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一课 新生政权的巩固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美国上将麦克阿瑟在指挥美军入侵朝鲜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从侧面说明我国进行抗美援朝的根本目的是( ) A.打击美帝国主义 B.保家卫国 C.宣扬国威 D.揭示美国罪恶行径 2.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1950年带领这支斗志昂扬的军队奔赴朝鲜战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 ( ) A.彭德怀 B.朱德 C.叶挺 D.刘伯承 3. 小亮的爷爷今年已经80多岁了。在六一儿童节时,他给小亮和同学们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发生在60多年前的战斗故事。那是一次空前惨烈的战役,他们给予了美国侵略军沉重的打击,但是也失去了最好的战友黄继光。那次战役是( ) A.上甘岭战役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台儿庄战役 4. “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新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是指( )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越南战争 5. 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参加西南地区土地改革之后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举,很必要,也很及时。”同时,他也谈到土改有过火现象。毛泽东说:“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关键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只要他们能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这表明( ) A.土地改革只在西南地区进行 B.梁漱溟极力反对土地改革 C.毛泽东对土改工作充满信心 D.各地土改没出现任何偏差 6. 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7. 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8. 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9. “一五”计划期间,工人阶级以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广大农民用努力增产、积极缴纳农业税等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等用专业技术知识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大显身手。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工业化得到工人阶级的积极响应 B.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 C.科研人员是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 D.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0. 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 A.洋务运动?????????????B.土地改革 C.“一五”计划??????????D.“大跃进” 11.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这部宪法( ) A.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B.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C.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 12.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13. 1957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这样一个革命的过程中,社会财产没有遭到损坏,社会秩序没有发生混乱,社会生产没有下降。”其所表达的含义是( ) A.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发展 B.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C.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必要性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14. 下面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C.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5.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土地改革完成 C. “一五”计划完成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它领土决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得特别权利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政府亦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途径。 ——杜鲁门1950年月5日声明 材料二 对朝鲜的攻击已无可怀疑地说明,共产主义已不限于使用颠覆手段征服独立国家……共产党部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 ——杜鲁门1950年6月27日声明 材料三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950年周恩来对美国的警告 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材料二中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的借口是什么? (3)1950年中国采取了什么重大军事行动?到什么时候结束?结果如何?有什么意义? 1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推翻了这种旧土地制度。 (1)材料一中的“旧土地制度”指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人民政府“推翻了这种旧土地制度”的开始时间。 材料二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所依据的法律文件。 (3)材料二中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土地改革有何历史伟大意义?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的特点。 (2)观察材料二示意图,说说“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重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哪里。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4)以上内容出自哪部法律文献?该文献是在哪次会议上首次制定的? (5)该文献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AACC 6-10ABCBC 11-15BBBDA 二、非选择题 16. (1)材料一表示对台湾没有野心,不想使美军卷入中国国共两党的斗争。材料二表示美军已侵入台湾,公然干涉中国的内政。其背景是朝鲜战争的爆发. (2)借口是中国军队攻击朝鲜并将入侵台湾。 (3)抗美援朝。1953年结束。结果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一胜利不仅粉碎了美国吞并朝鲜进而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狂妄计划,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还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国家和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 17. (1)封建土地制度。1950年。 (2)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8. (1)特点: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 (2)分布:东北地区。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会议: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历史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