 单摆的摆长适当加长
C. 单摆从山下移到山上  D. 单摆从北京移到南极
4. 关于机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波传播的过程中,介质各质点的振动周期相同
B. 波传播的过程是能量由近及远的传播过程
C. 横波传播的过程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D. 机械波的波速由介质决定,频率由波源决定
5. 一列简谐波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该波传播时,介质中某质点在以后一段时间内的振动图象,则
A. 若波沿轴正向传播,图乙为a点的振动图象
B. 若波沿轴正向传播,图乙为b点的振动图象
C. 若波沿轴负向传播,图乙为点的振动图象
D. 若波沿轴负向传播,图乙为d点的振动图象
6. 如图所示,、是两个相干波源,它们的相位及振幅均相同,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在某一时刻它们所发出的波的波峰和波谷。关于图中所标的a、b、c、d四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质点振动减弱,b、c质点振动加强
B. d质点振动既不是加强也不是减弱
C. 再过T/4后的时刻,b、c两质点都将处于各自的平衡位置,因此振动减弱
D. a点一直在平衡位置,b点一直在波峰,c点一直在波谷
7. 关于电场强度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公式,E跟检验电荷的电量q成反比
B. 根据公式,E跟场源电荷的电量Q成正比
C. 根据公式,电场中两点的距离越大,场强E越小
D. 公式中,就是在处产生的场强大小
8. 在A点放一个带电量为+2Q的点电荷,在B点放一个带电量为-Q的点电荷,现若引入第三个点电荷C且使三个点电荷均处于平衡状态,则
A. C应带负电,放在AB连线上A、B间的某一适当位置
B. C应带正电,放在AB连线上B的外侧某一适当位置
C. C应带负电,放在AB连线上B的外侧某一适当位置
D. C应带正电,放在AB连线上A的外侧某一适当位置
9. 如图所示,这是某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在这条直线上有A、B两点,若用、分别表示A、B两点的场强大小,、分别表示A、B两点的电势,、分别表示一带负电的点电荷在A、B两点的电势能,则
A. A、B两点场强方向相同   B.   
C.          D.
10. 如图所示,这是某一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A、B为电场线上的两点,一电子以某一速度沿电场线由A运动到B的过程中,动能增加,则可以判断
A. 电场线方向由B指向A
B. 场强大小
C. 若Q为正电荷,则Q在B点右侧
D. Q不可能为负电荷
11. 图中a、b和c分别表示点电荷的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它们的电势分别为6V、4V和1.5V。一质子()从等势面a上某处由静止释放,仅受电场力作用而运动,已知它经过等势面b时的速率为v,则对质子的运动有下列判断:
①质子从a等势面运动到c等势面电势能增加4.5eV
②质子从a等势面运动到c等势面动能增加4.5eV
③质子经过等势面c时的速率为2.25v
④质子经过等势面c时的速率为1.5v
上述判断正确的是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①和④ D. ②和③
12. 如图所示,P、Q是两个电量相等的正点电荷,它们连线的中点是O,A、B是中垂线上两点,OAA. 一定大于,一定大于
B. 不一定大于,一定大于
C. 一定大于,不一定大于
D. 不一定大于,不一定大于
13. 如图所示,直立在水平地面上的轻弹簧,下端与地面固定,将一金属球放置在弹簧顶端(球与弹簧不粘连),并用力向下压球(弹性限度内)。稳定后用细线把弹簧拴牢。烧断细线,球将被弹起,脱离弹簧后能继续向上运动,那么该球从细线被烧断到刚脱离弹簧的这一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球所受合力的最大值不一定大于球的重力值
B. 在某一阶段内球的动能减小而它的机械能增加
C. 球刚脱离弹簧时的动能最大
D. 球刚脱离弹簧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小
二、填空题(共5小题,共20分)
14. 如图所示,这是一列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动图象。已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图线上O、A、B、C、D、E、F等7个质点中,此时具有沿y轴正方向最大速度的质点是_________;此时具有沿y轴负方向最大加速度的质点是_________。
15. 如图所示,四个单摆的摆长关系为,先让d摆摆动起来(摆角不超过5°),当各摆的振动稳定后,则a、b、c各摆的振动周期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其中,___________摆振幅最大。
16. 如图,将带正电的导体C靠近枕形导体,保持A、B相连,用手摸一下B,然后移开手,再将C拿开,则导体A将带___________电(填“正”或“负”)。
17. 一个质点在平衡位置O点附近做简谐运动,某时刻过O点后经3s时间第一次经过M点,再经2s第二次经过M点。该质点再经_____s或_____s第三次经过M点。若该质点由O点出发后在20s内经过的路程是20cm,则质点振动的振幅为____cm或________cm。
18. 一矿区的重力加速度偏大,某同学“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探究该问题。
(1)用最小分度为毫米的米尺测得摆线的长度为,用1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的直径如图1所示,摆球的直径为___________mm。
(2)把摆球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由静止释放,使单摆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用秒表测出单摆做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秒表读数如图2所示,读数为___________s。
(3)测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___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三、计算题(共3题,共28分。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题必须明确写出数值与单位。)
19. 一列横波在时刻的波形如图中实线所示,在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求:
(1)该波的波长是多少?
(2)若该波沿轴正方向传播,波速是多大?
(3)若该波沿轴负方向传播,波速是多大?
(4)若波速为515m/s,波的传播方向如何?
20. 如图所示,A、B、C为一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某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平行于该三角形平面,现将电荷量为的正点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功为,将另一电荷量为的负点电荷从A点移到C点,克服电场力做功。
(1)求、、的值。
(2)求电场强度的方向。
(3)若AB边长为,求电场强度的大小。
21. 如图所示,一长为L的丝线上端固定,下端拴一质量为m的带电小球,将它置于一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E中,当细线偏角为时,小球处于平衡状态,试问:
(1)小球的电荷量多大?电性如何?
(2)若细线的偏角从增加到,然后由静止释放小球,为多大时才能使细线到达竖直位置时小球速度恰好为零?(已知)
(3)若由静止释放小球时,细线的偏角为,则小球摆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C 3. BC 4. ABCD 5. BD 6. A 7. BD 8. B 9. AC
10. AC 11. B 12. B 13. BD
二、填空题
14. O F B
15. 相同 b
16. 负
17. 14s 10/3s 4cm 4/3cm
18. (1)18.4 (2)100.0 (3)9.86
三、计算题(共3题,共28分,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题必须明确写出数值与单位)
19. (1)4m
(2)(,1,2,3,…)
(3)(,1,2,3,…)
(4)波沿-x轴方向传播
20. (1)、、
(2)场强方向沿BC中垂线由A指向BC中点。
(3)
21. (1),带正电
(2)
(3)北京市四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
化学试卷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可能使用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4分)
1. 恒温恒容条件下,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 减少C或D的物质的量
B. 体积不变充入氦气使压强增大
C. 减少B的物质的量
D. 增大A或B的物质的量
2.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A跟B反应生成C,反应速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则该反应可以表示为
A. A+BC B. 2A+2B3C C. A+3B2C D. 3A+B2C
3. 下图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减小体积 B. 加大X的投入量
C. 减压 D. 升高温度
4. 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若开始时只充入,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10%;若开始只充入和混合气体,达平衡时M的转化率为
A. 20% B. 60% C. 80% D. 90%
5. 合成氨反应的平衡状态是指下列情况中的
A. 氢气的消耗速率与氨生成的速率之比为3:2
B. 体积不变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C. 氮气的生成速率与氨的生成速率之比为1:2
D. 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6. 下列溶液肯定是酸性的是
A. 含的溶液 B. 的溶液
C. 的溶液 D. 加酚酞显无色的溶液
7. 下图表示反应;。在某段时间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过程的曲线图如下,则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一段时间是
A. B.
C. D.
8. 下列溶液中导电性最强的是
A. 醋酸
B. 溶液
C. 盐酸
D. 溶液
9. 已知298K时,,△H,在相同温度下,向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通入和,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向另一个同体积的密闭容器中通入和,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0. 在一密闭烧瓶中,在25℃时存在着平衡:(正反应放热)。把烧瓶置于100℃的水中,则下列几项性质中不会改变的是
①颜色;②平均分子量;③质量;④压强;⑤密度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④和⑤ D. ③和⑤
11. 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H。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
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①图I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②图II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
③图II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
④图III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25℃时将水不断滴入的氨水中,下列变化的图象合理的是
13. 在恒温条件下,有甲、乙两容器,甲容器为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乙容器为一个恒压的密闭容器,两容器起始状态完全相同,都充有C气体,若发生可逆反应,经一段时间后,甲、乙两容器反应都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平均反应速度: B. 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甲>乙
C. 平衡时C的转化率:乙<甲 D. 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甲>乙
14. 可逆反应,△H。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当达到平衡时,欲通过改变条件,达到新平衡后使气体颜色加深,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增大容器体积
B. 温度压强不变,充入
C. 温度压强不变,充入
D. 容器容积不变,升高温度
15. 可逆反应从正方向开始,并达到了平衡,此时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若采取某种措施,导致和又消耗了一些,并再次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平衡体系中,和物质的量之比仍为2:1
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原因是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C. 新平衡体系与旧平衡体系比较,的浓度肯定增大
D. 若所采取的措施是缩小容器的容积,则新旧平衡中和的转化率之比都是1:1
16. 下列有关变化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A. 随着温度的升高,醋酸溶液的pH减小
B. 随着温度的升高,纯水的pH增大
C. 新制氯水经光照一段时间后,pH减小
D. 氢氧化钠溶液久置于空气中,pH减小
17. 常温下,在一定体积pH=12的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当溶液中的恰好完全沉淀时,溶液。若反应后溶液的体积等于溶液与溶液的体积之和,则溶液与溶液的体积比是
