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 人口迁移 第2课时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案(湘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引起人口迁移的作用力:①______(或排斥力)与②______(或吸引力)。2.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不协调的③____________。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来实现的。原因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迁入地优势 ④______环境优越、⑤____________丰富拉力因素 气候⑥______、土壤肥沃、⑦______方便、宜于农耕的平原或⑧______地带推力因素 环境恶化、⑨____________(2)经济因素原因 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迁移的目的 寻找改善⑩______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取更高的____________表现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人口迁出率高拉力因素 ______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________________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等结果 改变了人口迁移的______________,影响人口______分布限制因素 ____________的发展(3)政治因素原因 ______政策、人口政策、______结果 限制人口迁移或______人口迁移特点 较强的______性(4)社会文化因素因素 影响文化教育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______家庭和婚姻 影响______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 历史上也曾导致__________人口迁移基础达标练考查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读“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示意图”,完成1~2题。1.若“+”表示吸引力,“-”表示排斥力,“0”表示无关因素,则下列能表示“-”因素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高B.医疗、文化、卫生事业发达C.土壤盐渍化D.人们喜食大米2.若图中的迁出地是2003年的伊拉克,其人口向他国迁移的中间阻力最有可能是( )A.交通不便 B.地形崎岖C.战乱 D.国家政策干扰3.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原先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大量人口逐渐迁移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土地开垦的吸引 B.逃避灾荒C.战乱 D.宗教迫害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民于东北。据此回答4~6题。4.清代,华北饥民大批“闯关东”,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东北地区( )A.制造业高度发达B.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C.大量征兵抗战D.畜牧业水平高5.华北人口大批移民东北,使东北人口金字塔最有可能接近于图中的( )6.自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返乡回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东北地区的环境恶化B.交通、通讯的发展C.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东北土地开发导致地力下降方法技巧练框图法巧记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近年来,苏南地区各省辖市常住人口因受迁移因素的影响,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长。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因外迁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速度则分别有所下降。造成江苏各地区之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B.自然条件C.国家政策D.个人偏好方法技巧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如图所示:活动思考1.③。提示:我国跨省人口的流动主要是由乡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2.我国现阶段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优于人口流出地区。3.略。(P19)活动探究1.迁出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迁入国主要是发达国家。2.主要原因是经济和文化教育因素存在的差距。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有更多的发展、就业机会,可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文化水平高,教育设施好,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有很强的吸引力。发展中国家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为了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人们想方设法迁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P21)参考答案知识清单①推力 ②拉力 ③人地关系 ④自然 ⑤自然资源 ⑥温和 ⑦水源 ⑧河谷 ⑨自然灾害 ⑩物质 经济收入 高 经济落后 经济 大型建设项目流量和流向 空间 交通运输业 经济 战争 鼓励 组织 明显 青年 大规模基础达标练1.C [土壤盐渍化,生产力水平低,土地产出有限,不利于人口迁入。A、B两项属于吸引力,D项属于无关因素。]2.D [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造成大量难民外迁,而邻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大批难民迁入。]3.C [在我国古代,大量的人口逐渐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主要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4.B 5.A 6.C [第4题,东北地广人稀,有大面积的荒地可供开垦。第5题,由于大批移民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所以男性劳动力所占比例较高。第6题,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均收入超过东北,吸引东北人口回迁。]方法技巧练A [江苏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因此吸引了部分人口迁入。]1.1 人口增长模式 学案(湘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一、人口增长1.历程:在人口增长图中,人口增长曲线呈“①__”形,在历史上,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②________,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③________。2.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④____________与⑤____________相减的得数。3.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生物学规律 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因素 ⑥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医疗卫生水平、⑧________________、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⑨________________、战争、自然灾害、⑩________________等根本因素 ____________的发展水平二、人口增长模式1.“高—高—低”模式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时间 原始社会时期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__________社会初期基本特点 __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__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状况 极为缓慢 较慢原因 以________、狩猎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以____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经济转变过程 人口死亡率有所下降,平均寿命有所延长2.“高—低—高”模式时间 区域 原因 特点________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洲 ______生产方式代替了手工劳动,__________水平提高,________________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____________率显著下降 高____________、低__________、高自然增长率20世纪50年代至今 亚非拉3.