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有理数的减法(1)的教学诊断教学目标的观察诊断:一.教学目标恰当性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2.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2.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探索,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 在小学算术里减法不能永远实施,学习了本节课知道减法在有理数范围内可以永远实施,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我认为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对三维目标的确定都是符合学生的发展性,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个目标绝对有实现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二点要提高到一个哲学的境界这个比较难实现,但是只要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有理数的减法和加法是互逆运算,他们之间是联系的,从而适当引导可以让学生知道事物是联系的。二、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目标上面已经写了,对照目标,应该来说,在上课之前我非常的清楚我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我知道我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对第二个目标的第一点我也非常清楚让学生有这个转化的思想,但是后面的一些目标定是定在那里,只是心里大概有点清楚要与学生有交流,要让他们自主探索,但是真真上课的时候,我还是犯了一个错误,我发现大部分时间还是我自己在讲应该怎么怎么做,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但是由于急着想完成教学目标,总是急急忙忙的点到就是,连忙引出答案,这是不对的。或许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虽然时间是长了点,但是效果确是好的,肯定永远得记住。我总是想反正我没那么多时间,又有考试等等要考,只要我把知识告诉学生了省得他们再去费心思考不是更加的有时间去做题目吗?后来经过同行的诊断,我明白了你永远这么做的话学生永远要在你的撑扶下过日子,一旦离开了你的指引那么将是一群不会思考的学生,没有创造里,我深刻的明白了,我既然立了目标就要明确目标是什么,努力在课堂上去实现它,而不是一个花架子摆在那里。这里就有一个疑惑,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明确吗?一种反对的观点认为数学课的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类似的,比如情感与价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只是根据每节课内容的不同,教学目标要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有些优秀的教师还特别提倡“剥笋式”的课堂,他们期望达到一种状态,就是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学生会豁然开朗,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原来是这个。我个人比较赞这种观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尤其是象我们的学生,但是你一开始就给了他们也是没有用的,学生会觉得这是什么东西啊,若能从一些学生熟悉的东西入手,慢慢的在过程中让学生明白那再好不过,但是这节课在完的时候我让学生小节了下,只能说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来做题目,对里面包含的思想等等只有少部分学生能隐隐感觉到,所以我以后一定要自己非常明确目标,有好的预设,学生才能完成目标,必须要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半桶水。老师必须有个预设,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引领,交流,探索,学生必须心里很明白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我得掌握什么,我要学会什么,怎么更好的去获得一些知识。一旦明确了学习目标,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学生以后自觉主动地学习。三、教学目标的落实性这节课我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有这样几种:1、上课直接告知学生(板书、ppt、口述);2、在课的尾声让学生归纳提炼教学目标; 3、让学生在自学时根据老师提供的题目和要求来预习。总体来说完成的情况较好,只是刚刚我上面提到的有几点教学目标自己也不是很明确所以学生完成的情况也不是很好。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一、选择教学内容合适性:我选得教学内容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符合学生的需要。基本上源于教材,但是由于已经让学生预习过了,所以对计算例题的选择稍微增加了一些难度,多了一些变式,书本的例题基本是两个有理数相减,但是我选了三个或者更多个的加减混合运算。基本上四个题目包含了四个类型,虽然略微高于教材但是跟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实际应用的题目我感觉对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难点,所以跟书本例题保持一致,最后我还增加了一些变式,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的统一性和连接性。我对自己选的内容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可能贪心了点,题目稍微多了个别。二、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性我选择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依托教材,适当改变,而且以题组的形式出现,层次是从易到检,对一开始的计算题例1:1.计算:(1)(—7)—(—17)(2)0—(—24)—︱—15︱(3)6—﹝( —2 ) —(+1.25) ﹞(4)﹝(—4)—(+7)﹞—﹝(—3)—12﹞我觉得是适合全体学生,通过练习的反馈基本上也是等同学生的接受程度。后面的一些变式训练:2.填空⑴-9+( )=16; ⑵42+( )=-25;⑶( )-(-18)=35; ⑷( )-87=-21虽然前面做了一些铺垫,但是对一部分学生而且是有点困难的。对于例2(课内练习3)已知一个数与3的和是-10,求这个数。虽然课本中没有这个例题,但是课内练习中出现了,我感觉对于这类根据文字来列式计算的题目,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拉出来讲下,告诉他们做这个题目首先一定要读懂题目,先不要急,题目多看几遍,找到关键词,比如这里的和,然后顺着来和逆着思考都可以,一般来说我是比较认同顺着来的,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来加了类同的两个习题加以巩固。对于例3.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此题是实际问题,与新课引入中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贯彻《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用数学意识”的要求,这里主要是看清题目后面的要求是什么,根据题目最后的要求来解决问题的话容易的多。基本上1,3例题的选择等同于学生的水平,而例2略高于学生的水平。三、教学内容的衔接性教学内容主要有三大项,第一项是预习内容,第二项是精选例题,第三项是有效总结。各项内容层层递进,后一项以前一项为基础。每一大项上完后我都适时总结下,为的是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我们学了什么,我们学得东西都是以已知的东西为铺垫这样层层上去的。让他们感觉到练习是联系着的。每一项内容间的衔接我也都安排好比如:要引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我利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数轴来引入,数轴上两个点的大小比较,再让他们做相同的一组加法,这样学生很快能够理解哦,原来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啊。四、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我教学的重难点为: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教学的重点难点我非常的明确,而且在难点的突破上我觉得自己做得相当的好,学生很容易的接受了减法法则,而且通过数轴的推导后,使他们印象非常的深刻,突破难点的同时重点相对来说就比较好落实了,因为他们比较理解了,所以做起题目来就容易些。五、教学中的语言表达性这节课下来之后,同行们对我上课语言的表达能力一致认可,认为我讲得时候语言清楚,学生明白易懂。比如有这么一道题目:以警戒线水位为基准,记高出警戒线的水位为正。有一天长江某段水位高出警戒线1.8米,两天后水位下降了2米。问两天后水位高于或低于警戒线多少米。这道题目,我在检查学生的时候有一种非常典型的错误是这样子的:1.8-(-2)=3.8.我当时问学生你为什么这么答,学生说:我记下降2米为负,就得到了这个式子。我知道这就是对有理数加减法的理解本质没有掌握,我跟学生说,你既然已经记了下降为负,那么下降2米是不是就是这个-2米,那么前面的减号是不是已经没有意义了,而加号是不是免费的啊!同学们都笑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两者很自然的连接起来,用一个式子1.8+(-2)=-0.2.或者有另外一种解释:可以把下降看成减,那么就很自然给出式子:1.8-2==-0.2.六、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我希望我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会概括,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我们应该从陈述知识、程序知识、条件知识三个步骤教会学生概括:1、概括是什么?2、怎样去概括?3、什么情况下要运用最有效?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照着这个想法,这节课我留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多鼓励他们,给他们一个安慰奖,就是说错了也要鼓励,经过适当的引导使他转到正确的观点上来。对于小结,我平时上课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的,总认为这个东西反正让学生说了也是废话,这是数学课,学生能理解就好,反正说不好也不是,恰恰是这种想法导致很多学生的想法和语言的组织能力下降了。因为是公开课,所以我特意留了点时间给学生,不让他们说还好,让他们说,全部不响了,难得有个学生说了也只能说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至于怎么推理得到的,怎么去应用都说不出来。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工作的不足,作为教师,我们如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有所提升。以上只是本人学习的一点拙见,但愿接下来的日子里有更具价值的东西和大家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