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胡振明本章视点内容提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加强。本章就是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对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及环境问题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并科学提出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发展。目前,困扰人类的环境问题是由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协调好发展的问题,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键。因此,“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谋求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是贯穿于本章始终的主题。本章包含的知识点有: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学习指导本章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点内容,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加以探讨、分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在学习时注意以下问题:1、学习本章要注意实例与原理的结合。在给予材料时,能够分类、罗列、梳理、分析,最后又要高度进行归纳、演绎。同时,要将原理性、观点性、政策性的知识要点对应和处理一些实例、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人类面临问题的方法、措施、前景、途径等。2、抓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认识到中国面临的问题,解决措施则是重中之重。只有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才能预计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解决办法。3、用分析归纳法,结合提供的材料,并搜集部分资料,归纳出所要掌握的要点与结论;用读图分析法,分析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危机等内容,并注意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指南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人类面临的环境_问题有哪些?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知识预览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既___又___。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______,对环境遭到破坏。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_____,人地矛盾_____。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_和能__人的______和人类______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_____,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_____。_____: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_____: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_____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_____,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已成为_____和危害_____的重要因素。城市:主要表现为_____ 。乡村:主要表现为_____ 。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________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____与____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概念: 既满足_____,而又不危及__________的发展。_____持续发展--------基础内涵 : _____持续发展--------条件_____持续发展--------目的_____原则。原则: _____原则。_____原则。知识点击知识点1: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历史时期项 目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现代文明时期科学技术 很低 缓慢发展 迅猛发展 高社会生产力 低下且发展缓慢 提高较快 惊人速度提高 高人口数量 很少 开始迅速增长 迅速增长 增速减缓人类活动 群体采集和狞猎 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牺牲自然积累财富 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主要环境问题 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不严重 毁林开荒植被破坏生态破坏为主 环境污染成为社会公害,生态破坏严重 环境问题突出人地关系思想发展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人地关系 恐惧和依赖 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重新审视人类的经济行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公认知识点二、环境问题的分类及表现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种类很多,形成原因和具体表现各不相同,可归结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具体如下表所示。主要表现 具体内容 原因 典型事例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上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害家作物固体废弃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垃圾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生态破坏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鲁西北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大气增温、臭氧层空洞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西北利亚、青藏高原等地上空相继出现臭氧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 湿地破坏,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等知识点三: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特点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城市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国家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发达国家 主要表现为环境影响,如环境污染,消耗了世界75%的能源,排放的污染物占世界的75% 过渡消耗资源发展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许多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还会影响到周围国家甚至全球,这些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气体排放使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破坏等。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知识点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1、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综合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所示:内涵 地位 目标生态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 内 容 和 要 求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等持续性原则 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 地方性的决策和行为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典例剖析[例1] 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解析] 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了巨大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直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答案:D[例2] 下列行为能直接导致生态破坏的是( )A、任意排放工业“三废” B、大量砍伐热带雨林 C、放射性物质泄漏 D、建立自然保护区[解析] A C、皆为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也可间接引起生态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所以正确答案为B。