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武传(文学阅读与写作)【活动目标】通过查阅学习《史记·匈奴列传》(节选),了解西汉与匈奴数百年的纷争历史,自主学习故事背景。认真学习课文,通过补充学习《汉书·李广苏建传》(节选),对主要人物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倾向。通过补充学习《报任安书》(节选),进一步探讨李陵投降的行为原因,提高思维和判断能力。通过还原事件的经过,营造情境,近距离感受人物艺术形象和中国传统士人的风骨文化。了解相关文献资料,品味《汉书》语言风格,提升审美能力,学习作者的独特的语言创造,锻炼表达能力。【活动准备】活动策略以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情倾向。用比较鉴赏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中行说、卫律、李陵和苏武的选择;能联系历史背景思考他们的立场,并给出比较中肯的评价。通过研习学习史传散文和小说的区别,能利用表格、讨论、仿写评语和续写故事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探讨,展示研究成果。学习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的阅读资料,整合、印发有关《汉书》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资料。分析学情,结合课标要求,明确课堂引导方向,确定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做好PPT。准备一些铅笔、速写纸。学生准备结合注释和积累的文言文功底,并且结合工具书认真阅读《史记·匈奴列传》(节选)、《汉书·李广苏建传》(节选)和《报任安书》(节选),把有疑惑的地方记录下来。分小组准备《史记·匈奴列传》(节选)的读书笔记,分别从匈奴介绍、匈奴世系、匈奴与西汉的战争年表和中行说在匈奴的所作所为四个角度整理成文。每个学生都要认真把握中行说、卫律、李陵以及苏武的人物形象并给出评价,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阅读印发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梳理语言并总结特色。课时安排9课时【活动过程】第一、二课时归纳整理句式、展示预习成果导入:观看视频,体会西汉恢弘气象,勾勒一副盛世篇章,为营造情境做铺垫。(一)初步体会——咬文嚼字1、沟通交流预习时发现的字词障碍。2、校准字音,整理句式。3、让学生结合注释、译文,通读、通译三篇古文。【答案预设】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二)初勾神貌——人物感知1、请同学分享自己对李陵和苏武的基本印象。【答案预设】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经受不住诱惑,意志不坚。他被汉武帝冤枉,也曾为是否投降犹豫痛苦,但最终他是一个背叛者。苏武: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先国后家。明确:苏武的形象非常光明高大,一心为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而李陵虽有苦衷,但最终背叛了祖国,他的本性是自私的。(三)布置作业1、重读课文《苏武传》,体会作者班固在行文中对李陵和苏武的态度倾向,并找出原文,尝试分析其语言。第三课时探讨李陵立场、畅谈自己态度(一)分析立场——李陵叛逃1、学习《报任安书》,从司马迁的角度看待李陵叛逃原因,分析李陵为何投降。2、结合《苏武传》分析,班固对李陵投降这件事的态度转变原因。3、你觉得汉武帝对李陵的处置得当吗?写成小论文并陈述自己的观点。【答案预设】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只是权宜之计,若有机会,李陵还是会像他英勇抗击匈奴那样为大汉朝做出自己的贡献。他的投降不是真正的归降。班固对李陵的记叙一直保持一种较为冷静客观的态度,但是还是能看出起初班固对于李陵的态度比较温和甚至有赞扬之处,但是在《苏武传》中,可以感受到班固对李陵抱有淡淡的同情。我觉得汉武帝处置得当。李陵临阵投降,对于汉军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原本汉武帝是要让他运送辎重的,李陵自请立功,结果却投降匈奴,不仅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反而大败而降,让汉军蒙受了巨大损失。我觉得汉武帝处置不得当。李陵临阵投降是因为他没有人接应救援,更何况他的本意是假装投降,将自己的士兵分散出去,回来给汉武帝报信。李陵完成了基本任务。他以五千人拖住匈奴八万军队,实现了吸引敌军主力的基本目标。李陵杀掉数倍敌军,军功卓越。他在被包围时,还想着去取敌军首领的首级,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才投降。汉武帝不应该如此轻率地给他定罪。明确:司马迁对李陵是持褒扬和相信态度的,他不认为李陵是真正投降。班固作为《汉书》作者,在作传时需要保持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但是从班固在《汉书·李广苏建传》中的叙述重点就可以看出班固虽然不赞成李陵的做法,但是对于他却抱有一定的同情之心。只是班固在作传的时候,更褒扬苏武的做法,因而对李陵有一种不曾明言的批判。汉武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要做到真真正正的公正是很难的。他远坐庙堂之上,无法对边疆战事有最全面的了解和最准确的判断。对李陵投降的误判存在一定的原因:受到他人错误信息的误导,对贰师将军李广利的维护,以及盛怒之下做出的决定。但无论如何,汉武帝是应该对李陵真正投降负有一定责任的。(注意点评论文,并选出逻辑清晰的论文于第八、九课时展示出来)(二)检查作业——体会忠义1、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班固对李陵的态度和苏武的态度倾向及原因。【答案预设】班固对李陵抱有一定的同情和批判,但是对苏武持有非常高的赞美和歌颂。原因是李陵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将自己与国家置于同等高的地位,甚至将自己摆在国家大义之前。