“低—低—低”模式(1)特点:____出生率、____死亡率、____人口自然增长率。(2)原因(3)分布:世界主要________国家,而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____________”型向“______”型过渡。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人口增长1.右图是“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2.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 )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 B.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D.自然灾害和战争考查点2 人口增长模式右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判断3~5题。3.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4.图中②国最可能的是( )A.印度 B.德国 C.日本 D.中国5.图中属于人口增长模式中“低—低—低”模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方法技巧练判读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下图是某校高一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1)~(3)题。(1)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2)④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A.原始模式 B.传统模式C.“高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3)下列四幅人口金字塔图中,与①国目前人口状况最接近的是( )方法技巧 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此种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如下所示:比较项目 扩张型(年轻型) 静止型(成年型) 收缩型(老年型)示意图形状 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 底部变窄,形状像清真寺顶部塔形 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变形人口增长特点 少年儿童比重大,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出生率、死亡率差不多 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长,出生率长期下降,死亡率上升,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模式 “高—低—高”模式 “低—低—低”模式活动思考1.国家 总人口(万)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埃及 6 398 2.50 0.65 1.85日本 12 687 0.94 0.82 0.122.埃及人口增长速度快,日本人口增长慢。3.2000年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约为118万,日本自然增长的人口约为15.2万,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更多一些。(P2~P3)活动思考1.两类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以及原因可以用下面表格对比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率 原因分析工业化程度 经济发达程度 妇女文化水平发达国家 低 工业化程度高,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因而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会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下降 经济发达,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出生率低 受教育程度高,受传统生育观影响小发展中国家 高 工业化程度低,手工劳动者不需要接受较高的教育,因而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小,劳动力培训费用低廉,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小,所以出生率高 经济欠发达,社会保障程度低,对子女依赖程度高,出生率高 受教育程度低,受传统生育观的影响大,不易接受新的生育观2.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从教材给出的材料中得到启发,从女性人口比例、工业化程度、经济发达程度、育龄妇女的文化状况等方面,结合家乡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影响家乡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P3)活动探究1.根据资料计算,唐代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约为18岁。2.我国当代妇女法定初婚年龄是不得早于20周岁,唐代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比我国当代妇女法定初婚年龄小。3.初婚年龄小,生育时间提前并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人口出生率就会提高。4.晚婚必然晚育,晚婚晚育使世代间隔的时间延长,人口增长的速度减缓,能够有效地减少人口数量。例如,如果妇女19岁初婚,20岁初育,世代间隔就是20年,那么100年之内,就会生5代人;如果24岁初婚,25岁初育,世代间隔就是25年,同样100年之内,只生4代人,少生一代人。(P4~P5)活动实践艾滋病,通俗地讲,就是人体免疫系统被一种叫做HIV的病毒所破坏,因此身体丧失了抵抗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构成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典型的艾滋病期,有的学者称其为致死性艾滋病期,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终阶段。此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2)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3)发生各种恶性肿瘤。艾滋病的终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溃,病人出现种种严重的综合病症,直至死亡。(P6~P7)活动探究1.读表可知,我国历史上人口数量变动的特点是起伏不定,时多时少,时快时慢。当发生自然灾害或朝代更迭时,人口增长缓慢;当风调雨顺、政局稳定时,人口增长迅速。但我国人口数量变动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2.略。3.绘制曲线图的步骤:第一步是确定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变量,一般用横坐标表示年代,用纵坐标表示各变动率的大小;第二步是根据数据在坐标系内确定各点;第三步,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4.略。(P9)参考答案知识清单①J ②很慢 ③很快 ④出生率 ⑤死亡率 ⑥经济发达程度 ⑦文化教育水平 ⑧妇女就业状况 ⑨风俗习惯 ⑩人口政策 生产力 资本主义 高 高采集 手工劳动 产业革命 工业化 生产力 医疗卫生 人口死亡 出生率 死亡率 低 低 低 医疗卫生技术 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 发达 高—低—高 三低基础达标练1. C [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除此之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等因素有关,所以应选C项。]2.B [本题考查了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长,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但是最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3.B 4.A 5.D [本题组以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特点、分布。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得有效信息:]方法技巧练(1)C (2)A (3)D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及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得有效信息:]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学案(湘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一、文化和地域文化1.文化:人类在①______________过程中所创造的②____________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③__________形成的④____________现象。二、文化背景与人口1.对人口发展影响较大的文化差异主要是⑤______和⑥______。2.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1)初婚年龄a.发展中国家:⑦______→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⑧______→亲子年龄差距缩短→⑨______人口增长。b.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⑩______人口的出生率。