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幻灯片32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幻灯片32张)

资源简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
北源
正源
南源
长江源头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
各拉丹冬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仅200毫米,但在5000米以上高处存在着强大的局部环流,使降水量高出山下几百毫米,常常雪、雹、霰铺天覆地,极利于冰川发育。
这里年平均气候为-5℃,其中6-8月最高,达20℃,最低在一月,气温-18℃,海拔 5000米以上常年低温,最冷时低达-30℃以下。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
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冰塔林
冰塔林
裸露(luǒ lù) 黧黑(lí) 冻疮(chuānɡ)
霹雳(pī lì) 砾石(lì) 虔诚(qián)
蠕动(rú) 眩晕(xuàn) 蜷卧(quán)
腈纶(jīnɡ lún) 皱褶(zhě) 挪动(nuó)
草坝子(bà) 气喘吁吁(xū) 棱角(léng)
接踵而至(zhǒnɡ) 熠熠烁烁(yì shuò )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提示:边读边标画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进而理清文章脉络。)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
(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草坝子——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
开始海拔接近六千米
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东南阳坡
这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坝子上”可知浏览的是东南阳坡。
整体感知
北坡
南坡
观察植被的不同
合作探究
选择某样具体的景物,摘录相关精彩语句,
并进行分析解读。
探究主题:冰塔林之美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统领”是统率、领导的意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赋予雪山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探究主题:冰塔林之冰峰

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壁冰山比作屏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冰山的美丽。
探究主题:冰塔林之冰山

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呼啸”“扫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的威力,“仿佛…川流不息”,是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无尽感慨。
探究主题:冰塔林之风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阳光和风比作刻刀,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和风的威力、持久力。把挂冰的流苏比作长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体的形状多样和美丽瑰奇。
探究主题:冰塔林之冰体

一、作者观景中的感受和想象
1.请找出并朗读作者写自己观景时的感悟或想象的句子。
2.这些句子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说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卖弄”本意是“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本领”,在这里贬词褒用,且有拟人的修辞,这里是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由冰山的波纹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二、作者的身体状况

1. 作者在各拉丹东经历了哪些“艰辛”?
2.作者写自己身体状况的内容与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身体不适
(2)摔跤受伤
(3)缺氧反应
(4)身体衰竭
(1)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
(2)写实,表现出了作者的幽默、乐观和坚强。
(3)身体的状况,构成了文章的暗线。随着身体健康越来越糟糕。对各拉丹冬的感受和理解也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有诗意。
(4)反复加重的身体痛苦,显示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弱小,也是表达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
“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
——马丽华《渴望苦难》
“无论作为作者还是读者,我们都应该寻找外在旅程能够反映内在旅程的方法。这不仅是优秀游记的意义,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
——亚当·霍克希尔德《游记:内在和外出的旅程》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