他在完全投降给匈奴之后还在质问使者,说自己没有对不起汉朝的地方,为何汉朝会杀了自己的家人。他根本没有认真反省过自己的错误。而苏武在匈奴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忠诚,即使大汉天子和天下百姓看不到自己的赤胆忠心,他也不曾放弃过、怨恨过。他的忠诚不是做给世人看的,他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坚守给自己看的。班固褒扬苏武,就是因为苏武代表了一种真正的忠义。明确:李陵是一个有诸多优良品质的人,但是他缺乏一颗真正的忠义之心。我们现在能从现代社会的人权和自由主义的角度理解他的选择,但是他作为一个古代人,缺失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风骨。与之同时代的苏武身上却彰显了这种骨气,他的忠义之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士人精神的集中体现。班固对他的高度颂扬符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士人精神。第四、五课时交流读书笔记、营造历史情境(一)沟通交流——匈奴历史1、分小组交流读书笔记,互相补充,整理成一份小组读书笔记汇总。2、展示小组读书笔记汇总成果,完善成一份对匈奴完整的笔记。【答案预设】匈奴介绍:匈奴居住在北方蛮荒之地,随畜牧活动而迁移,没有经常居住的地方和农业生产。他们蓄养马、牛、羊和其他的奇特的动物,从小就开始打猎,人人骁勇善战。无战事时,他们是普通的放牧人,有战事时,他们人人都变成战士。匈奴没有文字书籍,也没有严整的法律约束言行,他们行事全凭利益和实力,没有礼义廉耻的思想。他们的婚姻制度也很混乱,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妻子,兄弟也可以娶兄长的妻子。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恶劣,所有行为和制度都是为了保证能够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明确:重点介绍匈奴族与汉族不一样的风俗习惯,注意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文明的不同。匈奴单于世系:1头曼单于—前209年2冒顿单于前209年——174年?头曼单于子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杀父头曼单于而自立3老上单于前174年——161年?冒顿单于子稽粥(母为汉朝的和亲翁主刘氏)4军臣单于前161年——126年?老上单于子(母为汉朝的和亲翁主)即位后即被其弟弟伊稚斜单于篡位并杀死。5伊稚斜单于前126年——114年?军臣单于弟(母为汉朝的和亲翁主)6乌维单于前114年——105年?伊稚斜单于长子汉元鼎三年立,立十年而终。7乌师庐儿单于前105年——102年?乌维单于子8呴犁湖单于前102年——101年?伊稚斜单于子、乌师庐儿单于季父、右贤王9且鞮侯单于前101年——96年?伊稚斜单于子、枸犁湖单于之弟、左大都尉明确:只记录到苏武传时期的单于即可。注意他们的继承方式比较粗暴血腥,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是一脉相承的。单于王族直系血脉与刘汉皇室早已混合。匈奴与西汉的战争年表:前200年汉高帝七年匈奴攻代前182年汉高后六年匈奴扰汉前181年汉高后七年匈奴攻狄道前177年汉文帝前元三年汉、匈高奴之战前166年汉文帝前元十四年汉反击匈奴老上单于之战前162年汉文帝后元二年匈奴攻汉前158年汉后元六年汉备御匈奴之战前148年汉景帝中元二年匈奴攻汉前144年汉中元六年匈奴攻雁门、上郡前142年汉景帝后元二年匈奴攻汉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汉诱击匈奴马邑之战前129年汉元光六年汉、匈龙城之战前128年汉武帝元朔元年汉击匈奴渔阳、雁门之战前127年汉元朔二年汉击匈奴河南之战前126年汉元朔三年匈奴攻汉前125年汉元朔四年匈奴攻汉前124年汉元朔五年汉、匈朔方、高阙之战前123年汉元朔六年汉、匈定襄之战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匈皋兰山之战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匈祁连山之战前119年汉元狩四年汉匈漠北之战前112年汉武帝元鼎五年匈奴攻汉前103年汉武帝太初二年汉击匈奴浚稽山之战前102年汉太初三年匈奴攻扰汉边境之战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汉攻匈奴天山之战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汉李陵击匈奴之战前97年汉天汉四年汉、匈余吾水之战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汉击匈奴燕然山之战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匈奴攻朔方明确:匈奴与西汉摩擦不断,战争不断。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在短暂的和平与不时的战争中摇摆。中行说在匈奴的所作所为:中行说制止匈奴学习汉朝生活方式,要求他们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保持对汉朝的仇视。中行说教单于身边的人们分条记事的方法,以便核算记录他们的人口和牲畜的数目。中行说教单于傲慢对待汉朝皇帝。中行说能言善辩,极力赞美匈奴原有的风俗习惯,贬低汉朝礼仪和人情。中行说日夜教导单于等待有利的进攻时机和地点。中行说到匈奴后极力破坏汉匈和亲,不断为匈奴出谋划策,策动袭击汉朝边郡和发起战争等。明确:中行说所作所为是站在对汉朝的仇视之上,他的一切作为都是教唆匈奴仇视汉朝,攻击汉朝,竭力破坏两者之间的友好和平。(二)同类旁观——叛逃行录1、根据所学和课前准备,讨论中行说、卫律和李陵的动机并修改对他们的人物评价。【答案预设】1、中行说:他原本是汉宫宦官,因不满汉文帝强迫自己陪送公主到匈奴和亲,对汉王朝怀恨在心,转而投靠匈奴,成为单于的谋主。评价:一腔才华满腹,满心挟私报复。挑拨离间、破坏和平,虽为汉人,却投降匈奴,肚有墨水,身无脊梁,中华第一汉奸是也。2、卫律:生于汉地的胡人,因害怕受到李延年牵连一并伏诛便逃出汉朝投降了匈奴,对汉王朝并无归属之心。评价:心有匈奴血,身在汉家营,汲汲营营,为名为利。成因李延年,逃因李延年,本来无忠心,迟早会生变。