答案:B[例3] 生态足迹是人们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完成⑴~⑶题。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新加坡 6.9 0.1 -6.8 冰岛 7.4 21.7 14.3比利时 5.0 1.2 -3.8 新西兰 7.6 20.4 12.8美国 10.3 6.7 -3.6 秘鲁 1.6 7.7 6.1英国 5.2 1.7 -3.5 澳大利亚 9.0 14.0 5.0日本 4.3 0.9 -3.4 巴西 3.1 6.7 3.6⑴ 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A、0.4 B、-0.4 C、2.0 D、-2.0⑵ 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A、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⑶ 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解析] ⑴根据表中数据不难看出:人均生态赤字=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由计算出我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1.2=-0.4(公顷/人)⑵人均生态赤字越突出,说明人地矛盾越尖锐,1993年到1997年全球人均生态赤字增加,必然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⑶使用别国资源违背了公平性原则,盗用下一代资源,则违背了持续性原则.答案 ⑴ B ⑵ A ⑶ C学力测评单项选择题1、在采猎文明时期( )A、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转弱 B 、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较强有力C、人地关系是一种既崇拜又依赖的关系 D、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严重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出现于(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革命以后 D、现代文明时期3、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 )A、采集渔猎时代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革命以后 D、新技术革命以后4、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酸雨过天青 B、噪声污染 C、交通拥挤 D、水土流失5、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A、土地盐碱化 B、大城市郊区的垃圾山 C、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6、环境自净能力是指( )A、环境给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B、环境净化自身的能力C、环境具有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产的能力 D、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消除能力7、下列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全球环境的是( )A、德国境内莱茵河水的污染 B、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C、北美洲西部草原的荒漠化 D、华北平原的土地次生盐碱化8、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 )①大所污染 ②水土流失 ③荒漠化 ④土壤盐碱化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9、下列关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有( )A、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 B、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C、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D、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源10、下列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实行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 B、发展清洁生产C、市区营造休闲绿地广场 D、开垦三江平原湿地种粮食11、努力保护生物群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以上都不是二、综合题1、玛雅文明曾经高度发达,森林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源泉,农业是他们高度繁荣的基础。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⑴~⑶题。⑴ 将下列内容的序号填入图中的方框内①暂时家田 ②建筑材料和燃料 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④文明衰落 ⑤森林消失 ⑥农业生产力下降⑵ 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一种补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这种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几年后不得不废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__________非常严重。⑶ 由以上可以看出,玛雅文明在十五六世纪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读“持续发展复合系统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⑴ 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A 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⑵ 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____________是基础,___________是条件,___________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与__________相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________,更要追求____;改变传统的_______模式,实施____________。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______________为目的,与____________相适应。⑶ 如以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各组词的数字填入图中相应的括号内:① 工业产值、利润 ② 工人、技术人员 ③ 铁矿石、煤炭 ④ 土地、水、空气 ⑤ 厂长、经理、车间主任⑥ 钢材 ⑦ 工业“三废” ⑧ 生活垃圾拓展探究[知识拓展]1、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所以说,生物多样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SOx )或氮氧化物(NOx),在大氧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悬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五)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热带森林的砍伐真正大规模地开始是在本世纪50年代。如今,全球每天约有55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在消失。原始的古老森林已失去了85%,虽然70%的原来的森林地区仍被林木所覆盖,但它们大多数是新长成的森林,是第二代森林。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由沃土变成荒漠。