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复习|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其蕴含的相互开放、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思想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整合与分化、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的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存在的客观现象。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中国在不同时期的角色也大相径庭。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一)明清时期——“受益者”1.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闭关自守”(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中国,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不可能置身于世界经济潮流之外。在早期的东西方交往中,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早期世界市场客观上的“受益者”。(2)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有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3)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公众号【高中历史教学】整理2.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随之东来,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既破坏了中国主权,又给中国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2)西方殖民者在新航路开辟后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封建统治。一方面,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3)西方传教士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到中国传教,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先进科技知识,但因文化冲突和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而引发了“禁教”事件,进一步促使中国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4)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农作物,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国因人口迅速发展所面临的粮食压力,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二)近代中国——“被动者”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战火,中国开始了被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两次鸦片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冲击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中国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会员国加入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随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陷入绝境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三)现代中国——“参与者”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和在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全面禁运的封锁政策。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急剧萎缩,基本上关上了对苏联、东欧开放的大门。2.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并付诸实施,是中国积极致力于全球治理与全球化的一个创新。“一带一路”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开放新格局的同时,也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点击这里加入历史圈子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练习1.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认识以18世纪中叶为分水岭,之前他们笔下的中国是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之后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愚昧、专制、停滞的民族。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日益清晰B.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C.中西方实力发生了根本性逆转D.明清中国闭关锁国的不断强化解析:选B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与西方的发展变化相关。18世纪中叶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变化主要是经济因素,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3.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中国。利用银行和钱庄的信用关系,让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特别是利用钱庄为他们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 )A.以中西结合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B.客观上阻碍了新式经济因素产生C.推动了清朝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D.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解析:选C 材料不能体现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故A项错误;这些外国银行利用中国的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有利于旧式金融业学习西方银行,客观上有利于新式经济因素的产生,故B项错误;外国银行通过钱庄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外国银行只是利用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并不是为了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故D项错误。4.1990年深圳市政府为顺利推销股票完成发行,号召党员带头认购,并以任务的形式进行摊派。1992年,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这种变化说明( )A.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日益深化B.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C.深圳市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D.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解析:选B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股票从“党员带头认购”“摊派”到“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的变化,说明了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尤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股票购买主体的变化,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且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材料中不涉及,故D项错误。5.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反映了( )A.经济活动影响着政治地位的变化B.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C.工业革命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大机器生产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解析:选D 根据题目中“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得出,这是强调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项正确。C项“决定”太绝对,排除。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6.2017年1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上任后的第一份行政命令,正式宣布退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月8日,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离欧盟法案。这些现象说明( )A.双边贸易将取代多边贸易B.保护本国经济的孤立主义抬头C.全球化趋势首次出现逆转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元化趋势解析:选B 美国和英国的决定都是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避免与其他实力较弱的国家合作影响本国发展,故B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