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高考作文专题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 的审题与写作指导 一、 何谓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分为现实类材料作文、寓言类材料作文、哲理类材料作文,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属于现实类材料作文的一种。顾名思义,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就是命题者选取当今社会存在或真实出现的某一种现象作为命题材料的一种材料作文命题形式,这种现象可以是普遍存在的,也可以是特殊的个别的。 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中学生写作时评来说,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 1.要有针对性。它不能像一般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引出一个道理,然后哲理化写作。而是必须针对材料所列出的现象进行评论,有的放矢; 2.要有准确立意角度。甚至你的评论标题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你的鲜明的态度或观点; 3.要有说理性。定是以理服人,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二、 审题指导 要使自己的作文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就要求做好写作的第一步,准确审题立意。下面介绍两种最实用最有效最可靠的审题方法。 1.由果溯因法。世间现象都有它产生的原因,或是当事人自身的,或是社会的。挖掘出了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就能正本清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给出作文立意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1997年起就开始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的前七章,不背不接受论文答辩。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立这样一个“规矩”时,杨叔子说:“那是因为我是中国人!基督教世界,所有的人都读一本书——《圣经》,伊斯兰世界的人都读一本书——《古兰经》。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认为就是两本,一本《论语》,一本《老子》。” 果: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的前七章,不背不接受论文答辩。 因:我是中国人 ①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文化灵魂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 ②作为中国人应该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2. 命题意图猜测法。既然拿某种社会现象来作为高考作文材料,显然命题者要求学生去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并能正确的去看待社会问题。那么,我们不妨大胆地去猜测这个材料命题者是要我们去思考什么社会问题,这个社会现象能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个社会问题我们应持怎样的积极态度,能提出怎样的解决办法。你能准确猜测出命题意图,你的作文肯定不会走题。 例:上述作文题之所以要拿杨叔子要求博士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的前七章这件事来作为作文材料,就是杨老夫子的这一做法正针对了当前中国人信仰缺失的问题,命题意图就是要求学生去思考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从传统文化里去找寻中国人的精神支撑。 例2:阅读下面材料,自定立意,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据《世界新闻报》官网消息,2008年11月6日,北京奥运八金得主,23岁的“飞鱼”菲尔普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出席朋友的聚会时吸毒。就在菲尔普斯承认吸毒一事之后,美国奥委会和美国泳协都发表了声明,表示对此事非常失望。“菲尔普斯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 他应该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并且有义务去带动其他人,尤其是年轻人。遗憾的是,他未能履行这样的责任。”美国奥委会的声明说。美国泳协则表示,菲尔普斯一贯被所有人, 特别是那些拥有自己梦想和渴望的年轻运动员所景仰。“我们知道,没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我们希望菲尔普斯能引以为戒,仍然保持积极的前进方向。” 猜测一下命题意图: 1.名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2.对年轻人犯错,既要进行批评教育也要给予他改错的机会和信心。 三、 写作指导 1.“就事论事”就是指考生的写作对象必须是试题材料所展示的社会现象。对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具有的意义或危害进行分析,然后就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 “就事论事”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对材料的转述,注意不要原文照搬,而要根据自己立意的需要有选择性地简要叙述。 二是对材料的分析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2.“同类拓展” 一事一议的最大缺陷就是文章内容单薄,为了弥补这种缺陷,考生必须运用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寻找一些和试题材料同类的素材以充实文章内容,支撑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同类拓展”。 