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在国内直接引发的事件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2.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以下建议,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一项是( ) A.“拒和争民族志气” B.“迁都是天下之本” C.“变法成天下之治” D.“练兵强天下之势” 3. 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4. 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志士是(?? ) A.?康有为?????????B.?梁启超???????????????????????????????? C.?谭嗣同?????????D.?陈独秀 5.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强调的是( ) A.学习西方的技术 B.学习西方的学校教育 C.学习西方的制度 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6. 有学者认为,戊戌文化是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与儒家文化相对抗的具有资本主义文化萌芽性质的新文化。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它(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提倡“师夷长技以自强” D.鼓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7. 戊戌变法内容中,能说明这次变法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有( ) ①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 ④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9.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10. 戊戌变法内容中惟一被保留下来的是“京师大学堂”,请问“京师大学堂”是下列哪所大学的前身( ) A.清华大学 B.北京大学[来源:学 C.北京师范大学 D.中国人民大学 11. 1903年,东莞仍有启蒙识字的私塾数百所,旧式私塾与新式学校并存,但1905年后,东莞的旧式私塾骤减,新式学校迅速增多。结合史实,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废科举 B.辛亥革命爆发 C.八国联军侵华 D.新文化运动兴起 12. 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译书机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B.京师同文馆译书处 C.广学会???????????????????????? ? D.京师大学堂 13. 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们在下列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是( ) A.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C. 维护清王朝统治 D. 建设近代化企业 14. 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岳麓书社 C.三联书社 D.中华书局 15. 《申报》曾发表过这样一则新闻:“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然皇上已批准和约,且日人已有还地之议,想诸公可降气平心矣!”对于这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该报道应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②该新闻主要报道了公车上书事件 ③该报刊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④该报道支持维新变法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的极大刺激与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30多年(19世纪60~90年代)的自强运动……从而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最初步伐。 ——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乃知其战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巧,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方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抡、水雷、电线、铁路,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臣窈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敬。国会者,君与民共论一国之政法也。盖出自三权鼎立说,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故人主与千万之国民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我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2)材料二与“自强运动”相比,在“学习西方”方面有何新的认识? (3)材料三反映出维新派哪些主张? 17. 为了纪念戊戌变法运动,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戊戌变法人物图片展,分类展出了与戊戌变法有关的人物图片。识读下列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请你替博物馆工作人员完成以上三幅图片的分类工作。(请在类别右边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图片序号) ①主张变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支持变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对变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时清朝的大权掌握在以其为首的顽固派手中)。 (2)如果你是博物馆的解说员,请你主要说明:在主张变法的人物多次上书痛陈变法重要性的情况下,图一人物有何举动? (3)小虎和妈妈一起参观了这次图片展,他指着图二对妈妈说:“她可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罪魁祸首。”你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说吗? (4)参观了图片展后,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成变法的看法。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碑界。”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材料二?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所死。……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由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变法之术,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力,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陈旭麓先生所说的战争指什么战争?谈谈你对“这场战争是一块碑界”这句话的理解。 (2)近代中国面临着与西方国家日益扩大的差距,社会不同政治派别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结合下列图片反映的史实加以说明。 (3)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给光绪帝上书?“瓜分豆剖”和“揭竿斩木”各指什么?光绪帝看到他的上书后是怎么做的? (4)梁启超提到的变法主张在戊戌变法措施中表现为哪几方面?他认为变法的根本是什么?变法达到这一目的了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BCC 6-10DCAAB 11-15AABAD 二、非选择题 16.(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2)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 (3)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等。 17. (1)①图三②图一③图二 (2)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1898年6月 到9月,光绪帝按照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3)由于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逮捕并杀害谭嗣同等六人,戊戌变法失败了。 (4)维新派的变法旨在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在当时是符 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但是,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与顽固派之间 的实力差距大,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言之有理即可) 18. (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追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等,开启中国经济领城的近代化步伐,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御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刊,呼吁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活动,起到启发民明智,制造舆论的作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维新变法的局面逐步形成。 (3)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澜。瓜分豆剖,是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揭竿斩木,是指农民起义,泛指国内统治危机,应该是康有为认为一味守旧会引发的问题。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并且颁布诏书,宣布开始变法。 (4)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