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题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明确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 2.明确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懂得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3.简述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明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明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明确发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懂得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公共参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当中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难点:法的本质。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过程:】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导入:探究与分享。 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的重大发明,有些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法律则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 请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搜集历史上的法治名言或结合一部具体的法律,说说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引出新课,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新课教学: (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观看视频:中国法制源远流长,探寻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和作用。 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2、法律具有时代性。 ①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②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名词解释:法治、人治、法制 法治:“法的统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法制: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②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③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征。 3、中国法治历史 (1)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②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并强调礼法结合。 ③唐朝时期:形成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2)中华法系的衰落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探究与合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恩格斯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这些论述对于理解法的本质、法的产生和规律具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 1、法的产生和本质 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2、法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4、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维系社会秩序,调整社会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5、法的职能 (1)政治职能: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打击违法犯罪。 (2)社会职能: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例如规范交通,加强 环境治理等。 (3)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6、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结合民法典的设立,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的理解? 1、原因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4)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课堂小结:】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我国法律的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2、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3、法律具有时代性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法的产生和本质 2、法的决定因素 3、法的历史类型 4、法的基本持征 5、法的职能 6、我国的社会主义法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原因和成就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