写作误区: 考生们在写“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时由于思虑不全,往往会踏入一些误区,从而导致作文分数低迷。其实这些“陷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写作误区: 考生们在写“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时由于思虑不全,往往会踏入一些误区,从而导致作文分数低迷。其实这些“陷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误区一:盲目地提某些大道理。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就事论事”,不能让文章的中心游离于“事件之外”,但是在考场上一些考生所谈的话题和材料事件毫无关系,以致文章跑题。比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考生所谈的话题必须是“慈善”;全国课标II 卷考生所谈的话题必须是“同学关系”;北京卷考生所谈的话题必须是手机等等。如果考生所谈的话题游离于“事件”之外,那必定是跑题作文。 误区二:内容空洞,走不出对试题材料的论述。既然社会现象类作文要求就事论事,那么有些考生就会就着材料大谈特谈,甚至对材料反复的叙述,缺乏对文章中心必要的拓展,进而导致文章内容单薄。要避免文章内容空洞无物,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对各类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深度思考。考生平时不妨多看一些新闻、时评、社论等,提高思维能力与社会认知度,在写作时便可围绕材料进行主题升华。 误区三: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开篇引述试题材料,这仅仅是个引子,因而需要略写。选择材料的一个角度分析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向外拓展,阐释自己的观点才是文章的重点,此部分需要详写。可一些考生却恰恰相反,大肆地叙述试题材料,而向外拓展的部分极少,进而造成文章在结构,材料安排上比例严重失衡。 所以在文章结构上,考生不妨采取“起承转合”的结构来行文,请参照下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构思要素 文中位置 内容 所占整体比例 起 第一段 用简洁的语言转述试题材料 10% 承 第二段 找准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15% 转 文章主体部分 联系现实,阐释所提观点 65% 合 文章结尾部分 再次回到试题材料与自己的观点,总结全文 10% 四、具体运用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从试题所给的材料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类: (一)正面材料。如2013全国课标II 卷的“同学关系调查”,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2013山东卷莫言在被“咬”之后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认为请别人挑错,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2013广西卷中捡手机者认为不能用贪心来对待爱心。这类材料感情倾向明显,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2013年新课标II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构思立意】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就事论事、略写)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确实如此,同学之间只有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关系才能变得融洽,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就事论事,略写) 第三步:分析、阐释观点。 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 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的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 ②马加爵事件(2004年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4个同学)、复旦投毒案(黄洋遭林森浩投毒死亡,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③清华朱令案(遭人下毒化学物铊); ④网友给同室的大学同学发短信感谢;“感谢当年的不杀之恩”。(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要成才,先成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的人,其之于社会的作用,恐怕是大于那些学富五车、却不惜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让我们用尊重、理解、包容,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略写)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杭州图书馆十年来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也有了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可有读者无法接受,于是找到馆长褚树青,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图书馆是唯一能将贫富之间获取知识的鸿沟消弭的机构。阿根廷诗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平等待人,公平处事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杭州图书馆十年来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馆长褚树青不拒绝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并对所有读者一视同仁。