A. 1:9 B. 1:1 C. 1:2 D. 1:4
18. 常温下,纯水中所含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
A. B. C. D.
19. pH相同的氨水、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溶液,分别用蒸馏水稀释到原来的X倍、Y倍、Z倍,稀释后三种溶液的相同,则X、Y、Z的关系是
A. B. C. D.
20. 某温度下,某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H
当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中各物质均为,欲使的平衡浓度增大一倍,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下列措施可以采用的是
A. 升高温度 B. 再加入
C. 再加入和 D. 再加入和
21. 在pH相同,体积相等的盐酸A和醋酸溶液B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若反应停止后,有一份溶液中锌有剩余,则正确的判断是
①反应所需时间;②开始时反应速度
③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④整个反应阶段平均速度
⑤盐酸中锌有剩余;⑥乙酸溶液中锌有剩余
⑦盐酸中放氢气多;⑧乙酸溶液中放氢气多
A. ③④⑤⑥ B. ①③⑥⑦ C. ①②③⑥ D. ②③④⑤
22. 常温下,甲、乙两杯醋酸稀溶液,甲的,乙的,对下列叙述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中水电离出来的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乙中水电离出来的的物质的量浓度的10倍
B. 物质的量浓度
C. 中和等物质的量的溶液需甲、乙两杯醋酸溶液的体积,V(甲)=10V(乙)
D. 甲中的为乙中的的10倍
二、填空题(共8道大题,56分)
23. (4分)通常状况下,下列物质中①硫酸钡;②醋酸;③氯化氢;④三氧化硫;⑤氯气;⑥碳酸氢钠;⑦铜;⑧硫酸溶液;⑨氢氧化钾;⑩乙醇(下列各空填序号)
(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4分)常温下,现有一瓶稀氨水、标准盐酸、pH试纸、必要的酸碱指示剂等药品,要测定电离度的数值,其实验方案可设计如下:
(1)先测稀氨水的__________,设其数值为a,可通过__________实验(写名称,不用写过程)实现此目的。
(2)再测定其pH,设其数值为b,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__________
(3)用a、b表示该氨水的电离度__________。
25. (6分)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
(1)若A、B、C均为气体,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
(2)若A、B、C均为气体,减压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y、z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若已知C是气体,且,在增大压强时,若平衡发生移动,则一定向____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4)已知B、C是气体,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A的物质的量,平衡不移动,则A为________态;
(5)加热后C的质量分数减少,则正反应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升高温度达到新的平衡后,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将变________(填“大”或“小”)
26. (8分)用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电解质,两同学的方案是:
甲:①称取一定质量的配制的溶液;
②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乙:①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盐酸,分别配制pH=1的两种酸溶液各;
②分别取这两种溶液各,加水稀释为;
③各取相同体积的两种稀释液装入两个试管,同时加入纯度相同的锌粒,观察现象,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1)在两个方案的第①步中,都要用到的定量仪器是_________。
(2)甲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理由是测得溶液的pH_______1(选填>、<、=)
乙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现象是_________(多选扣分)
(a)装溶液的试管中放出的速率快;
(b)装HA溶液的试管中放出的速率快;
(c)两个试管中产生气体速率一样快。
(3)请你再提出一个合理且比较容易进行的方案(药品可任取),作简明扼要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10分)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向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时,电离平衡向_________移动,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2)向溶液中加入固体,电离平衡向_________移动,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3)若要使溶液中增大,且使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可以加入_________。
(4)向溶液中加水,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溶液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28. (11分)在t℃时,某稀溶液中,,,已知,则:
(1)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温度下,将的稀硫酸与的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_________,此时该溶液中由水电离的=_________。
(3)该温度下,若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前,该强酸的与强碱的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
(4)该温度下,的硫酸溶液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溶液的_________(填>7、=7、<7);的醋酸溶液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溶液的_________(填>7、=7、<7)。
29. (8分)恒温下,将与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1)若反应进行到某时刻时,,则a=_______。
(2)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16.8L(标准状况下),其中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平衡时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
(3)原混合气体中,__________。
(4)达到平衡时,和的转化率之比,__________。
30. (5分)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有如下反应:
,将放入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测得容器的起始容积为。经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测得混合气体的体积为80L,请回答下列问题:
(1)达平衡时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
(2)若起始时加入、,且,在同样温度和压强下,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的容积为120L。则a、b的值分别为:a=_______,b=_______。
(3)若容器为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其容积为100L,起始时加入、和,反应达平衡时,温度和压强与(2)完全相同,容器内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也与(2)达平衡时的情况完全相同,则x、y应该满足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x、z应该满足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4分)
1. D 2. C 3. A 4. C 5. C 6. B 7. A 8. B 9. C 10. D
11. A 12. A 13. B 14. D 15. D 16. B 17. D 18. D 19. B 20. D
21. A 22. B
二、填空题(共8道大题,56分)
23. (4分,每空1分)(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①③⑥⑨
(2)属于弱电解质的是:②
(3)能导电的是:⑦⑧
(4)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⑩④
24. (4分,每空1分)(1)物质的量的浓度 中和滴定
(2)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氨水,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与标准比色卡相比较,从而测定此氨水的pH
(3)该氨水的电离度
25. (6分,每空1分)(1)
(2)
(3)逆
(4)固或液
(5)放热 小
26. (8分,每空2分)(1)容量瓶
(2)> b
(3)配制溶液,测其pH值>7即证明HA是弱电解质(注:本题解答若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不是化学教材中讲过的常规方法应属创新)
27. (10分,每空1分),
(1)左,增大,减小
(2)右,减小,增大
(3)固体
(4)减小,增大
28. (11分,第一个空1分,其它每空2分)(1)
(2)11
(3)(或)
(4)<7;<7
29. (8分,每空2分)(1)(2)(3)2:3(4)1:2
30. (5分,每空1分)
(1)60%(2)2.4;1.2(3),北京市四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卷(理科)
(试卷满分为150分,I卷100分,II卷50分,考试时间100min)
I卷:必修1模块水平测试(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60分,每题1.5分)
1. 下列不属于水和无机盐生理作用的表述是
A. 水是极性分子可作为溶剂 B. 水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
C. 无机盐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 D. 水和无机盐共同维持细胞渗透压
2. 人由于患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往往会出现抽搐的症状,主要原因是
A. 失水过多
B. 炎症造成人体吸收糖类减少
C. 炎症造成人体吸收减少
D. 炎症造成人体吸收氨基酸减少
3. 下列哪种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
A. 葡萄糖 B. 糖元 C. 核糖 D. 蔗糖
4. 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糖是
A. 淀粉 B. 麦芽糖 C. 蔗糖 D. 纤维素
5. 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细胞内重要的能源物质是葡萄糖
B. 蔗糖和淀粉彻底的水解产物都有葡萄糖
C. 糖元和淀粉分别是动植物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
D. 纤维素是植物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
6. 脂质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A. 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B. 构成生物膜 C. 调节生命活动 D. 能源物质
7.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差异体现在
A. 氨基不同 B. 羧基不同 C. R基不同 D. 肽键数量不同
8. 胰岛素分子含有2条肽链,共由51个氨基酸缩合而成,则胰岛素分子含有的肽键数目是
A. 51 B. 50 C. 49 D. 2
9. 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
B. 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C. 可用甲基绿-苏丹IV检测细胞中核酸的分布
D. 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有核酸
10. 细胞学说揭示了
A. 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B.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C. 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D.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11. 下图为动物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 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12. 变形虫能伸出伪足摄取食物,动物体内巨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A. 流动性 B. 不对称性 C. 保护性 D. 选择透性
13. 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叶绿体
A. 绕液泡做定向循环流动 B. 绕液泡做不定向循环流动
C. 绕细胞核做定向循环流动 D. 绕细胞核做不定向循环流动
14. 植物体内下列哪些结构中含有色素
A. 叶绿体和液泡 B. 线粒体和核糖体
C.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 细胞溶胶
15. 化学组成中不含磷脂的细胞结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 B.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 溶酶体和液泡 D. 中心体和核糖体
16. 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由于尾部细胞的逐渐解体使尾部消失,与这种现象关系最为密切的细胞器是
A. 中心体 B. 内质网 C. 溶酶体 D. 高尔基体
17. 植物和动物细胞中均有、且含DNA的结构是
①细胞核;②线粒体;③叶绿体;④核糖体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18. 人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相似之处是
A. 都有细胞壁 B. 都有大液泡 C. 都没有色素 D. 都有中心体
19. 蓝藻和小麦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细胞中都有的结构是
A. 核糖体 B. 核膜 C. 线粒体 D. 叶绿体
20. ATP的结构简式是
A. A―P―P―P B. A―P―P~P C. A―P~P~P D. A~P~P~P
21. 枪乌贼神经细胞中的浓度是其细胞外液中的40倍,进入枪乌贼神经细胞的主要方式是
A. 自由扩散 B. 被动转运 C. 主动转运 D. 胞吞作用
22. 下列物质过膜方式中需要载体蛋白参与的是
A. 进入线粒体 B. 分子进入细胞
C. 进入叶绿体 D.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23. 在水深的深海,光线极少,能见度极低,有一种电鳗具有特殊的适应性,能通过自身发出高达5000V的生物电,击昏敌害、获取食物、保护自己。电鳗产生生物电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A. 葡萄糖的分解 B. 氨基酸的分解
C. 丙酮酸的分解 D. 腺苷三磷酸的水解
24. 在显微镜下观察质壁分离的理想实验材料是
A.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B. 人口腔上皮细胞