(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__________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会导致______________。3.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____________→____出生率。三、中国文化与人口古代 现代 对人口的影响婚育年龄 早婚早育 __________ 减少人口__________生育观念 “____________”、“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 减少人口________职业选择 学而优则仕 ________ 从事__________的人口越来越多流动观念 ________ ________ 婚姻的地域范围______,人口______素质、______素质提高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文化与地域文化 1.下列有关文化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B.地域文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C.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D.只有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之为文化2.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B.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C.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D.地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考查点2 文化背景与人口3.下列属于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的是( )①婚俗 ②宗教 ③职业选择 ④人口流动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婚育观念已基本相同了B.德国人信仰基督教,人口增长率却很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说明一个地区人口增长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C.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使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D.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大都反对人口的增殖5.婚俗中对人口出生率影响最小的是( )A.初婚年龄 B.父母包办婚姻习俗C.婚姻稳定程度 D.经济发展水平考查点3 中国文化与人口6.自古以来,有关人口问题的政策或观点,或多或少对我们现行的人口政策有着一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韩非子在《五蠹》篇中道:“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它体现了韩非子的哪一观点( )A.认为多子女可以多福气B.主张要增加人口,发展生产C.人口增长应和财富增长成正相关D.主张增加人口,弥补战争的伤亡(2)越王勾践下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粮食)。”(《国语·越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越王勾践这样做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建国以后,我国人口迅速增长,从而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著名人口学家________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和措施。(4)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初婚年龄大多集中在________岁。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________增殖。而在__________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5)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了什么基本国策?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方法技巧练列表法分析中国人口文化的变化及意义总和生育率是按照某一年度的妇女生育水平,计算每个妇女度过其整个生育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下图表示1950~1996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总和生育率最高,受到哪些传统观念的影响?(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总和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92年后,总和生育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试述中国新文化引起哪些生育方面的变化。方法技巧逐渐革除的陋习 发扬光大的文化 积极意义婚俗和制度 早婚早育 晚婚晚育 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生育 多子多福,多育多子,重男轻女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少生、优生 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积累社会财富职业选择 重仕轻民、重农轻工、轻商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工商业快速发展 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口流动 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 社会文化交流频繁,人口流动规模空前,婚姻地域范围扩大 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口身体、文化素质活动探究男女双方通婚距离的远近即通婚圈的大小也会影响到后代的先天身体素质。一般地说,通婚距离越远,不同民族之间的结合,越有利于生育出身体素质较好的后代。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也会对人口文化素质造成影响。任何地域都会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而地域文化会给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人们打上烙印。不同地域文化的人口通婚,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乃至发展,这些将深深地影响到他们的后代,提高后代的文化素质。(P24)参考答案知识清单①社会历史发展 ②物质财富 ③长时期 ④特定文化⑤婚俗 ⑥宗教 ⑦偏低 ⑧延长 ⑨加快 ⑩降低 离婚率 出生率降低 人口增殖 高 晚婚晚育 出生率 多子多福 出生率 全民皆商工商业 安土重迁 四海为家 增加 身体文化基础达标练1.B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发展起来的,所以具有地域性。]2.C [地域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特色仅是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一个方面;地域文化的形成既是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3.A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对人口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在国外,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4.B [本题是从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出发,考查多方面的知识。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更加多元化,人们的婚育观念也不尽相同,如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行,发达国家晚婚和不婚现象司空见惯。婚姻关系的不稳定,离婚率较高,这种状况一向会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大都不反对人口的增殖。]5.B [B项父母包办婚姻的习俗对出生率没有较大的影响。]6.(1)C (2)增加人口,积聚力量,打败吴国 (3)马寅初 控制人口增长 (4)15~20 劳动力 人口压力(5)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重要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法技巧练(1)“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导致多育多子;“早生贵子”等观念,导致早婚早育。(2)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3)在中国,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生产力的发展使劳动力的培训费用升高,使人们由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的新观念,使人们由多子多育到只生一个。解析 20世纪60年代我国受“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总和生育率处于高水平。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下降。