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民族危机的加深 (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民族危机的加深 (31张PPT)

资源简介

单元七
民族危机的加深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追求民族独立的努力
01
02
03
高考政策研究
主干知识梳理
目 录
CONTENTS
重点问题突破
04
高考真题训练
01
高考政策研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课程标准
2003年版课标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020年版课标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高考政策研究
★必备知识:共同强调列强侵华、人民抗争的表现及其影响。
★关键能力:凸出对认识和影响方面的考察,注重历史解释能力。
★核心价值: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了解中国这一时期的英雄人物,传承民族精神,培养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02
主干知识梳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
(1)世界形势: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发展,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对外扩张
对外扩张
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市场狭小 ,资源有限
内部起义不断
浓厚封建性残余
对外扩张
大陆政策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
(1)世界形势: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发展,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5)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4)导火线: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
(3)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落后;
2、过程: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二)经过: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威海战役
辽东战役
邓世昌等牺牲
主力尚存
旅顺大屠杀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项目
内容
影响和危害
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军费2亿两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结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
(1)对中国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打断了中国的第一次近代化进程。
震动了清政府,开始新的军事改革,鼓励兴办实业,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加速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新觉醒,引发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推动了学习日本的留学高潮。
(2)远东国际局势
中国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日本国力迅速增强,崛起为远东强国。
中国的势力被逐出朝鲜,日本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
5、对“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的理解。
列强侵华
侵华方式
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中华民族的危机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向西方学习
力量对比和格局变化
战前:英法
战后:日本势力增强
后来: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
战前侵略中国沿海、边疆地区;战后进一步深入到内地,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战前:产生民族资本主义;
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由器物到制度
二、19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侵占大量中国领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经过:
(1)开端:1895年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9世纪末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二、19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侵占大量中国领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经过:
(1)开端: 1895年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2)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3)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原则:(1)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2)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
(3)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他国使用自己所修筑或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
2.主要精神:机会平等、利益均沾。
3.实质: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4.积极性:承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二、19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侵占大量中国领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经过:
(1)开端: 1895年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2)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3)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实质: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弥中国人民的反抗,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依然是殖民掠夺。
3、影响:
(1)对中国:激化了民族矛盾,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动了救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2)对列强:激化列强之间的矛盾。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原因 :
义和团运动高涨。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向帝国主义过渡
2、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加重了清政府和中国人民负担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2、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原因 :
义和团运动高涨;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向帝国主义过渡
2、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 :
四、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
内容
割地
赔款
通商口岸
其它
《南京条约》1842
《天津条约》1858
《北京条约》1860
《马关条约》1895
《辛丑条约》1901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关税协定
九龙司
各8百万两
10口通商
天津
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辽东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
2亿两
白银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工厂
?
?4.5亿两
白银 关税抵押
使馆区,控制战略要地严禁反帝
五、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是 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
二是 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敌入侵:
五、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发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2、黄海海战
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大规模海战,涌现出了邓世昌等民族英雄。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显示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斗争口号是:“扶清灭洋”,虽带有笼统排外性质,但体现了爱国精神。
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5.抗日战争(既是侵略史,也是抗争史,后面讲解)
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
(1840-1900)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三元里人民抗英
(1841)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6---1884)
反割台斗争(1895)
黄海海战(1894)
义和团运动
(1899—1901)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抗争史
灾难史
03
重点问题突破
探究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方式及表现特点
重点问题突破
1、军事侵略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2、经济侵略
4、文化侵略
3、政治侵略
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
资本输出(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侵犯中国主权 (割占领土、强租租界、划分势力范围)
签订不平等条约
干涉中国内政: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日本侵华战争
(1931-1945)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这四种侵略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中华民族出现严重民族危机
1、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
2、从战争的规模来看,波及地区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
3、从侵华的方式、手段来看,经历了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从武装侵略到控制清政府“以华制华”的变化;
4、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来看,赔款数量越来越多,割地面积越来越大,开放的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5、从影响来看,列强获取的政治、经济权益逐步增多,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探究二:列强侵华主要特点
重点问题突破
2、建设性(另一方面)
外交: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无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掠夺广大中国人民的财富。
(2)政治上:
(3)经济上:
(1)人民生活:
(4)文化上:
1、破坏性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探究三:近代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1、消极方面
(1)是中国战败的产物,反映了列强的侵略要求。
(2)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和鸦片,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
(3)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据点,中国原料被大量掠夺,大批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破产。
2、积极方面
(1)通商口岸是中国与世界发展潮流的结合点,便利西方思想文化与科技的传入,从而有利于中国了解世界文明。
(2)外商在通商口岸开办企业、进行早期资本输出等,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便利了中国学习外国长处和引进技术。
(4)对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产生了影响。
探究四:近代开放通商口岸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04
高考真题训练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C
3.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4.“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B
D
5. 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