(就事论事、略写)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毋庸置疑,馆长褚树青的做法令世人敬佩。他不歧视乞丐和拾荒者,他平等对待所有读者的态度使我明白了人生来平等的道理。是啊,人生来平等,谁都拥有获得尊严的权利,因此,我们应该以公平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就事论事,略写) 第三步:分析、阐释观点。 ①平等待人源于内心对每个人的尊重,因为每个生命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可用素材:82岁的香港大学宿舍服务员“三嫂”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央视“星光大道”:只要你有才华,不论你的出身、社会地位、经济贫富等均可上“星光大道”。 ②平等待人根植于对人本身的正确认识,从天赋神权到天赋人权,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人类在争取平等权利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可用素材:美国从种族歧视到选黑人奥巴马当总统。 ③平等待人需摒弃官本位思想,摒弃脑中固有的等级观念。 可用素材:吴冠中对学生的批评(观点引领、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每一个生命,无论是尊贵的,还是卑微的,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著名画家吴冠中、“星光大道”节目宗旨等赢得世人最真诚的感动,其原因就在此吧。平等待人,公平处事,会使人与人之间距离缩短,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而美丽。 尊重每一个人吧,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平等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相信,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理想!(略写) 尊重,画出天堂的模样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十年坚持**开放图书馆,将知识惠及每一位市民,他做到了平等;面对部分市民拒绝乞丐和流浪者入内的要求,他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就事论事、略写)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每一个生命,无论是尊贵的,还是卑微的,在馆长褚树青眼中,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应该享受被尊重的权利。尊重生命,我们自己的生命才会得到尊重。尊重,会使人与人之间距离缩短,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更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最真诚的感动。(就事论事,略写) 第三步:分析、阐释观点。 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 ①奥地利的小草真幸福!白天有人关心它们是否晒得太阳,夜里有人关心它们能不能安然入睡,一旦受到侵犯,还有人替它们主持公道。这种生活谁能不羡慕呢?奥地利政府部门对生命的尊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在考虑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美观,而是小草的生长规律,可谓真正的尊重。 ②玛丽.安东涅特王后在走向断头台的时候,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立即轻声向他道歉。法国人民至今对此念念不忘。在王后的眼里,刽子手与她是平等的,一声道歉,让她最终成为法国人民永远的王后;(同类拓展、详写) 第三步:分析、阐释观点。 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 ③年轻人哈斯汀工作非常卖力,自己喝过的咖啡杯通常随手一放,懒得清洗。老板发现后,悄悄替他洗干净。哈斯汀这个年轻小伙子和他的老板都是懂得尊重的人,所以他们也都获得了对方的真正的尊重; ④拿破仑秘书布里昂的反问,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给上级留了面子,这种尊重,让他获得的是称赞。(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尊重使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让生活变得更加简单,给整个世界带来最真诚的感动,我们需要坚持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直至永远。正如阿根廷诗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只因这里没有鸿沟,只有平等与尊重。(略写) (二)反面材料 如浙江卷三句话(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注: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都是对童心的论述,并且共同揭示了一个社会现实——少男少女的心灵在提前硬化。而材料的背后又具有明显的感情倾向,那就是“世界一旦失去这个伟大的孩提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所以材料对世界失去这个伟大的孩提王国的社会现实是充满着否定态度的。 2013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构思立意】 第一步:开篇引述材料。 美国作家菲尔丁说:“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就事论事、略写) 第二步:找准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剖析其谬误,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是的,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放眼身边,有多少孩子逐渐丧失了童真?他们过早的世俗化,梦想不再,锐气不再,暮气沉沉。所以我们一定要留住童真,留住初心,留住曾经的美好。(先破后立) 第三步:联系社会现实中的类似现象,阐释所“立”的观点。 