C. 花生子叶细胞 D.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
25. 下列关于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B. 酶的催化效率很高
C. 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
D. 酶只在活细胞内发挥作用
26. 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应该是
A. 产生气泡 B. 溶液呈蓝色
C. 溶液呈紫色 D. 产生砖红色沉淀
27. 下图表示某类酶作用的模型,这个模型能解释
A. 酶的高效性 B. 酶的催化作用需适宜的pH
C. 酶的专一性 D. 酶的催化作用需适宜的温度
28. 细胞呼吸过程中,糖酵解的场所是
A. 线粒体基质 B. 细胞质基质
C. 线粒体内膜 D.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9. 在有氧呼吸的全过程中,氧的作用发生在
A. 葡萄糖酵解为丙酮酸的阶段 B. 第二阶段(三羧酸循环)阶段
C. 产生大量ATP的阶段 D. 参与有氧呼吸的全过程
30. 可以通过检测哪种物质的积累来监测运动员的肌肉何时以厌氧呼吸方式提供能量
A. ATP B. 乳酸 C. 二氧化碳 D. 酒精
31. 下表是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表中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A 呼吸场所 主要在线粒体内 细胞质基质
B 是否需氧 需分子氧参加 不需分子氧参加
C 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水 二氧化碳、乳酸
D 释放能量 较多 较少
32. 细胞呼吸的实质是
A.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B. 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C.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33. 叶绿体主要吸收
A. 红橙光和蓝紫光 B. 蓝紫光
C. 红橙光 D. 绿光
34. 分离叶绿体色素结果显示,叶绿素b位于滤纸的最下端,其主要原因是
A. 分子量最小 B. 分子量最大
C. 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低 D. 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35. 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部位是
A. 类囊体膜 B. 叶绿体基质
C. 叶绿体内膜 D. 叶绿体基粒和基质
36. 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多种指标表示,以下不适合的是
A. 植物体鲜重增加量 B. 植物体干重增加量
C. 释放量 D. 吸收量
37. 光合作用中,ATP转变成ADP的场所,是在叶绿体的
A. 外膜上 B. 基质中 C. 色素中 D. 类囊体膜上
38. 科学家利用含有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原子,这种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最可能是
A. 二氧化碳叶绿素ADP B. 二氧化碳叶绿素ATP
C. 二氧化碳葡萄糖 D. 二氧化碳三碳糖蔗糖
39. 天气明朗的早晨,在正常生长的植株上,选取着生位置相似、形状大小基本相同的甲、乙两叶片。清晨,摘取叶片甲,烘干称重;黄昏,摘取叶片乙,烘干称重。结果是
A. 甲比乙重 B. 乙比甲重 C. 甲乙等重 D. 不一定
40. 下列哪项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共同产物
A. 和 B. 丙酮酸 C. 和 D. 淀粉
三、非选择题(40分,每空2分)
61. (20分)下面是两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中填数字序号,________上填该序号对应的结构名称)
(1)甲图细胞属于_______细胞,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图的细胞均有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西瓜红色果肉细胞的色素主要存在于乙图的[ ]_______。若乙图细胞是洋葱的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则不应该具有的结构是_______(填序号),用甲基绿-吡咯红对该细胞进行染色,细胞核呈__________色。
(4)乙图结构15增大膜面积的方式是__________,其中产生的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中,需要穿过__________层磷脂分子。
62. (20分)下图为叶绿体中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数字序号,__________上填该序号对应的名称)
(1)图中[1]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_,上面分布有______________,在活细胞中呈_________色。
(2)图中I为光合作用的_________阶段,该阶段的产物[ ]_________和[ ]_________参与II阶段的反应。
(3)图中由与[ ]_________结合形成[ ]_________,再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最终合成[ ]_________等有机物。
(4)在光照条件下,若突然停止供给,细胞内的含量将会_________(上升/下降)。
II卷:必修1模块区分度测试(50分)
二、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1.5分)
41. 含有的元素不完全相同的一组化合物是
A. 纤维素和性激素 B. 脂肪和糖元
C. 腺苷三磷酸和磷脂 D. 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42.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淀粉、糖元和脂肪都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B.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C. 每种酶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但含有少量的RNA
D. 纤维素和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43. 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A. 798、2和2 B. 798、12和10 C. 800、1和1 D. 799、11和9
44. 关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其内质网一般较发达
B. 溶酶体内的酶由高尔基体合成后被小泡(囊泡)包被
C. 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
D. 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而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45. 下列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大液泡、中心体的是
A.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B. 洋葱鳞片叶细胞
C. 黑藻细胞 D. 幼嫩的植物细胞
46. 下图示细胞内ATP、ADP和AMP之间的相互转化,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甲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化合物还原或细胞分裂
B. AMP可以作为合成ADP的原料
C. 丁过程中合成ATP所需能量可来自于光反应
D. 催化乙和丙过程的酶可以是同一种酶
47. 下图分别表示温度、pH与酶活性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曲线A上的a、b点酶的活性不同,酶的空间结构相同
B. 人体内胃蛋白酶的活性与曲线B相似
C. 曲线B、C说明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适pH
D. 酶活性随温度从60℃减低到40℃而升高
48. 甲图a-e表示分子或离子跨膜的运输方式,乙图f、g表示两种运输方式的物质转运速率与被转运分子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曲线g可表示图甲中的哪几种运输方式
A. b、c、d B. b C. c、d D. a、c、d、e
49. 下图中甲、乙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膜泡①由细胞膜包裹形成,膜泡②来自于内质网
B. 膜泡②中的物质可以是抗体、消化酶、激素
C. RNA通过核膜的过程和乙相同
D. 甲、乙图充分说明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50. 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的结果
B. 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C. 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释放速率下降
D. 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
51. 某研究组获得了水稻的叶黄素缺失个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A. 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B. 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C. 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D. 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52. 下列细胞内的反应一定发生在生物膜上的是
A. 蛋白质的合成 B. 暗(碳)反应
C. 叶绿素a被激发失去电子 D. 形成ATP
53. 下列哪些反应是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中
A. 1、3、6、7 B. 2、3、4、5 C. 1、2、3、6 D. 1、4、6、7
54. 将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未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
A. 所取洋葱表皮细胞可能是死细胞
B. 溶液浓度可能低于细胞液浓度
C. 所取材料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D. 细胞可能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55. 在培养皿中培养水绵,由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氧气进入而使严格厌氧菌生长,水绵被通过分光镜获得的不同波长的光线照射见下图。藻丝上细菌的浓度最大的部分是
A. 1、3 B. 1、4 C. 2、3 D. 2、4
56. 科学家研究20℃时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得到如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cd段位置不断上移
B. a点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C. 其他条件适宜,当植物少量缺Mg时,b点将向右移动
D. 外界条件均适宜时,c点之后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可能与叶绿体中酶的数量有关
57. 以测定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与30℃时相等
B. 光照相同时间,在26℃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最多
C. 温度高于26℃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开始减少
D.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相等
58. 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西瓜汁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是鉴定还原性糖的好材料之一
B. 只用一粒生玉米粒不能验证活细胞膜选择透性
C. 选用黑藻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原因是其叶片薄,富含叶绿体
D. 选用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其原因是内表皮容易撕取
59. 科学方法与实验目的不匹配的组合是
选项 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目的
A 显微镜观察法 观察线粒体、液泡、细胞核形态
B 建立模型法 探究细胞体积较小的原因
C 同位素示踪法 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加工和分泌过程
D 层析法 分离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结构
60. 正常情况下,提取的叶绿体色素滤液为深绿色。有的同学进行“光合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提取的色素滤液为黄绿色甚至为褐色,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
A. 未加碳酸钙 B. 加蒸馏水作为提取液
C. 研磨时间过长 D. 实验材料不是嫩绿的叶片
四、非选择题(20分,每空1分)
63. (14分)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下表是研究酶与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率的实验
分组编号 1 2 3 4
底物() 1ml 1ml 1ml 1ml
反应条件 自然分解 生土豆屑 熟土豆屑
能证明酶的概念的实验组合是_________,能证明酶的高效性的实验组合是_________。
(2)下表是研究唾液淀粉酶、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的催化作用
分组编号 1 2 3 4 5 6
酶促反应 底物1ml 1%淀粉液 1%淀粉液 1%蔗糖液 1%蔗糖液 1%淀粉液 1%蔗糖液
实验处理 蒸馏水 淀粉酶 淀粉酶 蒸馏水 蔗糖酶 蔗糖酶
反应条件 在60℃恒温下保温10~15min左右
鉴定反应 斐林试剂 1ml 1ml 1ml 1ml 1ml 1ml
反应条件 热水浴加热
溶液颜色
①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实验中_______号试管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③如果只保留两支试管,也能初步得出本实验结论,请你写出所有可能的组合______________(写全)。
④本实验不能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滴加清水,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正常细胞的______________紧贴细胞壁,然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加0.3g/mL的蔗糖溶液并引流,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如下图1所示。若实验材料换成黑藻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如下图2所示。
①图中A、B、C、D处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②将上述浸润在0.3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外表皮保持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显微镜下观察,A处呈紫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黑藻细胞在某浓度的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自动复原的原因是__________,显微镜下观察复原后的黑藻细胞,不能观察到胞质环流现象,请判断此细胞的活性为__________细胞(活/死)。
