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二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中共八大,因为这次会议明确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生产力,建设先进的工业国 C.开展阶级斗争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 “大跃进”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失误。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什么现象?( ) A. 高指标 B. 瞎指挥 C. 浮夸风 D.“共产”风 3.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支援大炼钢铁,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废铁,甚至拆下钢窗铁门作原材料。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4. “我们国家的任务将由阶级斗争转向向自然界开战,由政治革命转向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个全新的任务。党的 不能不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为面对的首要问题。”横线上应填( )? A.一大 B.七大 C.八大 D.九大 5. 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 B.苏联的影响 C.党和人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D.思想超前 6. 某班同学进行一次研讨会,在会场的黑板上写着“疯狂岁月(1966—1976年)”的字样,据此可知,他们正在讨论的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文化大革命” D.“一五”计划 7.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批判,林彪、江青集团诬蔑他为“叛徒、内奸、工贼”,加以残酷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被免除一切职务。1968年10月他被开除出党。1969年11月12日含冤病逝。文中的“他”是指( ) A.刘少奇 B.贺龙 C.彭德怀 D.周恩来 8. “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受了残酷迫害,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动乱和灾难 ②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③避免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四五运动被无情地镇压下去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毛泽东批评江青的错误行为 10.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有( ) ①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 ②民主与法治被肆意践踏 ③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④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大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1.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导弹的时间是在( ) A.1964年6月 B.1966年10月 C.1964年10月 D.1966年6月 12. 标志着我国跨入核国家行列的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中进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D.“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13. 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已成为继_______之后拥有载人宇航器技术并成功实现飞行的国家( ) ①美国 ②英国 ③苏联④印度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 14. 1970年4月,我国用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人太空轨道,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一号 D.嫦娥一号 15.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有( ) ①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②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16.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根据所学知识完成: (1)1953—195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动和变革,试述其主要内容。 (2)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请你举出两件具体事例。 (3)对比以上内容,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三 这一时期,浮夸风相当严重,1958年,丰都县全县粮食总产量21万多吨,竟报成42万多吨;1958年要求全县户户有存款,数量多多益善。三建公社11个信用社五天实现储蓄万元化,三元营业所一个晚上储蓄余额达8万元等等。 材料四 “大战钢铁”是“大跃进”的产物。丰都树人区在1958年10月份,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7000多人,干部、师生、居民大献柴火,提供废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1956年我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 (2)材料二的名称是什么?此材料制定后,中共中央在实践中发动了哪两大运动? (3)针对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4)全国大战钢铁,大量砍伐森林,给我们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 (5)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稼先,中国现代著名核物理学家。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1958年他受命研制原子弹,从此,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由于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事业中,被誉为“两弹元勋”。 材料二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 材料三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请回答: (1)由材料一概括出邓稼先的突出事迹。 (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归纳出哪些邓稼先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3)材料三中的“两弹一星”是指什么?“两弹一星”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CC 6-10CAACD 11-15BACBC 二、非选择题 16. (1)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17. (1)一五计划时期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需要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4)森林的大量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无限热忱和献身精神,要加以科学的引导;要充分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现实;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主观意断等等(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18. (1)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事业中。 (2)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爱国和奉献精神。 (3)原子弹、导弹和卫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