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商品粮基地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向 学案(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2.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①________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1)分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2)大型②________农场,经营规模达上万公顷,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③________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3.地区专业化生产(1)④______________是商品化的前提。(2)北部主要种植⑤________。(3)中部主要种植⑥________。(4)南部主要种植⑦________。二、农业发展方向1.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1)产生原因:自20世纪以来,由于⑧__________,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⑨__________利用,导致农业⑩__________退化。(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和 __________严重,土地沙化、 __________和草场退化加剧, __________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2.发展方向(1)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 __________和舍饲畜牧业。(3)山区:保护 __________,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我的疑惑1. 。2. 。3. 。探究点一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探究材料】上图为我国南方的稻田农业和东北地区的机械化农业比较图。1.通过上图探究: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为什么? 2.由两幅图片的对比,你能得出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粮食生产有哪些突出特点? 3.探究教材P65图4.10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考例探究1】 读“我国不同地区2000年粮食生产效率表”,回答(1)~(2)题。项目(各项目代表要素) 资本投入量 人力投入量 自然资源效率 资本效率 人力效率化肥纯量(Kg/公顷) 劳动力(劳动日/公顷) 粮食/耕地(kg/公顷) 粮食/化肥(Kg/Kg) 粮食/劳动日(Kg/日)全国平均 264.53 199.5 4 377 16.55 21.94西北6省 197.25 213.5 2 833 15.75 13.86西南4省 186.60 312.3 3 979 21.44 12.69中原4省 320.93 180.2 4 486 13.98 24.83东南5省 317.18 169.4 5 665 18.61 36.56东北、新疆 235.65 119.4 4 908 21.78 42.25(1)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南5省最优的农业生产条件是( )A.耕地面积 B.化肥用量C.劳动力效率 D.耕地质量和自然条件(2)东北和新疆的人力投入量最少,人力效率最高,反映出( )A.农业生产落后 B.机械化水平高C.劳动力科技素质高 D.气候条件优越探究点二 农业发展方向【探究材料】材料一 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下跌,由原来的2.2元/kg,降到现在的1.6/kg,降幅近30%。材料二 有人把中国入世比喻成“与狼共舞”,狼羊共舞大多数的是“羊入狼口”,那么怎样让我们做一只聪明的喜羊羊,由“羊入狼口”变为“狼入羊手”。1.通过哪些方法来保证入世后中国大豆的生产? 2.东北地区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入世后的挑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和发展目标? 3.为了实现由“羊入狼口”变为“狼入羊手”,东北地区农业应坚持怎样的发展方向? 【考例探究2】 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面向市场,强化商品粮基地的建设B.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C.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D.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巧学速记 表解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则(1)遵循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地形区 自然条件 农业布局平原地区 ①人少地多,耕地集中连片;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雨热同期 商品粮生产山地丘陵区 ①宜林地区广;②森林树种丰富;③森林面积广大 林业生产西部高原区 ①宜牧面积广;②降水多;③草类茂盛;④畜种优质 畜牧业生产(2)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做到:①坚持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相结合;②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生产地区 生产模式 产生效益平原区 稻—食用菌—鱼—貉复合生态模式 保护了沼泽的生态平衡,生产出了稻米、食用菌、貂皮、鱼等产品草原区 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 恢复了草原植被,为牧业提供充足的草料,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带动饲料、屠宰等加工业的发展山区 立体开发 保育森林资源,生产特色农产品【反思小结】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商品粮基地建设 只有在地广而劳动力少且耕地集中连片的地区,农业才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是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保证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参考答案课前准备区①三江 ②国营 ③机械 ④地区专业化 ⑤小麦 ⑥玉米 ⑦水稻 ⑧人口激增⑨不合理 ⑩生态环境 黑土退化 盐碱化 自然灾害 生态农业 天然林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和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 000多万吨,商品率高达60%,占我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2.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地区专业化生产,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3.东北地区在地理条件分异的基础上,已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具体特点如下:作物 分布区粮食作物 细粮作物 水稻 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水稻 生长季短的北部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玉米 分布普遍,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是我国的“玉米带”杂粮作物 谷子 分布普遍,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大高粱 辽河平原为主产区考例探究1 (1)D (2)B探究点二1.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业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2.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东北地区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3.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及重点:农业区域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考例探究2 D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1课时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 学案(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2.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①________。2.相互关系:eq \o(,\s\up7(带来),\s\do5(促进))eq \x(城市化)二、对外开放的前沿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②____________调整。(1)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不断③________,第三产业比重不断④________。(2)工业内部: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⑥________________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国内背景:国家的⑦____________政策。3.有利的地理条件(1)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⑧________,靠近⑨______________。(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通过⑩__________________,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的疑惑1. 2. 3. 探究点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探究材料】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兴起,成为许多城镇发展的主力军,在整个工业结构中举足轻重,尤其在浙江温州地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也被誉为“浙江温州模式”。1.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2.工业化为什么可以促进城市化? 【考例探究1】 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 286万增加到1 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1)从材料和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探究点二 对外开放的前沿【探究材料】材料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材料二 教材P70图4.17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和教材P71图4.18 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1.阅读材料一图和教材P704.17图,阐述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2.读图4.18,这一时期前后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动? 3.珠江三角洲能先行一步,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原因是什么? 4.读材料一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有利区位条件。 5.自古珠江三角洲许多地方的居民有下南洋谋生的习惯,这些华侨、港澳台同胞对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考例探究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印刷工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越美国东北部,下图是珠江三角洲印刷工业和造纸工业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珠江三角洲印刷工业迅速发展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2)珠江三角洲丰富的造纸原料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可实现农产品和加工业的废物利用。(3)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早建立经济特区的地方,有利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巧学速记 工业化和城市化中的“三”“三”个城市化标志【反思小结】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地理条件是出题的切入点参考答案课堂准备区①动力 ②产业结构 ③下降 ④上升 ⑤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 ⑥技术、知识密集型 ⑦对外开放 ⑧港澳 ⑨东南亚 ⑩投资、引商、引资 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2.