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水与常见溶液学案 复习目标: 1.认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重点) 2.会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规律,选择结晶的方法。(难点) 【情境再现】 海水“晒盐” 【知识回顾】 1.上述过程NaCl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采用什么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将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呢? 2.海水“晒盐”采用的是哪种结晶途径?结晶还有其他途径吗? 3.你选择结晶方法时依据什么? 4.你怎样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溶解度四要素是什么? 5. 20℃NaCl的溶解度是36克,含义是什么? 6.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有哪些? 【反馈练习】 1.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克 B.20℃时,10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克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时,将36克氯化钠溶解于100克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典型例题】 3025140424815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乙溶液的大 B.将40 ℃时甲的一定量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溶液质量不变 C.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40 ℃时,分别在100 g水中各加入30 g甲、乙,同时降温至20 ℃,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反馈练习】 1.下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 ) A.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 2626995-184150B.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C.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60℃时,80g甲物质放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是4:5 2.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300418535560B.t3℃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都蒸发掉10g水,析出 甲的晶体质量比析出乙的晶体质量大 C.t1℃时,把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质量可能不变 D.将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甲的晶体质量多 3.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来回答: 271462523495(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t1℃时30g A物质加入 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 的溶液的质量是 (3)将t1℃时A、B、C三 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 到t2℃时,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典型例题】 t1℃时,将a、b两种固体各18g,分别加入到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升温到t2℃时,现象如图乙所示,a、b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所示。 224790852170(1)从t1℃到t2℃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填“a”或“b”)的溶液。 (2)图丙中曲线M表示的是 (填“a”或“b”)的溶解度曲线。 (3)若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 结晶的方法提纯a。 【反馈练习】 110490723265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O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 B.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C.图乙中a、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