64.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常用作农业研究的重要材料。图一表示玉米细胞的某一生理状态。图二表示两个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乙图三表示某玉米在某温度下光照强度和氧气释放速度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一所示生理状态__________(能/不能)在图二曲线中找到对应点,若玉米长期处于图丙所示生理状态则不能正常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图一中用箭头标出此状态时氧气的移动方向。
(3)图二中M点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b点以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
(4)请根据图三曲线计算:光照为4千勒克司时,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__________毫升/小时。
【试题答案】
I卷:必修1模块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60分,每题1.5分)
1. C 2. C 3. B 4. B 5. D 6. A 7. C 8. C 9. B 10. A
11. C 12. A 13. A 14. A 15. D 16. C 17. D 18. C 19. A 20. C
21. C 22. D 23. D 24. A 25. D 26. C 27. C 28. B 29. C 30. B
31. C 32. C 33. A 34. C 35. A 36. A 37. B 38. D 39. B 40. C
三、非选择题(40分,每空2分)
61. (1)原核 无核膜(无成形细胞核)
(2)核糖体 细胞壁 细胞膜
(3)[18]液泡 8 蓝绿
(4)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12
62. (1)类囊体 光合色素及相关的酶(答全给分) 绿
(2)光反应 [4]ATP [5]NADPH(或[H])
(3)[6];[7];[8]糖类
(4)下降
II卷:必修1模块区分度测试
二、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1.5分)
41. D 42. C 43. B 44. B 45. D 46. D 47. D 48. D 49. B 50. D
51. B 52. C 53. D 54. C 55. D 56. A 57. D 58. C 59. D 60. B
四、非选择题(20分,每空1分)
63. (14分)(1)1、3、4 2和3
(2)①酶的专一性
②2、6(注:不全不得分)
③2和3 5和6 2和5 3和6(注:不全不得分)
④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产生还原性糖(蔗糖不与碘液发生显色反应,蔗糖水解产物也不与碘液发生显色反应)
(3)原生质层(原生质体、细胞膜)
①无色(白色) 紫色 绿色 无色(白色)
②高温下细胞膜、液泡体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色素进入A处
③细胞失水的同时、主动转运进细胞,使细胞液浓度升高,细胞渗透吸水
活细胞
64. (6分)(1)能 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不能积累
(2)
(3)光照强度 浓度
(4)70北京市四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地理试卷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40道小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1~3题。
1. 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形都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B. 地处不同的火山地震带附近
C. 气候都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D. 甲地以黑色人种为主
2. 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最近的飞行方向是
A. 西北西西南
B. 东北东东南
C. 一直向西飞行
D. 先向北,后向南飞行
3. 影响甲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条件是
A. 土壤肥沃 B. 雨热同期 C. 地形平坦 D. 灌溉水源
下图表示世界四个地点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据此回答4~7题。
4. 位于热带气候区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位于南半球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地点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 位于中纬度大陆东岸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为世界地图中陆地上的一段纬线,据图判断8~9题。
8. 下列符合甲地区特点的叙述是
A. 该地区为温带草原景观 B. 该地区主要为平原地形
C. 该地区日照强烈,气温较低 D. 该地区有狮子、大象等野生动物
9. 下列说法符合该图所示地区的是
A. 该地区中甲、乙、丙三地地热逐渐降低
B. 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C. 该地区地势高,河流主要流入北冰洋
D. 该地区石油资源特别丰富
读下面图表,完成下列10~11题。
10. 有关图中A~D四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A. 一天中的任意时刻,太阳高度角都是A>B>C>D
B. 一年中的任意一天,白昼时间都是A>B>C>D
C. 一年中的任意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是A>B>C>D
D. 一年中的任意一天,气温都是A>B>C>D
11. 有关图中各城市的气候叙述正确的是
A. 从AD城市,海洋影响越来越弱,气温变化减少
B. E地冬季降水量比F地多,主要原因是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
C. D地1月气温最低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与海拔高
D. 图中各地都是温带季风气候
下图为亚欧大陆气温年较差分布示意图(单位:℃),读图分析回答12~13题。
12. 关于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化规律及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从沿海向内陆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
B. 大陆东侧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梯度大于大陆西侧
C. 从甲处到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地形以平原为主
D. 从甲处到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13. 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出现在甲处附近的原因是
A. 地处高纬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B. 地处高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
C. 地表缺少植被覆盖       D. 地表分布有大量沼泽
14. 东亚东部沿海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是
A. 水稻、茶叶和蚕丝 B. 水稻、小麦和玉米
C. 小麦、大豆和高粱 D. 茶叶、小麦和棉花
15. 日本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三湾一海”沿岸地区,其中的“一海”是指
A. 朝鲜海峡 B. 濑户内海 C. 黄海 D. 日本海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据此完成16~18题。
16. 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太阳辐射 C. 土壤 D. 降水
17. 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洋流 C. 土壤 D. 降水
18. 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洋流 C. 太阳辐射 D. 降水
日本的对外经济结构已经从“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转换,进入由“贸易立国”转向“投资立国”的新阶段,读下面“日本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回答19~21题。
19. 日本的工业城市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A. 太平洋沿岸与其他大洲的距离较近
B. 各大河流注入太平洋,可实现河海联运
C. 太平洋沿岸航线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D. 日本工业原、燃料和产品均依赖于国际市场
20. 日本许多汽车行业的知名企业纷纷到美国投资建厂,是因为美国
A. 国土辽阔,资源丰富 B. 经济发达,汽车消费市场广阔
C. 生产成本低,规模效益大 D. 汽车生产技术落后于日本
21. 近年来,日本在中国的投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的区位优势表现在
A. 劳动力与土地成本较低,潜在市场广阔
B. 石油资源丰富,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能源
C. 科技力量雄厚,工业地域组合优良
D. 正值中国产业向外转移的有利时机
下图为“各国能源消耗强度(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初级能源)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 图中反映出
①发展中国家的能耗强度都在逐年下降
②1980年至1995年中国的能耗强度约下降了50%
③若按目前的趋势发展,2000年中国能耗强度将达到美国的水平
④按目前的趋势发展,2000年中国能耗强度仍比美国的水平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3. 针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应采取的最根本措施是
①调整工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
②使用廉价、清洁燃料
③加强管理、发展科技
④关、停高能耗企业,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24. 关于东南亚自然条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
B. 中南半岛上大部分地区每年6~10月吹西南风,为雨季
C.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和地震
D. 湄南河是东南亚最长、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读下图回答下面25~26题。
25. 图中河流的甲—乙河段流域范围非常狭窄,其主要原因是
A. 泥沙淤积使河床过高,支流难以汇入
B. 河流两岸被高山束缚,山高谷深
C. 上游气候寒冷干燥,支流稀少
D. 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
26. 该河流中、下游平原是重要农业区,影响其农业生产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是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②水、陆交通发达,便于粮食大量出口
③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④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⑤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⑥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读图回答27~28题。
27. 战争与天气、气候(阴/晴/旱/雨)关系十分密切,60年代美国对越南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时间一般选择在
A. 7月 B. 1月 C. 9月 D. 5月
28. 有关图示区域板块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多断裂谷地
B. 位于两大板块的生长边界多褶皱山系
C. 位于三大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
D. 位于三大板块的生长边界多金属矿产
读图,回答29~30题。
29. 九州一帕劳海岭
A. 位于亚欧板块上 B. 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C. 位于太平洋板块上 D. 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界线
30. 因板块挤压引发的地震多位于图中的
A. ①②之间 B. ②③之间 C. ③④之间 D. ④附近
31. 有关马六甲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爪哇岛之间
②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亚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③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
④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32. 下列四项组合中正确的是
A. 越南——湄南河——河内——热带季风气候
B. 缅甸——红河——仰光——热带雨林气候
C. 泰国——湄南河——曼谷——热带季风气候
D. 老挝——湄公河——金边——热带雨林气候
比较图中五个亚洲国家,完成33~34题。
33. 位于东南亚的一组国家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⑤ D. ②③
34. 国家③[伊朗]与其他四个国家的气候特征相比,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形闭塞 B. 远离海洋,缺湿润气流
C. 沙漠广布,缺乏植被 D. 地处热带,蒸发量大
东南亚、南亚国家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多样,具有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据此回答35~36题。
35. 下列关于东南亚与南亚地理特征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受热带季风影响,农业生产具有良好水热条件
B. 大部分地区属高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 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均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
D. 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工业
36. 下列关于东南亚与南亚地理特征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南亚以白色人种为主,而南亚以黄色人种为主
B. 东南亚适宜于天然橡胶生长,而南亚有利于棉花种植
C. 南亚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而东南亚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
D. 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华侨聚集之地,而东南亚华人华侨相对较少
读图,回答37~38题。
37. 图中甲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泥沙淤积严重,阻塞河道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气温高,山地冰川融水量大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38. 关于图中a、b两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两河都是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