中国的The Yellow River ---黄河,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七)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定义—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八)水污染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一般所称的水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为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将污染物质介入于水体后,变更其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的改变,以致影响水的正常用途或危害国民健康及生活环境。水污染来源包括天然的污染源及人为的污染源。天然的污染源一般指暴雨径流等;人为的污染源则来自人们各种活动及开发所产生者,包括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畜牧废水、农业污染、矿场废水及垃圾渗出水等。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九)海洋污染198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一条:所谓海洋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包括河口湾),以致于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海洋的其它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美观等有害影响。198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污染源区分为来自船舶的污染、倾倒废物 、海底活动所造成的污染、来自陆地的污染 、来自大气的污染等。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2、怎样区分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⑴表现形式不同(如下表所示)灾害成因 灾害 成因分类 表现形式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黑子、耀斑等)、新星爆发、陨击(陨石流)、彗星冲击、磁爆、粒子流冲击等地球 灾害 气象灾害 包括干旱、暴雨、暴风雪、冰雹、风灾(台风、飓风)、酷热、寒流、雷电等水文灾害 包括侵蚀、冰川、海啸、陆沉(地面沉降)、土壤盐渍化、海岸坍塌等地貌灾害 泥石流、洪灾、水土流失、雪崩等地质灾害 包括地震灾害、火山爆发、构造运动、山崩、滑坡、坍塌、地裂、地陷等生物灾害 生态突变、物种灭绝、森林火灾、虫灾、鼠害等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等⑵形成原因不同: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人类活动可能加剧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程度;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引起,自然原因也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环境问题。⑶作用强度不同:自然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强度大;环境问题有的具有突发性,有的则往往持续而缓慢地危害人类健康。3、区分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方法⑴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的核心内容有两点:①“共享资源和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剖析,包括同代人与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生物群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其中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②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⑵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指的是①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离开资源的永续利用,便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②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⑶共同性原则其核心内容为①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进行国际合作;②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可制定各国都有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而提出的,它们都体现和遵循了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但往往也存在强调重点的差异。下面结合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谈谈这三个原则的具体应用。⑴只有一个地球(1974年)------持续性原则⑵没有破坏的发展(1978年)------持续性原则⑶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1992年)----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⑷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4年)-----共同性原则⑸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1995年)----共同性原则⑹世界万物、生命之网(2001年)----公平性原则⑺营造绿色地球,呵护地球家园(2005年)----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问题探究]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⑴图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 )A、航天工业 B、耕作农业C、钢铁工业 D、微电子工业⑵人类社会处在A→B阶段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 __________⑶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B点以后,其原因是 ( )①增加保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的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速度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⑷当进入C阶段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了_____可持续、______可持续和______可持续。⑸列举你日常生活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具体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两例)。答案:⑴ C ⑵ 人口压力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⑶ B ⑷ 生态 经济 社会 ⑸沼气工程 猪---沼---果的农业生态模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学习指南为什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那些态度和责任?知识预览成就:用占世界约____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_____的人口面临______过多人口压力 人口______较低________占用量大资源短缺 资源______大____落后,资源利用率____________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________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另剧手段:________技术核心:提高________资源利用方式:________原则:_____减量化,_____再利用和______再生资源化目的:________生态化环境效益:资源____利用,减少____来源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______经济效益:改造______,调整_____结构原理:________方式:调整______发展大农业,协调________目的:________良性循环典型代表:________的生态农业知识点击知识点一:①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资源开采 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 物质流动传统经济 高强度,无节制 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 单向流动循环经济 资源输入减量化 资源—主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循环流动②工业循环经济模式-----清洁生产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典例剖析贵糖集团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模式建立了两条循环产业链,读图回答1—2小题1、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适宜推广的省区是( )A、湖南 B、广西 C、黑龙江 D、山东2、该产业链中,主导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 B、技术 C、市场 D、原料解析:从该循环经济产业链中能看出,该产业链的源头即原料是甘蔗,湖南、广西、黑龙江、山东四省区中唯有广西有甘蔗生长的自然条件,故最宜在广西推广此循环经济产业链,制糖以甘蔗为原料,再用废液制酒精、复合肥;同时用制糖后剩下的废纤维造纸和发电,故主导区位因素是原料-----甘蔗。