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9728001262380000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课题:《功、功率》(初中物理教科版) 【教学目标】 环节一:明确教材内容及重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正。 4.知道什么是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力对物体所做的有用功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方法及功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功的物理意义 环节二:自主学习 1.新课的引入(复习初中所学的力的定义及长度的计算引入) (1)物体受到力作用时的效果。 (2)功的两个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思考与讨论:功计算公式的推导 复习两种特殊情况下功的计算(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时:W=FS 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了距离时:W=0 提问: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时,力对物体做的功如何计算? (3)归纳总结:功的计算方法 W=FS 环节三:探究学习 二.功的物理意义 1.思考与讨论力与位移所成的角度可以在什么时候范围内变化,当角度逐渐增大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老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 2,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在零度到九十度之间时力沿位移方向的分量与位移方向相同,物体的速度增加;反之,物体的速度减小。因此 ,有如下结论 动力对物体做正功、阻力对物体做负功 (设计说明: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是高考是要求的重要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这种能力) 三、例题 引导学生解决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单个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四、知识的拓展 与学生一起讨论变力做功的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微元法的观念。 五、板书设计 (一)功的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方法 W=FS (三)两种计算总功的方法 1.先求各力做的总功。 2.求力做的有用功。 七、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课最重要是对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若仅仅是对这些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科学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则这堂课还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探究出来的结果比教师告诉得到的结果印象要深刻的多,也让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有了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