随着经济发展及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口压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人们产生“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等新观念。1.3 人口迁移 第1课时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学案(湘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学会判断人口迁移的类型。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变动的原因(1)人口的①______________,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2)人口的机械增长,即②______人口的增加值。2.人口迁移的概念:是③____________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④________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3.人口迁移的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类型 迁移方向 主要形式国际迁移 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永久性移民、⑤________________、国际难民定居等国内迁移 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⑥__________进入另一个⑦________定居的现象 库区移民、招生、分配等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人口迁移类型:由⑧______到⑨______的人口迁移。基础达标练考查点 人口迁移与分类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最有可能表示(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山东C.从新疆流往甘肃D.从湖北流往重庆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解决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问题D.甲地优美的环境4.2011年春运铁路运送旅客2.1亿人,比2010年多发送1 000万人,日均运送旅客能力达620万人,能力增长幅度为历史最大,铁路春运秩序正常。春运旅客流属于( )A.国内人口迁移B.省际人口迁移C.人口流动D.人口迁移5.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国际间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________国家历史上和________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2)若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那么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填写图中的序号),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填写图中序号),这种分类是以人口迁移的____________为标准来划分的。(3)若甲、乙代表城市,丙代表农村,那么图中表示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____________(填写图中序号)。(4)人口的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产生的影响是:对迁出地而言,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缓解迁出地的____________,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但也可能导致迁出地________________的外流。对迁入地而言,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移可使迁入地综合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但盲目的人口迁移可增加迁入地的环境和人口压力。方法技巧练判断人口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的依据2011年9月4日,从由西安开往上海的火车上四位旅客的谈话中,判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甲说:“我此次是去上海旅游观光”B.乙说:“我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现在去学校报到”C.丙说:“我到上海为公司洽谈业务”D.丁说:“我是去上海采购”方法技巧 从人口迁移的定义可以看出,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标准: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1)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这是人口迁移的首要条件。(2)居住地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我国多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判断某种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3)时间限度: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虽然迁移时间间隔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两处以上居住地的人在不同住所间的流动等都不属于人口迁移。活动思考1.①不属于人口迁移;②③④都属于人口迁移。去异地上大学、到另一个县上中学,明显都已经相对较长时间地改变了居住地。2.①②属于国内人口迁移,③④属于国际人口迁移。(P17)参考答案知识清单①自然增长 ②迁入 ③人口移动 ④变更定居地 ⑤外籍工人流动 ⑥行政区 ⑦行政区 ⑧农村 ⑨城市基础达标练1.C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的改变。旅游、购物及出差等,也涉及人口地理位置的变化,但这种地理位置的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没有具体距离的界定。出国留学,这种地理位置的改变,相对来说属于长期性的改变,故属于人口迁移。]2.A [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内陆地区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因此A项正确。]3.C [工资待遇越高、环境越优美、户籍管理制度越宽松的地区,对人口流入越有吸引力,由各选项看,A、B、D三项都不利于人口由甲地流向乙地。]4.C [本题主要考查对人口迁移的判断。只有跨越一定界线且居住地长时间改变的现象才属于人口迁移。旅客流主要是民工回家、探亲、访友造成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居住地。]5.B [由于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题中所述的四种人口迁移中,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6.(1)发达 发展中 (2)2、3、4 1、5 地理范围(3)3、4 (4)人口压力 人才和资金解析 由题目可以获得以下主要信息:①甲、乙、丙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区域;②区域之间有明显的界线;③A→B、C→D是区域内部的人口移动;A→C、E→B、E→D是跨区域的人口移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人口迁移的判定标准和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的影响。第(1)题,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表现。第(2)题,若甲、乙、丙分别代表三个国家,则它们彼此之间的人口迁移跨越了国界线,应为国际人口迁移。而在甲、乙、丙内部进行的人口迁移属国内人口迁移。第(3)题,据图可判断回答。第(4)题,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对迁出地,二是对迁入地。方法技巧练B [人口迁移是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性变更的人口移动形式。选项中甲、丙、丁分别去上海旅游、工作、购物,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或永久性变更,而乙是去上海读大学,居住地、户籍都发生变更,应属于人口迁移。]1.2 人口合理容量 学案(湘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一、“人口爆炸”1.描述对象:20世纪出现的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①______的现象。2.人口的指数增长:即世界人口的“②__”形曲线增长,特点是开始时数量比较③____,但很快就会④________________。二、环境的限制性1.原因2.自然资源对人口的限制(1)原因:自然资源是⑧________的。(2)要求:人类与自然之间应当建立⑨________________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3)表现自然资源 对人口的限制土地资源 ⑩__________________大幅度下降;用于______________的土地面积显著缩小矿产资源 大量消耗导致其迅速减少,有的甚至______________水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正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森林资源 大面积毁林导致______________加剧,______________下降,耕地沙化加速,大气污染程度加深和气候反常事件增多三、人口的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1)概念: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____________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________人口数量。