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二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2.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共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 ( ) A.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苏联撕毁合同 C.没有清楚认识国情 D.急于求成 3.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A.1950 一 1952 年的土地改革, B.1958 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1978 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1953 一 1957 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4. 为克服困难局面,从1961年开始,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5. 下图为我国某一时期规划额五年钢产量生产指标示意图。图中计划指标剧增额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国有企业的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6. 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也可以表现政治内涵。据你推测,下面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 ) A.国家初建,经济凋敝 B.土地革命,国家稳定 C.“大跃进”,信心膨胀 D.“文化大革命”,长期动乱 7. 毛泽东在《炮打司令部》大字报中指出: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代表人物实际上是指( ) A. 周恩来、邓小平 B. 刘少奇、邓小平 C.周恩来、刘少奇 D.周恩来、朱德 8. 有资料表明,十年“文革”时期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这超过了建国后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9. 文化大革命”结束于( ). A.1966年5月 B.1967年2月 C.1976年4月 D.1976年10月 10. 我国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D.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轨道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下列科技成就方面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神舟系列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12. 1971年4月24日,在神州大地无数地方的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目睹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随着《东方红》的悦耳曲调划过夜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神舟一号 B.神舟五号 C.东方红一号 D.神舟七号 13. 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 ①石油全部自给 ②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③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 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一些严重失误。其中,严重的失误有( ) ①土地改革 ②三大改造 ③“大跃进”运动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⑤“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二、非选择题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二 这一时期,浮夸风相当严重。1958年,某县粮食产量21万吨,竟报42万多吨。 材料三 “大炼钢铁”是“大跃进”的产物。某区在1958年10月,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7000多人,干部、师生、居民大献柴火,提供废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1956年该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路线?此路线制定后,中共中央在实践中发动了哪两大运动? (2)产生这两大运动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3)全国大炼钢铁、大量砍伐森林给我们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这种局面何时得到改变?为什么? (4)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16. 某校九年级(1)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过渡时期和探索时期中共关注“三农”的史实进行了一次探究性学习。探究步骤如下,请你参与进来。 步骤一【史料整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早稻亩产超过18吨、花生亩产超过5吨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改编自《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 材料四 过去我们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作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从全国讲,现在恐怕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有些地区,缺点错误不止三个指头。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作中的错误,有的地方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1962年初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步骤二【分类展示】 (1)请根据上述史料呈现的不同类型加以分类。 步骤三【问题探究】 (2)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是哪一事件?请你依据材料二谈谈该事件完成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一中图二、图三和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哪些失误?这些失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指出刘少奇讲话的基本态度。此前,面对失误,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步骤四【感悟认识】 (5)结合以上材料的探究,请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17. 民主和法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8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 材料二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说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哪些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文化大革命”是在哪一思想指导下发动起来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中吸取了怎样的教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BBCB 6-10CBBDD 11-14BCDC 二、非选择题 15. (1)1958年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影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危害:森林覆盖率下降,环境遭到破坏。1965年得到改变。原因: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4)启示:①制定经济建设方针,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②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③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④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16. (1)图片史料:材料一;表格史料:材料二;文字史料:材料三、材料四。 (2)事件:土地改革。历史意义: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 (3)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4)态度: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措施:1961年初,党和政府全面整顿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5)认识: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纠正自身错误,与时俱进,调整政策,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言之有理即可) 17.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 (3)认识到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把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意思相近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