B. 两河都属于印度洋水系
C. 两河共同冲积形成了甲国境内的三角洲
D. b河的水能资源比a河丰富
39. 有关中亚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B. 地处西风带,深受湿润的西风影响,气候温湿
C. 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D. 境内多内流河、内流湖
40. 埃及生产长绒绵的有利条件有
A. 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酸性土壤
B. 灌溉便利,阳光充足,冬季无霜
C. 科技发达,有优良的棉种
D. 劳力充足,精耕细作,交通便利
二、综合题(5道大题,共60分)
41. 图1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气候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有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甲地上空14千米处发现了一片3千米厚的褐色云层,这一褐色云层被称为“亚洲褐云”,由灰尘、煤烟、酸性及其他有害悬浮粒子组成。
(3)受“亚洲褐云”遮蔽的地区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2分)
①日照减少;②大气削弱作用减弱;③低层大气温度升高;④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⑤受其影响地区一定多雨;⑥会损害呼吸系统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③⑤⑥
(4)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2分)
42. 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2分)
(2)简述该国河流的水文特征及主要的开发方向。(4分)
(3)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4分)
43. 读中亚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中亚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卡拉库姆沙漠的成因与下列沙漠成因相同的是_______(2分)
A. 秘鲁沿海沙漠 B. 撒哈拉沙漠
C. 塔克拉玛干沙漠 D. 阿拉伯沙漠
(3)阿姆河、锡尔河河水主要补给源类型是______________,(1分)近年来,咸海盐度急剧升高,其自然、人为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下列关于图兰平原农业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2分)
A. 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畜牧业发达
B. 降水量丰富,适于水稻生长
C. 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适于棉花生产
D. 影响本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国家政策
44. 读下面二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0分)
材料1:东南亚某区域图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区对应正确的是_______(2分)
A. A——克拉地峡 B——马六甲海峡
C——泰国湾 D——安达曼海
B. A——马六甲海峡 B——克拉地峡
C——泰国湾 D——安达曼海
C. A——马六甲海峡 B——克拉地峡
C——安达曼海 D——泰国湾
D. A——克拉地峡 B——马六甲海峡
C——安达曼海 D——泰国湾
(2)E河流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1分)其下游流域栽培有一种世界闻名的“浮稻”(该稻谷可随水位涨落漂浮生长),“浮稻”反映了E河的水文特点是_____________。这种特点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如果B处运河开凿成功,对我国的影响不包括_____________(2分)
A. 增加我国石油的进口来源 B. 缩短我国石油进口的运距
C. 增强我国进口石油运输的安全性 D. 降低石油进口成本
(4)越南积极引进外资,计划在河内新建的工业区应布局在该市郊的_________位置(填方位,需考虑盛行风向与河流流向)(2分)。下列外商投资企业最适宜在该国发展的是_________(2分)
A. 钢铁厂 B. 服装加工厂 C. 石油化工厂 D. 造船厂
材料2: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这一决定促使美国轮胎生产商将厂房转移到其他低成本的国家。天然橡胶是轮胎制造的主要原料,世界90%的天然橡胶产于亚洲,而天然橡胶的主要消费地集中在东亚、美国和西欧。
(5)图中甲国是___________。(1分)美国对中国进口轮胎实行惩罚性关税后,美国轮胎产商将可能把厂房转移至甲国,简析甲国承接转移的区位优势(从原料、劳动力、交通进行分析)。(6分)
45. 下图为尼罗河水系及主要干支流流量过程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4分)
(1)从图中可看出,青、白尼罗河的流量过程曲线明显不同,分析白尼罗河年径流量比较平稳的原因。(4分)
【试题答案】
1. B 2. A 3. D 4. D 5. C 6. B 7. A 8. C 9. A 10. C
11. B 12. C 13. A 14. A 15. B 16. B 17. B 18. A 19. D 20. B
21. A 22. C 23. B 24. D 25. B 26. B 27. B 28. C 29. C 30. A
31. C 32. C 33. C 34. A 35. A 36. B 37. D 38. D 39. D 40. B
41. (1)
气候特征 相同点 夏季高温多雨1′;降水季节变化大1′
不同点 甲地全年气温高(或乙地气温年较差大或乙地冬温低)1′,甲地雨季短(或乙地雨季长)1′
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受不同季风控制,甲地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1′,乙地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1′
(2)全年高温,作物生长期长1′;降水丰富,利于作物生长1′ 易受干旱、洪涝灾害影响2′
(3)A2′
(4)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保护耕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兴修水利,防灾减灾(合理即可得分)2′
42. (1)(绝大部分)以高原山地为主1′,地势北高南低1′,高差悬殊(山高坡陡)
(2)河流短小流急1′,流量季节变化大1′,含沙量大1′,无结冰期,水能资源开发1′
(3)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资源破坏1′和水土流失1′ 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1′,(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1′,生活能源需求(对生态环境压力很大)
43. (1)以平原、丘陵地形为主1′,地势东高西低1′,沙漠广布1′
(2)C 2′
(3)冰雪融水1′ 蒸发旺盛1′;工农业用河水量增加1′
(4)C 2′
44. (1)C 2′(2)湄公河1′ 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大2′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2′
(3)A2′ (4)东南效区2′ B2′
(5)印度尼西亚1′ 世界上天然橡胶的主要生产国,原料丰富2′;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具有充足和廉价的劳动力2′;地处马六甲海峡沿岸,海运便利2′
45. (1)白尼罗河源于赤道地区(或赤道多雨带),上游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1′,降水量季节分配均为1′,河流补给量稳定1′,流经地区有湖泊(及沼泽)对径流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1′,故年径流量稳定。北京市四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40分钟)
(I卷和III卷为模块试题,II卷为能力试题)
第I卷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曲折(qū) 慰藉(jì) 桂冠(guàn) 喟然长叹(kuì)
B. 窈窕(yáo) 媲美(pì) 奚落(xī) 既往不咎(jiū)
C. 蓊郁(wěng) 隽永(juàn) 炽热(chì) 心拙口笨(zhuō)
D. 纠葛(gě) 叱咤(chà) 横暴(hèng) 白雪皑皑(ái)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杂糅 蹂躏 声名鹊起 鸦雀无声
B. 斑驳 班师 成群结队 无言以对
C. 渲染 宣泄 缔结合约 谛听天籁
D. 精彩 神采 白浪涛天 惊滔骇浪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妈妈教给我的这些道理,将使我一生__________。
②遭遇这样的事件,他内心________之大可想而知。
③只有合理_________资源,社会才可能可持续发展。
A. 受用 震动 配置 B. 受用 振动 安置
C. 消受 震动 安置 D. 消受 振动 配置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部新作品里,他对几个人物的描摹和刻画真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使读者产生了具体、真切的印象和感受。
B. 我,一介莘莘学子,没有睿智的头脑,也没有令人艳羡的家庭背景,更不具备惊艳的美色,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C. 乔布斯于十月五日去世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一经传开,各大煤体纷纷设置悼念专栏,缅怀这位卓越的技术革新者。
D. 针对民间借贷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温州市政府的“规范民间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新闻发布会油然而生。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经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讨论后宣布,授予加拿大人拉尔夫·斯坦曼、美国人布鲁斯·博伊特勒和法国人朱尔斯·霍夫曼诺贝尔医学奖。
B. 希腊民众抗议的主要目的是抵制政府为获得欧盟及IMF贷款而新推出的一系列紧缩措施,其中包括裁减3万名国企员工、增加房产税等。
C. 十一期间,北京各大商场为了招揽顾客,纷纷举办各种促销活动,打出三折、四折甚至五折的高折扣,以致部分商场人满为患。
D. 北京四中学生在爱丁堡艺术节中的表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佳句的一大特点是“活”——活泛、活脱、灵活。_________;句意活脱,才有成为佳句的可能。因此,清人吴乔说:“诗贵活句,贱死句。”
(2)这种超越现实的理想模式、完人模式,_________。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完全不可能构建,何况屈原连自身也难以保全。
①大凡佳句,必为活句 ②大凡活句,必为佳句
③是屈原的痛苦、悲剧之源,也是其伟大、独特之处
④是屈原的伟大、独特之处,也是其痛苦、悲剧之源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二、课内文言文(共18分)
7. 对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纵一苇之所如(往)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③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靠近) ⑤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
④浸为小渠(渐渐地) ⑥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瞒)
⑦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 ⑧此惟救死而恐不赡(供养)
A. ①③⑤⑦ B. ③④⑥⑧ C. ①②⑤⑥ D. ②④⑦⑧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B.
C. D.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B.
C. D.
10. 下列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余以光绪己亥四月 ②周以缭垣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 ④毋吾以也
⑤则何以哉 ⑥吾力足以举百钧
⑦明以教我 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 ①②相同,⑤⑥不同 B. ③④相同,⑥⑦不同
C. ②⑤相同,③⑥不同 D. ①③不同,⑥⑧不同
11. 下列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 ④渐行渐豁,斗见天光
⑤鼓瑟希,铿尔 ⑥莫春者,春服既成
⑦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A. ①②④⑤⑥ B. ①④⑥⑦⑧
C. ②④⑥⑦⑧ D. ②③④⑤⑦
1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
A. 东望武昌 B. 顺流而东也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13. 下列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客有吹洞箫者
B.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 百姓之不见保
D.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14. 翻译。(4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5.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与判断。(每空1分,共6分)
(1)《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的_______,此书是一部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2)以_______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并峙的双峰。
(3)《论语》、《_______》、《大学》、《_______》并称“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4)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中“苏辛”指宋代的苏轼和辛弃疾,二人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
②海明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和《太阳照样升起》等。( )
16.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文。(每空1分,共10分)
(1)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四、课内阅读(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取材于朱自清《荷塘月色》
17. 从上面语段中任意找出一处修辞手法,并作简洁的鉴赏。
(1)修辞手法:第________句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1分)
(2)鉴赏:(不超过8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五、课外文言文。(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题。
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赞)
B. 辱以顾余(羞辱)
C. 患为笑于里人(担忧)
D. 遂书以赠二生(写下)
1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B.