(2)特点:__________、相对性、__________。2.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______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______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3.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__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______规模的大小。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人口爆炸”1.下列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评价,正确的是( )A.马尔萨斯“两种级数说”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根本不存在B.马尔萨斯有意夸大人口繁殖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巨大差异C.马尔萨斯人口学说荒谬至极,毫无意义D.马尔萨斯“两种级数说”作为一种趋势,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确实存在的考查点2 环境的限制性2.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性,主要表现为( )A.人类生存空间相对有限 B.资源供应相对有限C.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D.人类科技水平还不高考查点3 人口容量3.人口容量的特点有( )A.相同性、临界性、警戒性 B.绝对性、临界性、可变性C.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D.相对性、季节性、警戒性考查点4 人口的合理容量4.下列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B.它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C.它是指地球空间能容纳的人口数量D.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就是人口合理容量方法技巧练图示法巧记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都是制约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据此回答(1)~(2)题。(1)以下组合关系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获取资源数量——人口容量B.人口文化——生活消费水平——人口容量C.科技水平——人口容量——资源获取数量D.人口文化——人口容量——生活消费水平(2)不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C.消费水平 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方法技巧活动思考从第一个10亿开始,每增加10亿人口经历的时间分别是100、30、14、13、12年。增长的速度明显是越来越快。(P10)活动探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并不在于他的科学性,而在于他的学说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两种级数说”在世界整体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在局部地区、一定的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是存在的,如果人类不加以自觉地控制生育,将有可能步入类似“两种级数说”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所以活动中的观点二是有道理的。(P10~P11)活动探究1.自然资源是指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2.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越来越多,加上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也越来越高,可见自然资源的种类是在不断增加的。不同的自然资源,其数量的变化也有不同的规律。对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来说,数量是越来越少的,甚至现在已经有些矿产资源面临枯竭了;对于可再生资源,有些是真正的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有些可再生资源则是有条件的可再生,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等,必须是在人类合理利用、保护好的前提下才能永续利用。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山水等风光也是可以当作自然资源的,比如可以作为旅游资源。(P11~P12)活动思考(P12)活动思考中间派的看法比较折中。乐观派过分夸大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类可以更多地从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而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悲观派则过多地看到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破坏作用,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P14)活动探究1.我国最多可以承载162 480万人,即16.2亿左右。2.我国的不同地区,土地的生产潜力不同,可以生产的农产品多少不同,所以分别可以养活不同的人口数。南方因为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可以得到很多的农产品,所以可以养活的人口数量最多;北方因为热量条件相对不足,单位面积的年生物量不如南方高,所以环境人口承载力较南方小。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人口承载力较大;而西部地区则因为气候干旱,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所以环境人口承载力相对较小。(P15)参考答案知识清单①猛增 ②J ③小 ④急剧膨胀 ⑤自然资源 ⑥资源⑦人均消耗量 ⑧有限 ⑨良性循环 ⑩人均土地拥有量 农业生产 趋于枯竭 淡水资源短缺 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 经济社会 最高 临界性警戒性 持续 经济 维持相对稳定 经济基础达标练1.D [马尔萨斯“两种级数说”作为一种趋势,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确实存在的,因而马尔萨斯人口学说在当今尤其值得人们关注。]2.B [要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有足够的自然资源,但是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3.C [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人口容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临界性。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容量相当,表明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如果实际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则表明这种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要么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要么自然资源会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二是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也是不同的。三是警戒性。人口容量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4.B [A项是人口容量的概念;人口合理容量与地球空间无关;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方法技巧练(1)A (2)C [第(1)题,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人口容量的变化。第(2)题,资源数量越多,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人类社会越发展,人口容量就越大,因此这三个因素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人口的消费水平越高,一定数量的财富可供养的人口数就越少,因此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2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1.1 人口增长模式.doc 2012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1.2 人口合理容量.doc 2012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1.3 人口迁移 第1课时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doc 2012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1.3 人口迁移 第2课时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doc 2012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