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有学者认为:甲年中日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应谋求制度的变革。这时期先进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是(??? ) A.?洪秀全?、洪仁玕??????????B.?曾国藩、李鸿章 C.?康有为、梁启超????????????D.?陈独秀、李大钊 3. 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4.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公车上书”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有关上书的( ) A.时间、地点 B.领导者、意义 C.对象、内容 D.背景、参加者 5. “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 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6. 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起因于《马关条约》的签订???????????????????????????????? B.?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的 C.?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等主张?????????????????? D.?光绪帝看后非常感动,接受了其主张? 7. 过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传统民俗。对联除了能增添节日的喜庆还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下图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上联:宣传民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 下联:批判专制守旧实行君主立宪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8. 献身变法,临刑时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裁快哉!”的湖南维新志士是( ) A.宋教仁 B.黄兴 C.谭嗣同 D.蔡锷 9.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11. 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 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12. 照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之一。下图照片可以用于考证( ) A.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发展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D.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13. 下列选项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双子星座”的是( ) A. 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大学 B. 《万国公报》和《申报》 C. 京师大学堂和京师同文馆 D. 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14.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推进,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下列在历史上不可能发生的是(?? ? ) A.?甲午战争时,清军用电报传递军情 B.?《申报》刊载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C.?1862年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D.?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上海居民坐汽车到电影院看电影 15. 教育是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重要基石。中国在近代教育上的探索有( ) ①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福州船政学堂 ②戊戌变法期间,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 ④清末废除科举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3)这次变法与洋务运动相比,在近代化探索上有何异同?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 (2)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作简要评价。(至少答出两点) (3)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异同? (4)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碑界。”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材料二?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所死。……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由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变法之术,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力,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陈旭麓先生所说的战争指什么战争?谈谈你对“这场战争是一块碑界”这句话的理解。 (2)近代中国面临着与西方国家日益扩大的差距,社会不同政治派别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结合下列图片反映的史实加以说明。 (3)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给光绪帝上书?“瓜分豆剖”和“揭竿斩木”各指什么?光绪帝看到他的上书后是怎么做的? (4)梁启超提到的变法主张在戊戌变法措施中表现为哪几方面?他认为变法的根本是什么?变法达到这一目的了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ADC 6-10DBCBA 11-15CCACC 二、非选择题 16.(1)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 (2)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反对,维新派力量薄弱,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支持变法的光绪帝没有实权。 (3)同:二者都学习西方。异: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7. (1)洋务派: 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种局或江南制造总局。 (2)洋物运动引进了机器,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作了努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3)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不能,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8. (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追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等,开启中国经济领城的近代化步伐,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御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刊,呼吁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活动,起到启发民明智,制造舆论的作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维新变法的局面逐步形成。 (3)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澜。瓜分豆剖,是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揭竿斩木,是指农民起义,泛指国内统治危机,应该是康有为认为一味守旧会引发的问题。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并且颁布诏书,宣布开始变法。 (4)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