答案:1、B 2|D读“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⑴清洁生产包括利用________,经过清洁的________过程和产出清洁的________。⑵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________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________对环境的影响。⑶清洁生产将污染预防上溯到________并拓展到________。⑷清洁生产是一种将_____效益与_____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它有利于人类实现_____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清洁生产的相关知识,清洁生产是下种可持续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刻度物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主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答案:⑴能源 生产 产品 ⑵末端 废弃物 ⑶源头 生产全过程 ⑷经济 环境 可持续下哪些农业生产模式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A、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 B、发达国家大量投资发展能量密集型农业C、我国广西实行水田养螺、养鱼的渔业生态结构 D、山区利用立体气候发展家林牧副渔立体农业解析:不论什么农业生产模式,只要照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统一的原则,均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答案:B学力测评单项选择我国是世界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了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我国的人口政策是:A、尽量少生 B、不准生育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D、尽量多的输出劳务2、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资源不到世界1/3的是A、太阳能 B、地热能 C、稀有元素 D、淡水、耕地、森林、矿产3、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A、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B、国家资源政策不利于全社会共同参与利用国家资源C、全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不理解不支持 D、环境污染有明显减少,已摆脱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4、我国以大气、水体、因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的特点是A、城市严重,农村日前还没有 B、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C、迅速由农村向城市蔓延 D、农村严重,城市优于农村5、我国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主要表现为A、城市的生态破坏严重于农村 B、我国主要在“三北”地方存在C、从全国来看农村严重于城市 D、水土流失问题已经得到了控制6、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议程的《二十一世纪议程》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俄罗斯 D、中国7、循环经济的核心是A、环境无害化技术 B、提高生态效益C、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 D、清洁生产8、世界各国工业生产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A、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B、清洁生产9、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A、石油农业 B、生态农业C、能量密集型农业 D、立体农业10、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A、粮食产量高 B、种植业比重下降,而林、牧业发达C、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D、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11、有关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农业发展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B、生产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不高C、生态环境好,但粮食产量不高 D、能源就地取材,以秸秆、柴草为主要燃料二、综合题1、为了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我们别无选择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图6-2-4为“我国农村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图”。循环经济无疑是个美丽的圆写出该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主要农产品。对图6-2-4信息的解读进行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①秸秆的燃烧效率高,可直接作为生活燃料。( )②沼气在我国南方比北方的时间长。( )③渣施肥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 )④该模式缓解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的矛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⑤此地农业生产活动环环相扣,充分利用资源和劳动力。( )⑥这样的循环经济模式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收入。( )⑦该地主要生产轻工业产品,工业地域规模大,发育程度高。( )⑧该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产业结构单一,对能源和物质资源的利用率低。2、唐山曹妃甸是国家确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也是科学发展示范区。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在企业内部贯彻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使每个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实现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资源最有效利用。(1)(1)读图6-2-5,将图中字母填到下面对应工业部门后面的横线上,完成循环经济网络图。钢铁------ 制盐 ------ 焦化------- 化工-------简要分析曹妃甸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三、拓展探究资料1 对绿色食品含义、标志的了解【思维提示】1、通过资料分析可知该地居民对绿色食品比较了解。2、该地居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字的渠道了解绿色食品,因此,要加强各种新闻媒体对绿色食品的宣传。资料2 居民对绿色食品的选择【思维提示】分析表4知该地居民是乐于接受绿色食品的。39﹪的居民可能因为价格原因不购买绿色食品,一方面说明绿色食品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环境意思较薄弱。资料3 发展“绿色食品”面临的困难【思维提示】通过分析资料可知,发展“绿色食品”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扶持与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生产成本高。