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教学目标 1.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和过程。 2.能够分析操作过程中的造成的实验误差。 3.通过实验操作,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能力培养。 教学重点 1.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2.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实验,会自己动手配制溶液的步骤。 实验仪器:100ml烧杯,50ml量筒,10ml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细口瓶, 药匙,托盘天平。 实验药品:氯化钠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问题 (一) 活动 演示 实验 讲解 问题(二) 活动 归纳 练习 讲解 总结 布置 作业 (实物展示):一瓶生理盐水 (提问):0.9%的含义? (导入)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如:农民在给果树蔬菜喷洒农药,浓度太大会伤害作物,太小又达不到杀虫的效果,那我们本节课一起来学习如何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实验一:溶质为固体的溶液的配制 1.如何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第一步,计算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体积。第二步,称量。称的时候,讲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使用时的方法。左物右码,先大后小。 量取液体药品的时候使用量筒时的注意:倾倒液体时,倾倒到距离刻线一公分左右的时候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直到凹液面与刻度相切。胶头滴管要垂直悬空。 称量好的氯化钠倾倒在烧杯中,量筒中的水要沿杯壁缓缓倒入烧杯中。 固体药品要在烧杯中溶解为溶液,也就是第三步,溶解。 溶解固体药品的时候应该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溶解后的液体转移到细口瓶中存放,并贴好标签,标签显示出溶液名称以及质量分数。 实验二:浓溶液配制稀溶液 2.实验室如何用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8g/ml的浓盐酸配制50克5的稀盐酸? 【只需要计算、思考操作步骤】 两种溶液配制过程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中考题)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下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回答结束后强调瓶塞倒放的原因,提问如果不倒放会产生什么影响? 2 请找出上图中的错误。 【讲解】 实验都会产生误差,那么实验中什么样的操作可能造成误差呢? 引导学生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来分析什么操作能够产生误差,产生什么样的误差。 分析,总结,误差应该从溶质和溶剂的方面来分析。 【课堂小结】 总结这堂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点 【布置作业】 学生基础实验5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课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思考回答,以巩固学过的知识: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及含义 激发学习兴趣 大声朗读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小组讨论 思考: 需要使用哪些仪器? 2.具体的操作步骤? 学生代表演示 同学们认真观看 归纳: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过程中造成的实验误差 小组讨论 思考:浓溶液配稀溶液与固体做溶质配制操作有什么不同点? 理解记忆 认真思考,作答 回答:顺序为4 5 1 2 3 回答:污染试剂,腐蚀桌面。 回答:取用药品时瓶塞应倒放;天平使用时应该左物右码;倾倒液体时应该紧贴烧杯壁。 思考,分析,提出,验证。通过这个过程锻炼自主分析解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