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教学设计-【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教学设计-【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学习目标:】
1.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科学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公共参与:全民学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难点: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的内涵和具体要求。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过程:】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导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宪法中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对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从概念和内涵上讲: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指一个法律信念,内涵是一种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又称为以法而治,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从产生和发展上讲:其一,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法治的诞生;其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而法制的产生和发展却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从基本要求上讲: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而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从实行的主要标志上讲: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而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从核心意义上讲:法治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法制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法制”和“法治”的联系
①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②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制度,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之上;
③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探究与分享: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结合材料,请你说说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首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其次,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其科学内涵。
(1)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科学内涵
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关键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②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③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探究与合作:视频《中共中央关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若干决定》
请根据内容和教材知识,归纳总结一下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要求: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①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推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①原因: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②要求: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①原因: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②要求: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①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②要求: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课堂小结:】
7.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必要性(原因)
2、总目标及其科学内涵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