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城乡空间结构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差异: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城乡空间结构1.功能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2.功能区特点:(1)区域内呈现连片分布(2)各功能区间无明确界线(3)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位置功能区特征形态商业区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居住区中高级居住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居住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建筑质量上,中高级和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高级和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分布最广泛,成片状或团状工业区市区外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不断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集聚成片3.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⑥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上升。4.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①同心圆模式:受地租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布由中心向外围呈现同心圆模式。②扇形模式: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了连接中心商务区的放射状交通干线的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由中心商务区向外放射而形成不同职能的楔形地带。交通干线两侧地租较高,楔形外部为低级住宅区。③多核心模式:大城市并非都依托单一核心发展,有的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1)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地租)越高越差,土地价格(地租)越低(2)距市中心远近越近,地租越高;越远,地租越低6.乡村空间结构①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②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分为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③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一)自然因素1.地形:(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2)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3)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河口以及过河点.(二)社会经济因素:(1)资源:矿产的开发带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如石油——大庆等(2)交通:城市向交通便利之地集中,沿江、沿海、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分布。如石家庄、株洲、郑州、蚌埠、宝鸡等(3)政治: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发育。如首都、省会。国家特殊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如深圳。(4)宗教: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如,耶路撒冷、拉萨。(5)教育、科技、旅游:促进城市发展,形成新兴城市.如美国硅谷、黄山市、张家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地域文化深刻影响城乡建设,城乡建设影响并提升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一)在民居上的体现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皇权至上,严格的等级制度欧洲城市格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美国城市—多摩天大楼布局,发展历史短(三)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1.我国“天人合一”的思想2.西方建筑中柱廊、尖塔、喷泉、雕塑等特点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1.城镇化的概念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城镇化的表现(前3点为主要标志)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4.城镇化动力: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5.世界城镇化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发展阶段特点问题趋势国家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中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城市化特点原因不同点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工业化早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初期、中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低(处于后期阶段)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滞后、虚假城市化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相同点城市进程中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7.虚假城镇化:也叫过度城镇化,城市化水平高于社会经济水平。主要在拉丁美洲,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滞后城镇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主要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8.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异同(1)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2)不同点及原因郊区化逆城市化不同点迁移方向中心城区向郊区城市向乡村、小城镇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加减少乡村人口减少增加原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①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②小城镇或乡村基础设施完善;③交通便捷,城乡联系密切总而言之: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9.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10.我国城镇化的特点项目特点城镇化速度快,呈现加速的趋势城镇化动力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口流动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建设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乐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本协调,仍有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11.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自然环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地形使地形趋向平坦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候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了城区(城市风扩大了污染范围)水文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生态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使城市生态系统脆弱(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影响解决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噪声污染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12.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2)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3)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4)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