C.  D.
2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已经在心里了解了,还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吗
B. 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现在你们迂阔,特别是文章不接近流俗,不过是小迂罢了
C. 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这样将会更加冒犯乡人,岂只是讥笑呢
D. 生其无急于解里之人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乡人的迷惑吧,你们对此一定能加以选择而有所采纳
21. 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不迎合世俗会带来非议的一组是(3分)
①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③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④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
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苏轼与曾巩是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苏轼向曾巩推荐了两位蜀地的学生。
B. 览读黎生、安生的文章,曾巩认为他们确实有才情,文字奔放,事理剖析透彻。
C. 黎生临别恳求赠言,引发曾巩对“迂”的感慨,抒发了满腔的抑郁悲愤之情。
D. 曾巩委婉地劝勉二生不要因为怕别人讥笑就迎合世俗,而是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23. 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古 之 所 谓 豪 杰 之 士 者 必 有 过 人 之 节 人 情 有 所 不 能 忍 者 匹 夫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猝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此 其 所 挟 持 者 甚 大 而 其 志 甚 远 也。(选自苏轼《留侯论》)
六、古代诗词鉴赏(共8分)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完成24~25题。(共8分)
古八变歌①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②。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③来。
枯桑鸣中林,络纬④响空阶。
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
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
【注】①汉乐府古诗。题目含义已不可考。②章华台:古楚地楼台。
③崦嵫(yān zī):山名,古时指遥远的日落的地方。④络纬:一种昆虫。
2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两句,写了北风袭来,秋意萧瑟,滞留在楚地的诗人感到阵阵清寒。
B. “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两句,描绘傍晚时分,暮云流走,似从崦嵫生来,一派瞑色苍茫。
C. “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两句,借蓬草在风中翩翩起舞之乐景,反衬出游子思乡的悲凉情怀。
D. “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两句,描写天长地阔,故乡望而不见,怅然之中,诗人盼望回家。
25.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据此联系全诗赏析“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5分)
七、课外现代文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6~29题。(共22分)
论寂寞
梁晓声
(1)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而产生的。
(2)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极容易生锈的金属。寂寞会对人性进行缓慢的破坏。
(3)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金子就根本不生锈。不锈钢的拒腐蚀性也很强。而铁和铜,我们都知道的,它们极容易生锈,像体质弱的人极容易伤风感冒。
(4)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5)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长期抵抗寂寞的能力。
(6)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我们需要具备这一种能力干什么呢?
(7)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
(8)但我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
(9)而大学给我的印象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所以他们渴望听老师以外的人和他们说话,不管那样的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当众忏悔。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地释放一下的机会。
(10)故我以为,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定义,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
(11)胡风先生在所有当年的“右派”中被囚禁的时间最长——三十余年,他的心饱受寂寞的伤害。但幸亏他是大知识分子,故有值得一再回忆之事,故有值得一再梳理之思想。
(12)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也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或文学的花朵。
(13)思想使回忆成为知识分子的驼峰。这一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贡献不出别种办法。
(14)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生中最忠诚的朋友——自己。
(15)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寂寞这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它迟早会袭击我们。
(16)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
(17)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18)信不信,随你……
(文章有删改)
26.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将寂寞比作锈是在说明寂寞可以侵蚀人的心灵,给人带来精神伤害。
B. 作者认为在热闹的大学生活表象之下,有些学子会拥有内心深处的寂寞。
C. 只要人们的心中能够拥有值得回忆的往事,就一定能抵抗住寂寞的伤害。
D. 作者认为,有些世界名著是作家在抵抗寂寞的道路上创作出来的作品。
27. 根据文意,如何理解“思想使回忆成为知识分子的驼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三种不同层次的“寂寞”。每一种不超过20字。(6分)
第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文章结尾处说到“某些正常情况下,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180字)(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I卷
八、作文(50分)
30.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2分)
1. C A 慰藉jiè 桂冠guān B 窈窕yǎo 既往不咎jiù D 纠葛gé 叱咤zhà
2. D 白浪滔天 惊涛骇浪
3. A 受用:享用;得益。消受:①享受;受用(多用于否定式)。②忍受:禁受。震动:①颤动;使颤动。②(重大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摆的运动就是振动。也叫振荡。配置:配备布置。安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一般搭配行李、人员。
4. A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莘莘学子:众多学子。“一介”与“莘莘”矛盾。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不能用于修饰“新闻发布会”这一活动。
5. B A 项“宣布”缺主语。C项语序不当,应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D后两个分句与“表演”这个主语不能搭配。
6. C ②句与分号之后的句意重合。③句强调的重点是伟大独特,与下文的意思抵牾。
二、课内文言文(共18分)
7. A 隐:痛惜、哀怜。赡:足。
8. D 危:端正;高。属:劝人饮酒;适,值。爱:喜爱;吝啬。诚:确实。
9. C 固:本来。因:动词,接着;连词,因而。与:连词,和;动词,赞成。焉,语气词;代词,怎么,哪里。
10. D ①介词,在②介词,用③介词,因为④动词,认为⑤动词,做⑥连词,来⑦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⑧介词,把
11. B ①冯——凭④斗——陡⑤希——稀⑥莫——暮⑦刑——型⑧涂——途
12. D 舞,使动。东,名词作状语。东,名词作动词。侣、友,意动。危,使动。
13. C (被动句)A定语后置B宾语前置D状语后置
14. 敬爱我家的老人,来推及到别人家的老人;关爱我家的小孩,来推及到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天下很容易治理)了。
三、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5. (1)曹雪芹(2)孙犁(3)《孟子》、《中庸》(4)①√②×(美国)
16. (1)又像笼着轻纱的梦(2)(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3)凌万顷之茫然(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5)渺沧海之一粟(6)哀吾生之须臾(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8)则物与我皆无尽也(9)风乎舞雩
四、课内阅读(4分)
17. (1)①叠字②比喻③比喻④通感。(2)鉴赏:略。
五、课外文言文(共20分)
18. B (辱,自谦之词,一般指使对方受屈辱了。)
19. A (A结构助词,取独B被/是C比/对于D代词,他的/代词,那)
20. B
21. C
22. C
23.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六、古代诗词鉴赏(共8分)
24. C 写蓬草随风飘浮,可喻为行踪飘泊无定的游子。并非乐景,也非反衬手法。
25. 评分标准:
有准确的景物描写2分。北风吹起,枯黄的桑叶响于林中,络纬在阶下独自鸣叫。
合理准确的情感分析2分。枯黄响叶,一派悲凉,络纬空鸣,深陷孤寂。
联系全诗1分。悲凉孤寂中蕴含着诗人浓厚的思想之情。
七、课外现代文阅读(共22分)
26. C(C中的论断过于绝对。)
27. 本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回忆比为驼峰(1分),旨在说明思考会提供给知识分子以丰富的精神养料(1分),使他们足以抵抗漫长的寂寞。(1分)
28. 第一种:想做事无事可做(1分),想说话无人可与说。(1分)
第二种:所说非所愿说(1分),所做非所愿做。(1分)
第三种:想回忆无可回忆(1分),想思考却丧失思考能力。(1分)
29. 对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描述或叙述所读过的书中的具体内容(4分),结合以上叙述谈理解;人们通过读书拥有了思考的能力便可以将寂寞转化为酝酿智慧、创造精神财富的机会,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4分)语言表达。(2分)北京市四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数
英语试卷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I卷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听力测试(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第一节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完每段对话后,你将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你将听一遍。
1. How long can a book be kept in all
A. 2 weeks. B. 4weeks. C. 6 weeks.
2. What was the match like
A. It is too terrible. B. It is full of fun. C. It is successful.
3. What is probab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 Classmates. B. Teacher and student. C. Father and daughter.
4.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A. In a kitchen. B. In a restaurant. C. In a furniture shop.
5. Why couldn’t the man help the woman
A. He thinks the woman can manage it herself.
B. His mother didn’t ask him to do that.
C. He has got an appointment.
第二节 听下面4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5秒钟的时间阅读各小题。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你将听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 What will the boy probably do this weekend
A. He will probably study for the coming exam.
B. He will probably sleep over at a friend’s home.
C. He will probably go to the waterfall.
7. According to the mother, what is the boy forbidden to do
A. to go out.   B. to swim.  C. to play with his classmates.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9题。
8. Where is the woman rushing to
A. To the office. B. To the bus stop. C. To the police station.
9. What was the woman doing at the bus stop
A. She was reading. B. She was rushing. C. She was chatting.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10. Where are they planning to go in the morning
A. To a park. B. To an art museum. C. To a shopping center.
11. Why does the man want to visit the zoo in the afternoon
A. The zoo will be closed the rest of the week.
B. The zoo is free to visitors that day only.
C. There are unusual animals there.
12. Why does the woman want to go shopping instead
A. She wants to buy souvenirs of their visit.
B. She wishes to visit a shopping center.
C. She wants to buy a gift for her friend.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5题。
13. What’s Sarah’s favorite subject
A. Science. B. Art. C. Computer.
14. What are they mainly talking about
A. Choosing a job. B. Choosing a university. C. Choosing a major.
15. What does Sarah do in her spare time
A. See movies.
B. Create pictures for computer games.
C. Build Internet site.
第三节 听下面一段对话,根据题目要求在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写下第16至第20题的相关信息,每空填一词。听对话前,你有20秒钟的时间读题,听完后你将有60秒的作答时间。这段对话你将听两遍。
Program Gardening with Mary
Time (16)______________afternoon, starting on March 21--the first day of spring.
Content Mary will show you the best way to grow(17)______________.She has lots of good advice for(18)_______!
Mary Green She has written many(19)______________ books on gardening.Her favorite flowers:(20)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50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答案。
21. He __________the boy who kept making noises in the library and said, “Get out”.
A. stared at B. glared at C. glanced at D. looked at
22. His wife left him, so he usually __________his worries __________drink.
A. drawn; in B. drowned; in
C. drawn; with D. drowned; with
23. Although he is old enough to do his own business, he seems to be __________on his parents.
A. dependable B. dependent C. reliable D. independent
24. Wind power is an ancient source of energy, __________we may return in the near future.
A. on which B. by which C. to which D. from which
25. __________come out of the building, my first thought was to call the fire department.
A. On seeing the smoke B. When I saw the smoke
C. Having seen the smoke D. As soon as the smoke was seen
26. Last night, I dreamed of there __________a beautiful garden in front of my house.
A. to be B. is C. being D. had
27. The minister said, “We are ready for discussions with any legal parties, but we’ll never ______with criminals.”
A. negotiate B. quarrel C. argue D. consult
28. “Tommy, run! Be quick! The house is on fire!” Mother shouted with ______.
A. anger B. rudeness C. regret D. panic
29. During the National Day break, residents in Beijing chose to go to the country to relax for there was a travel ______ downtown.