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①在丰子恺白发苍苍时所作的画中仍可寻找到童真世界;②热播电影《致青春》引发全民大怀旧;③当孩子从老人那儿听到神奇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后,大人们往往一句“这个世界是没有神仙的”,就会使那个童年栖居的诗意空间轰然崩塌;④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里的孩子们都过早地学会了人情世故,例如攀比家长的地位和财富、相互妒忌拆台等等。(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结合试题材料再次强调所“立”观点,总结全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泰戈尔也曾说“在孩子的眼睛里能找到天堂”。让我们留住童真,捍卫最初的人性家园,回归生命的本真,只有这样,往前走,才能干净地看待这个世界。(略写) 例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体育界曾出现过不少巨星,但让观众始终关注、热议不断的似乎只有刘翔一人: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打破了欧美选手垄断了一个世纪世界纪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有人视他为神,将“翔”解释为“飞翔”。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虽不乏理解的声音,但也有不少人骂他是“刘降”。直到刘翔手术后,“诈伤说”依然存在,“劝退论”也很流行。 2009年东亚运动会上,刘翔复出夺冠,再次掀起了“粉丝”们崇拜的热潮,媒体上“王者归来”的赞誉铺天盖地。 2012年伦敦奥运会刘翔因伤再次退赛,一瘸一拐跳完全程,舆论从此销声匿迹。 刘翔的大起大落,社会舆论的或褒或贬,引起了你什么样的感想,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刘翔参加了三届奥运会。在这12年间,特别是04-12这8年间,刘翔无疑成为体育界被大众关注的第一人,成为媒体追踪的焦点。随着他参赛成绩的起落,舆论也风起云涌,好则视为神,视为王者,因伤退赛则骂声不断,飞翔变为“刘降”。 第二步:对材料进行分析,剖析其谬误,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人们喜爱英雄,关注名人,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顾实情,一味地按自己意愿要求运动员去达成自己的梦想,达成了就赞誉有加,达不成则流言甚行,我觉得这是毫不负责的做法,说得难听点是极为自私的做法。我们的媒体过分追求名人效应而忽视了名人自身的感受,我们的舆论过分强调名人的作用,而不知人力有时而穷。因此,我想说,让舆论回归理性,让人性回归本真。 观点:1.让舆论回归理性,让人性回归本真 2.多些期待,少些指责 3. 捧杀与棒杀 第三步:联系社会现实中的类似现象,阐释所“立”的观点。 ① 让舆论回归理性,因为任何种言论都应该尊重事实,否则舆论就成了“愚论”。 可用素材:古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的故事 回扣材料:刘翔伤病是事实,但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媒体一直封锁刘翔脚伤消息,反而大肆宣传刘翔积极备战的情况,渲染刘翔夺冠的可能,这就错误的引导了人们的思想。正是有关部门不尊重事实,一厢情愿的做法,害苦了刘翔,也害苦了热爱刘翔的粉丝们。 ② 让舆论回归理性,因为它应该给人们以正确导向,它应该给社会以正能量。 可用素材:希特勒的人种论,被媒体炒作,舆论的错误导向带来的是欧洲遍地狼烟的灾难,是犹太人几近灭绝的命运。而“良心油条哥”“最美教师”等人事迹的持续发酵又带给人们多少温暖。 ③ 让舆论回归理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情感的热浪冲昏双眼。 可用素材:钓鱼岛事件之后,中国民众反日情绪高涨,在舆论的推波助澜下,有些人情绪失控,打砸日本在华企业,甚至就因为开日系车就把车主——自己的同胞打死。 回扣材料:刘翔打破欧美选手垄断了一个世纪世界纪录,扛起了中国田径的大旗。于是就有人,或者说很多人希望他一直扛着这面大旗,于是要求他不断突破,不断拿金牌。我觉得这种想法幼稚,说得难听点是打着爱国的大旗在做着毁人的勾当。刘翔不是神,刘翔只是个在田径方面有些天赋的运动员,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伤病,是人就会有情绪。当舆论的关注过度,当人们的期望过高,对刘翔来讲,何尝不是一种伤害?爱他,就冷静下来替他想想,爱他,就让他停下来好好养伤。 第四步:结合试题材料再次强调所“立”观点,总结全文。 让舆论回归理性,这是对舆论自身的必然要求。当舆论的列车脱却了理性的轨道,带来的必然是苦痛,甚至灾难。 (三)开放性材料。即对材料所提现象可见仁见智,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当然须言之有理,须符合当前的价值取向。 如2015年全国卷1,对女儿主报父亲开车打电话一事可赞成,也可反对,也可辩证看待。这一类命题是当前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的主流。 例5. 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以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第一步:开篇引述试题材料。 有一富翁热心于慈善事业,决定向三个贫困家庭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捐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就事论事、略写) 第二步:选择材料的一个角度分析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赞成,可反对,可辩证。 我很赞赏第三家的做法,因为别人的捐助毕竟是有限的,暂时的,甚至说是一种施舍,一个人要想彻底的走出困境必须靠自己的努力。(以第三家为切入点提出观点、略写) 第三步:联系社会现实中的类似现象,阐释自己的观点。 考生可选取的拓展素材有: ①88岁高龄的郑州老人孙玉兰靠卖气球为儿子治病,被网友称为“气球奶奶”; ②“87版晴雯”安雯为爱复出独立抵债拒绝施舍; ③中国式慈善往往大张旗鼓的捐赠,从不考虑受捐助者的感受; ④诈捐门的反复出现,让受捐者对捐助者也失去了信任。(同类拓展、详写) 第四步:结合试题材料再次强调所提观点,总结全文。第三家的做法让我看到了他走出困境的勇气与希望,因为独立是对自己最好的捐助。(略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