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 有学者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公车上书 B. 收复新疆 C. 黄海海战 D. 虎门销烟 3. 下图是画家孔维克耗时 3 年完成的《公车上书》,此画被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 作工程”。1895 年春,联合各省举人上书皇帝的维新人士是( ) A.康有为、梁启超 B.康有为、李鸿章 C.梁启超、左宗棠 D.左宗棠、李鸿章 4. “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这里的“变法”是要建立资产阶级(??? ) A.?君主专制政体??????????????????B.?君主立宪制度?????????????????? C.?民主共和政体??????????????????D.?三权分立制度 5. 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6. 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中南海的瀛台一位皇帝为“六君子”的牺牲而潸然泪下,这位皇帝的年号是( ) A.道光 B.咸丰 C.乾隆 D.光绪 7. 假如你来到了1898年的中国,你可能看到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署 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C.辛亥革命发生 D.戊戌六君子事件 8. 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 A. 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 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 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 他是因为没有地方可逃而被害的 9. 下列各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公车上书 ③百日维新 ④戊戌政变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10. 面对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地探索救国之路,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 ①林则徐、魏源——太平天国 ②奕忻、李鸿章——洋务运动 ③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 ④张謇——实业救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12. 某论坛开展了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面观点中最准确的是( ) A.变法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变法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D.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 有学者这样评述:“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的首次登台表演,虽然结局惨烈,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堪称划时代的意义。”这里的“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指( ) A.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条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中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4. 有一部电影片断,以1872年的上海为拍摄背景,在这个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 ) A、在火车上看《申报》 B、在轮船上看由商务印书馆印制的《申报》 C、在飞机上阅读《申报》上的新闻 D、在家中阅读《申报》 15. 同学们经常查阅的《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相当一部分是由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 A.京师同文馆 B.《申报》报社 C.《民报》报社 D.商务印书馆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考虑……” 材料二 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白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材料三 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队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1)李鸿章说他“办了一辈子的事”是指哪一事件? (2)这一事件对中国有哪些积极作用? (3)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代表了哪两个派别? (4)他们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17. 1840年以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遭遇了各种挫折,却仍然在孜孜以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注:指洋务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它采纳了西方文明中哪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探索有什么积极作用? (3)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有什么不同?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 (3)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AABC 6-10DDBAB 11-15DDCDD 二、非选择题 15. (1)洋务运动 (2)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4)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 16. (1)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海军。 (2)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社会进步。 (3)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 17. (1)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的不同:李鸿章认为这个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材料一代表了洋务派的思想,材料二代表了维新派的思想。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 (3)这两场运动的积极作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