A. agency B. boom C. experience D. plan
30. They are going to find a new approach ______these complex problems.
A. to solving B. to solve C. in solving D. solves
31. When speaking in public, ______.
A. speech should be understood
B. speech should be easy to understand
C. one should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D. one should make listeners understand
32. ______from his family for over two years, he is now eager to go back home.
A. Having been separated B. Being separated
C. Separating D. Having separated
33. Be careful. The bomb could be ______by the slightest touch.
A. set out B. set off C. set down D. set up
34. Their efforts were in vain, because their plan wasn’t ______by the Committee.
A. distinguished B. negotiated C. approved of D. accused of
35. —My God! I just missed the train.
—That’s too bad. You ______it if you had hurried.
A. could catch B. would catch C. could have caught D. had caught
36. Last month, in one firm alone, three hundred people were ______because of the drop in sales.
A. took off B. laid off C. knocked off D. set off
37. ________being fun and good exercise, swimming is a very useful skill for living.
A. Except B. In addirion C. Rather than D. Aside from
38. After some time, he finally ________the local food.
A. got accustomed to B. was accustoming to
C. used to D. had access to
39. There was plenty of time, so she ________.
A. mustn’t have hurried B. needn’t hurry
C. couldn’t have hurried D. needn’t have hurried
40. —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tea
—________, please.
A. No more B. Just a little C. I’ve had enough D. Yes, I would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各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My parents ran a small restaurant in Seattle. It was open 24 hours a day, seven days a week, and my first ___41___job, when I was six years old, was ___42___diner’s shoes. My father had done it when he was young, so he taught me ___43___to do it right, telling me to offer to re-shine the shoes if the customer wasn’t ___44___.
Working in the restaurant was a ___45___of great pride because I was also working for the ___46___of the whole family. But my father made it clear I had to ___47___certain standards to be part of the team. I had to be punctual, hard-working and ___48___to the customers.
I was ___49___paid for my work I did at the restaurant. One day I made the mistake of ___50___Dad I thought he should give me $10 a week. He said, “OK, then how about you ___51___me for the three meals a day you eat here And for the times you bring in your buddies for free sodas ” He ___52___ I owed him about $40 a week.
I remember ___53___home to Seattle after being away in the Army for about two years. I had just been ___54___ to captain and was full of pride as I walked into my parents’ restaurant. The ___55___thing Dad said was, “How about your cleaning up tonight ” “I cannot ___56___this! I’m an officer in the US Army! But it didn’t matter. As far as Dad was ___57___, I was just another member of the team. I ___58___the mop. Working for Dad had taught me that loyalty ___59___a team comes first. It doesn’t matter ___60___that team is involved in a family restaurant or Operation Desert Storm.
41. A. true B. real C. natural D. happy
42. A. cleaning B. clearing C. shining D. sweeping
43. A. how B. what C. when D. where
44. A. happy B. puzzled C. pleased D. satisfied
45. A. source B. reason C. cause D. case
46. A. bad B. good C. right D. wrong
47. A. require B. have C. meet D. fit
48. A. good B. polite C. warm D. cruel
49. A. seldom B. ever C. always D. never
50. A. asking B. telling C. persuading D. advising
51. A. paying B. spending C. costing D. taking
52. A. figured B. wondered C. worked D. thought
53. A. going B. returning C. coming D. leaving
54. A. raised B. risen C. asked D. promoted
55. A. right B. just C. very D. first
56. A. understand B. know C. believe D. expect
57. A. thought B. considered C. hoped D. concerned
58. A. reached B. reached for C. fetched D. brought
59. A. for B. in C. to D. of
60. A. whether B. as C. until D. as long as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
An intelligence tester among the Kentucky “poor whites” presented the following problem to a boy being tested: “If you went to the store and bought six cents’ worth of sweets and gave the shop assistant 10 cents, what change would you receiver ” The boy replied, “I never had 10 cents, and if I had I wouldn’t spend it on sweets, and anyhow sweets are what you mother makes.” The intelligence tester tried again, presenting the problem in the following way: “If you had taken 10 cows to pasture for your father and six of them ran away, how many would you have left to drive home ” The boy replied, “We don’t have 10 cows, but if we did and I lost six, I wouldn’t dare go home.”
61. They boy’s answers to the test questions show us _________.
A. he is good at solving word problems
B. his experienc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ester’s
C. he has no maths ability
D. his intelligence is far below the average boy’s
6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conclusion for the passage
A. The boy is very silly.
B. The living background influenced thy boy.
C. Thy boy didn’t know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D. Thy boy didn’t understand the questions.
63.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pasture” probably mean
A. To feed cows on grassland.
B. To raise animals in a city.
C. To drive cows to the railway station.
D. To sell cows in a market.
B
Leaving a tip in a restaurant has become a custom in most countries. The word “tip” came from the Latin word “Grais”, meaning free. Tips are defined as small gifts of money for service in addition to the payment due.
Believe it or not, the practice of tipping has a little interesting history. The custom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Roman era. The Romans were the first civilization to use coin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word “tip” came from the word “stipend”. “Stips” in Latin means gift. A more common belief is tips were first given in the 18th century England. A popular coffee house equipped each table with a coin box. The label of each box read, “To insure promptness.” Dropping a coin into the box would result in quick service. Also, the first letter of each word is T. I. P.-tip.
In America and Europe, it is customary to tip anywhere from 10% to 20%. Taxi drivers, waiters in restaurants, waitresses in lounges, hotel boys, doormen, and disco coat check girls, all expect a little something. People working at these jobs usually receive a low basic salary. Tips are quite necessary to supplement their income. Today most people decide the size of tip according to the quality of the service. If the service and food are not satisfactory, a small tip or possibly no tip will be left. For excellent food and service most people are quite happy to leave a tip.
The world is full of big spenders and people who act like big spenders. Surprisingly, rich people are not “big tippers” unless entertaining guests. It is no use showing off if nobody is there to watch, right Many throw money around like water to impress a group of friends out for an evening “on the town”. People who usually cannot afford it are the biggest tippers in front of their friends. It is all part of the show to prove a certain level of social success. Nobody wants to look cheap, stingy, or poor in front of their friends. Over-tipping also gives some satisfaction just to see the waiter’s reaction.
For whatever reason, tipping will continue to be practiced in most countries. Tipping does have its place in our modern society. It will also remain a somewhat personal expression of gratitude.
64.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Grati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free of obligation B. free of charge C. plenty in time D. free from tax
65. When were tips first given in England
A. In the 17th century. B. In the 18th century.
C. In the 19th century. D. In the 20th century.
6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 Most people think that tips originated in England.
B. Most people think that tips originated in Rome.
C. Today most people decide the “size of tips according to their mood.”
D.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practice of tipping does not have an interesting history.
67.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The world is full of big spenders and people who act like big spenders.” in the 4th paragraph
A. All people in the world have a lot of money.
B. No one in the world has a lot of money.
C. Many people spend a large sum of money every day.
D.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either have a lot of money or who pretend to be rich is great.
68. Why are people who cannot afford tipping the biggest tippers in front of their friends
A. Because they have a lot of money.
B. Because they sympathize with taxi drivers, waiters in restaurants, waitresses in lounges and disco coat check girls, etc.
C. Because of their vanity(虚荣).
D. None of the above.
C
Why does cream go bad faster than butter Some researchers think they have the answer, and it comes down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food, not its chemical composition-a finding that could help break away from some chemicals. Cream and butter contain pretty much the same things, so why cream should go bad much faster has been a problem. Both are small globules(小球)of one liquid which spreads throughout another. The difference lies in what’s in the globules and what’s in the surrounding liquid, says Brocklehurst, who led the research. In cream, fatty globules drift about in a sea of water. In butter, globules of a watery roads are locked away in a sea of fat. The bacteria (细菌)which make the food go bad prefer to live in the watery areas of the mixture. “This means that in cream, the bacteria are free to grow throughout the mixture,” he says, “when in butter, the bacteria are locked away in locked places buried deep in the sea of fat. Trapped in this way, those colonies cannot spread and rapidly run out. They also slowly poison themselves with their waste products.” “In butter, you get a self-limiting system which stops the bacteria growing.” says Brocklehurst. The researchers are already working with food companies eager to see if their products can be made to stand bacterial attack through changes of the food’s structure.
Brockelehurst believes it will be possible to make something used in salad cream, for instance, more like that in butter. The key will be to do this while keeping the salad cream liquid and not turning it into a solid state.
69. The significance(意义)of Brocklehurst’s rescarch is that __________.
A. it discovered small globules in both cream and butter
B. it suggested a way to keep some foods fresh without using some chemicals
C. it showed the secret of how bacteria increase in cream and butter
D. it found that cream and butter share the same chemical composition
70. According to Brocklehurst, we can keep cream fresh by ________.
A. changing its structure B. killing the bacteria
C. reducing its water D. removing its fat
71. The underlined word “colonies” refers to ________.
A. tiny globules B. watery regions
C. the surrounding liquid D. bacteria society
72. Commercial use of the research finding will be possible if salad cream can be made to stand bacterial attack ________.
A. by changing its chemical composition
B. by turning it into a solid lump
C. while its liquid form remains
D. while keeping its structure unchanged
D
Work, for most American and Chinese women aged 55 and under, involves responsibility for a household a child or children, and a job outside the home as well. It all adds up to a busy lift. How is it going for them – for us
Demographers have observed that life forms a different sort of pyramid for women in China tha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China, nearly all young mothers are employed outside the home, with their numbers tapering off as women approach old age. The reasons are clean the second income of the woman is an absolute necessity for a young family with a child or two. Later on, when the children are grown, the older couple can more easily live on the husband’s earnings plus the wife’s pension, and fewer middle-aged women continue in employment.