3、李陵: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天汉二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由于之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评价:为国为家为民,善骑善射善领兵。一朝义气入匈奴,五千忠魂冤断魂。本是权宜投降,阴差阳错灭族。冤否?恨否?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明确:三人身份地位不一,叛逃动机不同,因此对三人评价标准不一样。卫律本身不算是正统汉人,他的忠诚有限,他的叛逃上升不到民族大义的层面之上,只能做为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夹缝人的选择来看待。中行说和李陵都是汉人,但是一个因个人私怨叛逃并攻击大汉,另一个却是因种种误会心灰意冷而叛逃,他们的叛逃性质就有了差别。两者对汉朝的贡献不同,对汉朝的敌视态度也不同,因此评价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对中行说的评价就远远低于对李陵的评价。李陵的叛逃动机和结局是他们三个中最值的我们重视的,他对个人选择和家国利益的考量在当下也是有思考意义的。(三)营造情境——改写历史1、假如你是出使匈奴的大汉使者,有机会在匈奴见到这四人中的一个,你会做什么?记下你们的见面过程并阐述你这么做的理由。100-200字即可。明确:改写时,注意人物言行要符合历史以及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不过分要求剧情逻辑和细节描绘。第六、七课时品味《汉书》语言尝试重述故事(一)检查作业——品味语言1、小组交流体会心得,将《汉书》的语言风格整理并举例分析。2、有意识地模仿班固的语言风格,把为中行说、卫律、李陵和苏武写下的人物评价改写成文言文。(注意对偶、单音节实词的使用;或者仿照班固对苏武的评价。)3、小组选出最佳评语并展示出来。【答案预设】1、虚实相间与增删史事: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概叙与详叙相互穿插: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布局严密与描绘细致: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铺张排比且典雅高华: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2、中行说:孔子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如是而已。卫律:卫律煌煌如高士,口出锦绣,风姿卓然,然及死之日,天下不知,无人为泣,盖因其所为皆私非公也。李陵:陵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显国士之风。然一言之择,明珠暗投,便毁李氏百年基业,负千载骂名。谚曰:“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苏武: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明确:1、班固的语言风格受到汉赋的影响,多骈偶文句,且用词典雅。但史实细节不可考,人物众多,事件繁杂,需要有选择地填补删减内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虚实结合的文学创作,这是被允许的。2、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很差,无法直接写出评价,可以选取《汉书·李广苏建传》文末的评价句式进行改写,同时可以加深对班固语言的体会和感悟。(二)语言运用——重述故事1、把你作为大汉使者所作所为以及历史人物可能出现的应对情况改写成简短的文言文,主义句式和语法要求。2、作业上交,由老师挑选出最佳故事参加最后的展评活动。明确:注意语言精简,详略得当。文言文句式要求可以适当放松,只做到基本的语法要求和正确使用实词即可。第八、九课时遥望民族风骨评选优秀作业(一)回顾课文——遥望风骨1、首先点评中行说、卫律、李陵和苏武的人物形象和评价作业,启发学生他们四人身份不同,对于汉朝及皇室的态度不一,因此四人最后的选择也不尽相同。2、重点阐释以苏武为代表的士人“忠君爱国”,“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明确:1、中行说代表的是背离家国人民的汉奸,卫律是表面汉人的胡人,李陵代表的是士阶层的一种(武士),看重“轻生酬知己”,苏武代表的是文士(国士),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风骨。2、士或士人在古代,既是一种“职业身份”,又是一种“文化精神”。“我认为,就是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是有风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可杀不可辱(《孔子家语?儒行解》),是有气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论语?泰伯》),是有担当。”——易中天《士人的风骨》苏武身上就有这种无可屈折的风骨,可杀不可辱的气节,有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对得起自己的担当。(二)整理笔记——重视阅读1、选出做笔记最认真、做笔记最细致的同学,请他们传授自己的阅读方法。2、把第四节整理出的最完整的匈奴笔记分享给学生,请他们谈谈对游牧民族的看法。【答案预设】1、(1)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2)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3)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5)速读这是一种助力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6)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7)再读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助力剂。