因此,在采取措施时也主要着手这两方面:一方面,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扶持;另一方面,努力提高什产技术水平,降低产品价格,还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康观念、消费观念,引导人们参与“绿色食品”的宣传活动,促进“绿色食品”的发展。【研究报告】本次任务的主要目的是调查分析人们对“绿色食品”的了解情况和”绿色食品”市场情况。调查的内容可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该地主要的绿色食品有哪些?(2)绿色食品的价格与普通食品价格存在多大差异?(3)绿色食品的销售量与普通食品的销售量存在多大差异?(4)购买绿色食品的家庭经济收入如何?(5)绿色食品的产地情况如何?四、问题探究【例1】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请回答(1)--(3)题。绿色食品是指(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2)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烟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材料(3)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减少固体垃圾 D、移风易俗【解析】 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免赠贺卡”“面用一次性木筷”等,都是机遇当前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们的生活构成的危害而才去的措施,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绿色食品是指没有污染、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白色污染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的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免赠贺卡和免用一次性木筷的目的是为了节约木材,保护森林资源。【答案】(1)D (2)C (3)B例2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低度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市场上“绿色“成了商家重要的促销手段之一,但绿色消费不是指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食品,若这样理解绿色就过于表面化了。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有严格要求的,要求使用无毒副作用的农药、除草剂等;产品中不能添加增白剂、色素、防腐剂等。【答案】(1)A (2)B整合提升知识整合走近新高考[命题趋势]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部分内容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一般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以图表和资料的形式来考查。高考命题趋向:1、环境问题:当今世界,人口激增,过度消费、环境污染、水资料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时代的要求,决定了环境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和分量。2、可持续发展,高考反映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命题思路是以“问题---原因---影响---对策”,或以多个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设计,出题灵活,体现出开放性、时代性。[真题体验]1、(2008年海南地理)1997年月日2月,149年国家我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老体弱月台票6日正式生效。完成⑴、⑵题。⑴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⑵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解析]⑴履行《京都议定书》,调整能源结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在题目给出的四个产业中钢铁企业属于耗费能源量大的产业,比其他三产业对能源依赖程度要强得多。⑵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中以二氧化碳为主。《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不同类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有大量余额的国家可向由于受到温室气体排放限额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国家出售排放余额,这种交易围绕化石燃料燃烧、温室气体的限控展开,称为碳市场。[答案] ⑴ A ⑵ B 2、(2008年江苏地理)下图为“1951~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 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 季,主要是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 ,植被稀少,且常有 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 ( )A.行政手段 B.法规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4)为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解析]从图中的资料可以我国沙尘暴的轻重程度从西向东逐渐减弱,而北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受沙尘暴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春季,我国北方比较干燥,多大风,植物还未复苏,是沙尘暴多发季节。北京的主要城市职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应限制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为改善北京的城市环境和减少沙尘暴,还应该大力提倡在城区和北京的远西北郊区植树造林。答案:⑴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⑵轻 春 干燥(少雨) 冷锋 ⑶A ⑷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区的生态建设。3、(2008年广东卷)对下列各地区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A.西北草原退化 B.东北草原土壤酸化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 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解析]:东北草原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黑土冲刷。答案: B4、 (2008年山东)(10分)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图13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重的环境问题。)[解析]:图示能源结构显示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在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烟、粉尘和硫氧化合物。水能开发过程中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有利影响则主要在水库下游,在库区的不利影响主要是生态多样性的破坏,库区泥沙淤积,使用寿命缩短,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库区水文状况改变,水面扩大,会淹没耕地,迁移居民等。答案:(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只答大气污染的得分)(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读图,回答1-3题。1.图中显示欧盟成员国排放二氧化碳状况的正确叙述是A.交通运输业排放比重逐年增加 B.工业部门排放比重有所增加C.排放总量基本不变 D.其它行业排放二氧化碳很少2.欧盟成员国的工业部门排放二氧化碳的比重得到明显控制的原因是A.控制工业发展 B.工业水平落后C.污染工业迁移到欠发达地区 D.盛行西风将污染物吹向北欧3.下列不能减少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途径是A.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减少交通拥挤 B.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C.规定使用无铅汽油 D.提高汽车燃油装置技术指标最近,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噪音地图。假如下图为某城市噪音地图的局部,图中曲线为等噪音量线(单位:分贝)。据此回答4-5题。4.图中主要的噪声污染源可能是A.工厂和交通 B.建筑和娱乐业 C.网吧和歌厅 D.采矿和伐木5.图中A和B两处噪音量向外迅速减少的原因可能是A.