The pyramid for American women is the opposite, with fewer young women employed, and the number increasing at older ages. any young mothers have found it more efficient to stay home and care for the children themselves, then find employment later when the children are older and more independent. But rising costs of living are requiring more young American women to help support and have jobs. They enjoy the adult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at work and feel stimulated by the demands and challenges of being employed. Staying at home with only a child or two, as even American family size is now, can be monotonous and lonely. Furthermore, a woman’s paycheck can provide her with stronger voting power in family matters.
But the American working mother often feels troubled by the complexity of her lift. Childcare is unreliable and expensive. Childcare workers have low status, are not well educated and are poorly paid-they are often women unable to get better jobs. Thus the American working mother always has the worry that her child is not being as well cared for as she hopes, and the cost of babysitters or private-enterprise daycare centers can eat up half or more of her salary. Other worries distract her from good performance at her job: What if the babysitter gets sick What will her employer think if she has to stay home with a sick child What if the car, necessary to get the child to the daycare center and herself to and from her job, breaks down Few people live close enough to their work of childcare center to accomplish this on foot or by bicycle, as in China.
73. What does the phrase “taper off”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mean
A. gradually decrease
B. remain the same
C. slightly change
D. increase slowly
74. Which of the four answers is not the reason for an American young woman to work outside
A. The cost of living is increasing.
B. More earning contributes to more power in a family.
C. Staying at home with child is boring.
D. Baby care is unreliable and expensive.
75.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comparisons intentioned above
A. Americans would be shocked to have to work at jobs that kept husband and wife separated for months.
B. Chinese men seem to be performing more in family work than the American man would.
C. American women have more varied and complex concern in terms of childcare.
D. American women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their post.
76. What may come right after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is passage
A. In china, grandparents take care of children.
B. On the job, Chinese women seem more confident.
C. Certainly it is true that in both countries males are given preference in education, job selection and promotion.
D. Our nations could not run without them.
E
Next time a customer comes to your office, offer him a cup of coffee. And when you’re doing your holiday shopping online, make sure you’re holding a large glass of iced tea. The physical sensation(感觉)of warmth encourages emotional warmth, while a cold drink in hand prevents you from making unwise decisions –those are the practical lesson being drawn from recent research by psychologist John A. Bargh.
Psychologists have known that one person’s perception(感知)of another’s “warmth” is a powerful determiner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Judging someone to be either “warm” or “cold” is a primary consideration, even trumping evidence that a “cold” person may be more capable. Much of this is rooted in very early childhood experiences, Bargh argues, when babies’ conceptual sense of the world around them is shaped by physical sensations, particularly warmth and coldness. Classic studies by Harry Harlow, published in 1958, showed mondeys preferred to stay close to a cloth “mother” rather than one made of wire, even when the wire “mother” carried a food bottle. Harlow’s work and later studies have led psychologists to stress the need for worm physical contact from caregivers to help young children grow into healthy adults with normal social skills.
Feelings of “warmth” and “coldness” in social judgments appear to be universal. Although no worldwide study has been done, Bargh says that describing people as “warm” or “cold” is common to many cultures, and studies have found those perceptions influence judgment in dozens of countries.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armth, Bargh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which involved 41 college students. A research assistant who was unaware of the study’s hypotheses(假设), handed the students either a hot cup of coffee, or a cold drink, to hold while the researcher filled out a short information form. The drink was then handed back. After that, th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rate the personality of “Person A” based on a particular description. Those who had briefly held the warm drink regarded Person A as warmer than those who had held the iced drink.
“We are grounded in our physical experiences even when we think abstractly.” Says Bargh.
77. According to Paragraph 1, a person’s emotion may be affected by ___________.
A. the visitors to his office B. the psychology lessons he has
C. his physical feeling of coldness D. the things he has bought online
78. The author mentions Harlow’s experiment to show that __________.
A. adults should develop social skills B. babies need warm physical contact
C. caregivers should be healthy adults D. monkeys have social relationships
79. In Bargh’s experiment, th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_________.
A. evaluate someone’s personality
B. write down their hypotheses
C. fill out a personal information form
D. hold coffee and cold drink alternatively
80.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 Drinking for Better Social Relationships
B. Experiments of Personality Evaluation
C. Developing Better Drinking Habits
D. Physical Sensations and Emotions
第II卷 满分50分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8小题;每小题2,满分16分)
Childhood is happy time, right Not necessarily. Consider these facts.
Depression may occur in as many as 1 in 33 children.
Once a child has an episode of depression, he or she has a 50% chance of experiencing another episode in the next 5 years.
Suicide is the 6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for 5-to-15-year-olds.
If your child experiences 5 or more of these signs or symptoms for at least 2 weeks, he or she may be experiencing depression or another mental illness.
Feeling-Does your child demonstrate(展示):Sadness EmptinessHopelessness GuiltWorthlessnessLack of enjoyment in everyday pleasures Thinking-Is your child havingtrouble:ConcentratingMaking decisionsCompleting schoolworkMaintaining gradesMaintaining friendships
Physical problems-Does your childcomplain of:Headaches StomachachesLack of energySleeping problems(too much or too little)Weight or appetite changes(gain or loss) Suicide risk-Does your child talk or think about:SuicideDeathOther morbid(生病)subjects
Behavior problems-Is your child:Irritable Not wanting to go to schoolWanting to be alone most of the time Having difficulty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Cutting classes or skipping school Dropping out of sports, hobbies or other activitiesDrinking alcohol or using drugs
Sometimes, a child who causes problems at school or at home may actually be depressed,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If you think your child may be depressed, it’s important to have him or her treated. Discuss your child’s problems with his or her doctor. The doctor may suggest a referral to a children’s psychologist or psychiatrist.
81. This article is particularly written for ____________.
A. parents B. teachers C. children D. psychologists
82. Which statement describes a child who is most likely to have physical problems
A. The child who is always in high mood.
B. The child who always feels sleepy.
C. The child who hated to study.
D. The child who cannot concentrate.
83. What should be done when kids are experiencing de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to stay with them at home.
B. to make them take medicine.
C. to turn to the doctor for help.
D. to report it to their teachers.
G
七选五
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七个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
I have a friend who lives by a three-word philosophy: Seize the moment. ___84___Too many people put off something that brings them joy just because they haven’t thought about it, don’t have it on their schedule, don’t know it is coming or too strict to depart from their routine.
I can’t count the times I called my sister and said, “___85___” She would gasp and stammer, “I can’t. I have clothes on the line. My hair is dirty. I wish I had known yesterday. I had a late breakfast. It looks like rain.” And my personal favorite response. “It’s just Monday.” She died a few years ago. We never did have lunch together. From then on, I’ve tried to be a little more flexible.
___86___The days get shorter, and the list of promise made to ourselves gets longer. One morning, we are awoken, and all having to show for our lives is repetition of “I’m going to”, “I plan on” and “someday, when things are settled down a bit.”
When anyone calls my “seize the moment” friend, she is open to adventure and available for trips. She keeps an open mind on new ideas. Her enthusiasm for life is contagious(有感染力的). ___87___My lips have not touched ice cream for 10 years. I love ice cream. The other day, I stopped the car and bought a triple-decker. If my car had hit an iceberg on the way home, I would have died happy.
___88___ Do something you want to do, not something on your SHOULD DO LIST.
A. Now go on and have a nice day.
B. Just possibly, she may be the wisest woman on this planet.
C. Life has a way of going faster as we get older.
D. So I won’t feel sorry because I have changed my attitude to life
E. How about going to lunch in half an hour
F. She used to promise to do something instead of doing it right away.
G. You talk with her for a while, and you’re ready to change your attitude to life
第二部分:书面表达(满分34分)
(一)选词填空(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guide, religion, benefit, vocation, receive, commit, flexible
89. Anyone who wants to work in our company should receive _________training first.
90. You picked up the _________just in time, for I was about to hang up.
91. The following advice is given as the _________for the beginners to help them familiar with the job as soon as possible.
92. He lost the _________in his leg muscles and couldn’t bend easily after that care accident.
93. Th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power sources will bring a lot of _________to the environment.
(二)背诵(共7小题;9个空,每空1分,共9分)
94. The plane wasn’t too badly damaged, but over the years, the crash was forgotten and the wreck ____________.
95. By this time, a Lancaster bomber in reasonable condition was __________________.
96. Imagine their __________________when they broke open the packing cases and found that the fourth engine was _________---still in perfect condition.
97. I crossed the street to __________________him, but he saw me and came running towards me.
98. It was no use __________________that I had not seen him, so I __________________to him.
99. I had to think of a way of __________________around all morning.
100. “Then I’ll come with you,” he answered, “There’s always plenty to read _________!”
(三)写作(15分)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从事着最普通的工作,比如清洁工,售票员,门卫等。我们每天都可以见到他们却谈不上熟悉,请你以“A Familiar Stranger”为题,并用具体事例写一篇120~150字的短文(包括外貌、性格和职业)。
【试题答案】
听力
1~5 CABAC 6~10 CBCAB
11~15 CABCA
16. Saturday 17. plants 18. gardeners 19. popular 20. roses
单选
21~25BBBCB 26~30 CADBA
31~35 CABCC 36~40 BDADB
完形
41~45 BCADA 46~50 BCBDB
51~55 AABDD 56~60 CDBCA
阅读
61~65 BBABB 66~70 ADCBA
71~75 DCADC 76~80 ACBAD
81~83 ABC 84~88 BECGA
书面表达
89. vocational 90. receiver 91. guidance 92. flexibility 93. benefits
94. remained undisturbed
95. rare and worth rescuing
96. surprise and delight, sweet as honey
97. avoid meeting
98. pretending, waved
99. preventing him from following me
100. in the waiting ro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