(8)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9)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10)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游牧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恰恰是因为游牧文明与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是相适应的。说游牧民族没有文明是错误的,能在史书上出现有记载的游牧民族都是有文明的,没有文明的游牧民族都被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同化了。中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谱写了一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历史上匈奴、鲜卑、羯、契丹等游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权,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和涤荡,他们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在历史中湮灭,一部分融合入汉民族,一部分仍保持了本民族的特征和习俗,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明确:1、读书方法有很多,选择一二点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即可。2、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农业和游牧业都是靠天吃饭的。游牧文明的生产力要比农业文明的生产力更加低下。我们可以理解游牧民族的“打秋风”行为,但不代表我们能容忍国土被侵犯,人民被欺压。汉族和匈奴的分分合合有一定的历史性在里面,但是在这种分分合合中我们还是奠定了大一统的文化基础,有和平共处的历史趋势。(三)穿越之旅——展示故事1、把第七课选出的最佳故事展示出来,修改其中文言文语法问题。2、请同学们分享他们故事创作的内心想法。明确:1、把论文层次修改清楚,理顺逻辑,注意适当讲解议论文文段内的句子顺序。2、文言文部分只需要注意基本语法,尤其是单音节实词的正确使用。虚词,倒装句可以酌情使用。3、故事创作部分只需要谈及创新点的设计初衷(想改变的历史,和想为历史人物做些什么事情的原因),不用过度阐释剧情和内容。(四)我思我想——提问教师1、学生自由讨论,交换作品,分享读书体会。2、学生将自己的疑问提出,可以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询问教师。【参考资料】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钟涛.《论<汉书>的语言风格》[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4):128-128王园园.《例谈<汉书>个性化的写人叙事艺术》[J].文学教育,2016,(1):128-131【反思对比】这一份教案是仿照杭州高级中学陈小颖老师的《探胜寻幽寄豪情——<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活动设计》和另外一位老师的《阅读:由“推断推导”分析“从师学习”》的模板写成的,所以细节上很多地方都不一样。比如说没有教学目标,只有活动目标;教学课时特别长;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相结合甚至阅读量更大……写这样的教案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尽管我努力思考了很久,但我还是只能搭出一个基本框架,而无法模拟出新的课堂可能会有的走向。因此,我砍掉了陈小颖老师教案中几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课堂精彩部分展示和学生代表性发言。所以这份教案缺乏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更加难以实践。虽然教案实践性不强,但是这份教案还是带给我很多思考。我初步意识到每节课都要有个小的思考点或者训练点。新教案采用的是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所以课程中很重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大量的阅读和细碎的写作活动是保证能力训练的一点,而小组讨论和分享交流是为了攻克一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和拓展眼界的过程。整个教案的阅读任务较大,因此阅读的思考题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出来,写作任务则是每个人都必须完成上交的,在老师评阅过后,将所有的优秀作品放在第八九两节课展示,这样能更好地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任务上的参与度。在教案设计中,我还注意了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训练,有基础的语言解析和运用,有思维过程的训练、也有一定的审美评价和文化理解。但是可能是因为想各方面都涉及一点,所以每一个环节的内容不够深刻,这是这份教案的败笔之一。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模式缺乏相应的课时支持和学校技术支持,纯属纸上谈兵。现在可行的应用方法是牺牲课外阅读部分,以教师讲解的形式补充,将剩余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时重新整合起来,贯穿部分写作活动,形成相对较小的学习任务群。这样一来,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的训练目标就很难真正实现了。因此我又重新修订,依照以前的公开课旧教案重新设计了一个1课时的教案,放在开头。但是这一份教案我也希望能够得到指点和评价,因此附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