城市严格的噪声管理制度 B.城市绿化带的作用C.修建隔音设施的结果 D.噪声声波传播过程中自然减弱阅读“环保综合能力”与“环保破坏强度”曲线图,回答6-7题6.能正确表示我国目前城市环境与发展现状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7.下列人类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 B.科教兴国,提高人口素质C.国际合作治理酸雨 D.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2005年我国新增9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4处在云南,分别是大山包、拉什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100余亩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鹅。读图完成8-10题。8.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9.纳帕海20世纪80年代的状态A.影响着云南省的干湿状况 B.影响着对长江水的调蓄功能C.破坏当地农业生态,使粮食总产量减少D.改变植被垂直分布,破坏环境的整体性10.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A.固定耕地、保护天然林、退耕种草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和健康的基本保证。近期全国各地屡有食源性疾病的报道,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回答11-12题。11.由于养殖污染、化肥农药污染,使长三角水体中氮、磷过剩、蔬菜农药残留物超标,按清洁生产评估A.原料的开采过程是不安全的 B.食物的加工过程是不安全的C.食物的消费过程是不安全的 D.废弃物的处理过程是不安全的12.媒体曾对阜阳奶粉、龙口粉丝和四川泡菜等食品安全案件的连续报道,引起了日本、美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严重关注,并相继采取设限措施。这表明A.发展农业应走产业化之路 B.绿色食品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C.食品安全问题不利于提高我国食品的劳动生产率D.食品安全问题影响我国食品的国际贸易13.阅读下面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就在人们为荒漠化忧心忡忡之时,“石漠化”的幽灵又肆无忌惮地袭来。“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人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材料二: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坡度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土层厚度(mm) 120 81 80 78 71 42 20有机质层厚度(mm) 28 20 17 15 12 9 7(1)根据以上资料可以推知,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2)由以上资料分析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又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地区,在兴建大型工程时应选择______________的地基,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析造成该地区石漠化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 ____ _____。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图是东北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流域 人口(万人) 水资源利用量(亿m3) 人均(m3/人)辽河 4944 160.73 373全国 116000 5566.04 2315(1)图中A、B曲线分别代表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和pH值为5.6曲线,请判断:B曲线为_______。(2)该区域大部分地区4.5<PH<5.6,推测该区域的能源消费构成可能以___ __为主。(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商品粮基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所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该地发展商品粮生产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阴影区是一工业基地,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图表分析,该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A 读图可知,工业排放比重略有减少,图中主要显示不同部门排放比重,并不能反映排放总量。而随着经济发展,实际排放总量是增加的。2.C 可采用排除法,其余三个选项明显有错误。3.B 植树造林,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但不能减少排放量。4-5 A B 城市噪音的主要来源是工厂和交通;城市绿化带有减弱噪音的功效。6.D 建自然保护区体现人与生物的公平。7.B 据图分析可得。8-10 D B A 水分是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气候和地貌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空气湿度又大,在一些低地上,由于排水不畅,地表可常年处于过湿状态。这种状态改变了土壤通气状况,抑制了土壤中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破坏了土壤、大气、植物之间正常的物质交换,在缺氧条件下,土壤中矿物质的潜育化过程和有机质的泥炭化过程作用下,形成了湿地。11.A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12.D 食品安全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13.(1)云南 广西 贵州(2)坡度越大,土层越薄,有机质层越薄 肥力(3)坚实 塌陷(4)自然原因:坡度陡峻,土层较溥,降水丰富,特别是夏季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人为原因:本区人口稠密,使土地超载,为了生存,人们砍伐森林,铲除植被,14.(1)pH值为5.6 (2)煤(3)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 ①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 ;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土壤肥沃; ④水分条件较好。(4)辽中南 工业基础雄厚;煤铁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国家振兴东北工业的政策。(5)①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加快轻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②限制耗能、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发展;③加强技术改造,减少三废排放,保护环境。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直面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环境问题的发生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分布地域差异国家差异可持续发展森林植补②砍伐焚烧①再生森林弃耕砍伐、焚烧其它森林③①⑤⑥缺少家畜④社会系统(含人口科技)A( )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含资源)物质产品资金等( )B( )D( )C( )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 )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生存与发展压力中国国情中 国 的 可 持 发 展 实 践环境危机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长纤维短纤维轻质碳酸钙碱回收造纸核电制糖甘蔗复合肥酒精废 渣白 泥产品生产制造产品包装运输产品批发零售产品使用回收产品废弃处理环境资源的摄取原料加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环境问题地域性全球性城市乡村资源、能源人类环境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协调人地关系思想演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社会持续发展(目的)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中国的持续发展实践必然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危机表现分布产生机制废弃物内涵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