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二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 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从根本上说明了 (  )
A.国民经济困难得到根本好转
B.工农业生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C.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D.发展社会经济一定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2.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经历了以下三件大事,它们的先后顺序是(  )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③
3. 当时的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形象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你认为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 )
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由于朝鲜战争的影响
③急于求成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某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5. 1958年,全国动员了大约9000万人,大搞“小(高炉). 土(土法炼钢. 炼铁). 群(群众运动)”。小土炉. 小高炉遍地开花,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掀起。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
A.土地改革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6.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的是 (  )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实行赎买政策的意义
7.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出现,是由于(  )
A. 林彪及其反革命集团挑动的结果
B. 江青起了特别恶劣作用的结果
C. 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结果
D.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分析的结果
8. 1971年9月13日,叛党叛国,仓皇出逃,最后机毁人亡的反革命集团的头目是 ( ? )
A.林彪???? B.王洪文????
C.张春桥???? D.姚文元
9. 关于文化大革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是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团发动的,给党. 国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内乱。
B. 是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 国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内乱。
C. 开始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的公布。
D. 消灭了腐败现象,消灭了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
10. “从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钢产量2800万吨. 财政收入400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使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 B.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使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11. 1964年我国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一次核试验成功。它是 (  )
A. 原子弹 B. 导弹
C. 氢弹 D. 霰弹
12. “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这里的“一星”指的是(  )
A.“东方红Ⅰ号”卫星Ⅰ
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C.“长征Ⅰ号”运载火箭
D.“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13. 1964年 10月,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一千个太阳争辉”的奇迹震惊了世界。我国研制原子弹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原子弹是当时世界上杀伤力最强的武器之一
B.打破情国主义的核断, 维护世界和平
C.证明我国的科技实力
D.研制原子弹能提高我国的国防能力
14. 下列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B.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 进入世界霸主行列
D.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15. 标志着我国跨入世界核先进国家行列的是拥有(  )
①原子弹②导弹③核潜艇④氢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 非选择题
16. 十年“文革”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据估算,十年的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但我国国民经济仍有一定进展,如人造天河红旗渠的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等等。
(1)“文革”发生的起止时间是什么?
?
(2)“文革”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两个反党集团所利用的一场内乱。其中的两个反党集团分别是指谁?
(3)举一实例说明了“文革”十年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文革”给我们经济造成发极大损失,但又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这矛盾吗?为什么?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 轻工业. 农业. 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三 这一时期,浮夸风相当严重,1958年,丰都县全县粮食总产量21万多吨,竟报成42万多吨;1958年要求全县户户有存款,数量多多益善。三建公社11个信用社五天实现储蓄万元化,三元营业所一个晚上储蓄余额达8万元等等。
材料四 “大战钢铁”是“大跃进”的产物。丰都树人区在1958年10月份,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7000多人,干部. 师生. 居民大献柴火,提供废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1956年我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
(2)材料二的名称是什么?此材料制定后,中共中央在实践中发动了哪两大运动?
(3)针对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4)全国大战钢铁,大量砍伐森林,给我们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
(5)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18.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既有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也有严重失误和沉痛教训。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召开会议明方向】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 棉. 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方案一(1955年夏) 4600亿斤 4300万石 1100万吨
方案二(1956年1月) 6400亿斤 7000万石 1500万吨
方案三(1956年8月) 5000亿斤 4800万石 1050万~1200万吨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分析中共八大召开前党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激情岁月酿失误】
材料二
(2)你如何评价图(a). 图(b)反映的这些运动?
【调整经济促发展】
材料三 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3)材料三中所说的“已有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阶级斗争搞内乱】
材料四 叶剑英首先拍案而起,说:“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 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徐向前激愤地拍着桌子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你们这样把军队乱下去,还要不要这个支柱!”
(4)你知道这场运动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吗?请根据材料四,说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带来怎样的灾难。(至少写出两点)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上述史实对当今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DDBBC 6-10BDABB 11-15AABCC
二. 非选择题
16.(1)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
(2)林彪集团和江青反党集团(四人帮)
(3)比如制造了“刘少奇冤案”等?
(4)不矛盾,因为全国人民和各级干部坚决抵制“左”的错误,使“文革”的破 坏受到一定的限制,各族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顽强努力,使我国国民经济仍有一定发展。
17. (1)一五计划时期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需要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4)森林的大量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无限热忱和献身精神,要加以科学的引导;要充分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现实;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主观意断等等(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18. (1)材料一中方案二反映了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了从实际出发. 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严重失误。
(3)不是事实。理由: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问题:反映出对“左”的错误的认识不足,“左”的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纠正,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左”的错误。
(4)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 内奸. 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灾难:①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②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③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④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⑤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
(5)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