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活与哲学2012年1月份期末复习(1-8):客观题易错选项:第一单元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人类有了世界观4、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现实中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区别就在于旧哲学只是在说明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革命的改造世界。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构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8、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9、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10、唯心主义者必然处处犯错误。11、“两个凡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12、哲学可以对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1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第二单元1、人能创造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征3构成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人可以创造\消灭\改造\改变规律(或联系)。5、人可以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规律。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7、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生理基础7、鬼神管你不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脑主观自生的。8、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9、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的反作用。10、艺术属于意识范畴,它来源于生活,但又对生活进行了加工。所以创造性思维来源于人的主观想象\京剧脸谱是对人的性格、品质的真实反映。11、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不可分割。12、把理论、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理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13、纯粹的动物心理也会产生意识14、意识从来就是人的意识15、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意识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16、神的观念是人的头脑自生的。17、盲目的实践活动没有意识的指导18、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19、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0、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所以单个人的活动是不存在的。21、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和保证。22、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23、学习旨在通过实践掌握规律。24、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与缪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缪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25、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并推翻了已经确定的真理。26、认识对象具有能动地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7、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28、人类的兴趣是推动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29、真理、科学理论有时可以用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30、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人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穷尽对一切事物的认识。31、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能穷尽对一切事物的认识32、理念的创新源于人们的深刻反思。33、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34、认识推动实践发展35、规律是客观的、确定不移的36、规律是永恒的,不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7、自然界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38、认识是标志着主观符合客观的哲学范畴39、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40、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目标和归宿。(P51)4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4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4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44.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之一。第三单元1、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2、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3、人能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4、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5、事物间的联系时客观的,无条件的6、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多样性7、人能能动地创造联系8、整体在数量上看是多,部分在数量上看是一9、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0、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11、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12、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过程。13、质变就是发展\变化就是发展14、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抛弃15、事物的质变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中。16.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17.人们可根据事物固有联系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是对联系客观性的违背( )18.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19.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主观题设问类型:辩证唯物论:1、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江苏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三创”精神?2、运用所学的唯物论知识,评析两则材料中各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做法3、“十一五”的光辉历程,给我们那些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启示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认识论:1、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对甲型H1N1流感的医疗救治过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2、“十一五”的光辉历程,给我们那些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启示3、结合材料,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人们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5个):1、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结合上述材料,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知识说明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对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发展观点(3个)4、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5、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大学生创业为什么容易遭到失败和挫折?6、我国推行“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7、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这次利率调整的依据。8、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9、结合上述材料,我们会得到哪些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启示?综合考虑:1、请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分析该同学在暑假安排与实施中的得与失。2、结合材料,请草拟一份“低碳生活”倡议书(提纲),并写出相应的哲学依据(至少三点)3、结合材料,说明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4、结合材料,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如何发展海洋经济?5、请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练习题3、材料: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材料,说明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推动作用,要发挥正确意识的作用。因此,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4)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学会优化结构。因此,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5)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4、“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我国既要立足国内自主研发,也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结合上述材料,我们会得到哪些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启示?答:1)联系的客观性:启示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在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人类应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启示我们既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最大发挥,同时注意结构优化,使整体功能最大发挥。发展低碳经济既要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入手,也要从产业链入手寻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3)发展的普遍性:启示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我们应明确发展低碳经济阶段性特征,努力促进新事物成长。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启示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5)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启示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5、材料一:2010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9周年纪念日。回眸过去89年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探索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富强的历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是总结建党以来最基本的经验。材料二:2010年8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认真听取了国务院关于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情况的汇报,全面部署当前舟曲灾害抢险救援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指出,要万众一心、不畏艰险、科学处置、全力开展一场复杂、艰巨、紧迫的生命救援行动。一定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科学的安排、更加有力的措施,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千方百计做好抢险救援各项工作。要制定科学方案,要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防治次生灾害,努力夺取防汛抗洪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1)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2)从唯物论角度,结合材料说明为何强调“科学安排”、“科学处置”、“科学方案”以及与科学实施相关的“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1)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强调抢险救援工作要制定“科学方案”,要“科学安排”、“科学处置”、“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是从灾区实际出发的要求。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事物的发展。抢险救援工作制定出科学方案,进行科学的安排,有利于指导抢险救援工作科学处置灾害事件,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增强抢险救援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努力夺取防汛抗洪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