城市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即人口城市化;其二是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地区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总数增多、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四个方面。一个地区工业的发展,可以使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城市人口总数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促进城市化。考例探究1 (1)工业产值增加 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 (2)城市面积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空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音污染 (4)有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的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或不利,城市化占用大量耕地,使果树种植面积减少。)解析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山东省工业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要注意对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治理。另外,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探究点二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珠江三角洲由西江、北江、东江冲积而成,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我国广东省政府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共9个地级市。2.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3.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4.良好的区位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这样的区位条件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5.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考例探究2 (1)经济发展快,市场需求大;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交通便利;造纸的原料丰富。 (2)农作物秸秆 甘蔗渣 (3)临近港澳、东南亚;交通便利;历史因素(侨乡);农业发达;政策条件好;劳动力廉价。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东南沿海,靠近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又是著名的侨乡,因此改革开放的政策首先在这里实施。另外,这里种植甘蔗较多,为发展造纸业提供了原料。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2课时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及其问题与对策 学案(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2.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1979年~1990年)2.城市化推进:表现在城镇数量猛增、城市规模扩大、⑧__________________提高。二、问题与对策1.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产业基础、⑨____________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外商投资区位由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⑩________。(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间缺少 ____________,竞争力明显下降。“ ____________”现象普遍。(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全国酸雨中心; __________缺水严重;噪声扰民,环境质量下降;土壤肥力下降; ____________日趋严重。2.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以 ________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 ______________工业,推动产业升级。(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 ________、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加强规划与管理。我的疑惑1. 2. 3. 探究点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探究材料】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从“三来一补”起步的,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水平迅速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工业化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1.东莞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2.这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考例探究1】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关键条件是(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B.珠江三角洲长期积累的结果C.珠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D.发达的工农业基础条件探究点二 问题与对策【探究材料】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推动型就要向技术推动型转变,而长三角本身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这时恰好表现出来。另外,长三角土地规模和人口规模是珠三角的两倍。而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确实存在一系列问题。由于受到南岭阻隔,经济腹地狭小,珠三角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从市场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苏南地区以及浙东北地区,而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在内共有十多个县市。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无论在城镇的规划质量、布局的合理性,还是在城市功能的发育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出过分依赖“香港因素”的特点,市场的辐射性也不如长三角。可以肯定,曾因改革开放先行一步而成为沿海明珠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面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咄咄逼人的竞争。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有哪些方面的劣势? 2.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 3.为了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应对其他地区的竞争,珠江三角洲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考例探究2】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是( )A.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B.产业升级面临困境C.外资额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D.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巧学速记 经济发达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思路【反思小结】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和阶段特点,往往在考试中体现问题和对策 与长江三角洲、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进行类比分析,是常考内容参考答案课前准备区①劳动密集型 ②丰富的劳动力 ③规模小 ④高新技术 ⑤全球化 ⑥产业结构⑦政策 ⑧城市人口比重 ⑨科技实力 ⑩扩大市场规模 分工合作 城中村 水质性 水土流失 广州市 装备制造 香港 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东莞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在本地加工完成后,大批产品经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供应国际市场,属“外向型”经济。大量民工的涌入使该地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第二阶段,虽然有很多优势如政策、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等已逐渐丧失,但多年初级阶段的积累已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资金、设备、人才、经营管理经验优势明显,所以在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能抓住机遇,顺利实现产业的升级。而今,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各阶段的特点比较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时间 1978~1990年 1990年以后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原因 劳动力资源丰富,发挥政策、侨乡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 开放范围扩大,政策优势减弱;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廉价优势丧失;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速度 快慢 较慢 较快原因 外商投资规模小,外资额增长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工业增加值增长相对较慢在全国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存在问题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考例探究1 A [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另外,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和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引进外资和技术,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探究点二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同时,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化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因此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的其他地区。2.问题 原因或表现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②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③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转向扩大市场规模,迁往其他地区;④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人口、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合作,竞争力下降;③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问题,“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③噪声扰民;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3.对策 内容 实施原因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①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②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逐步趋同,使得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减弱加强规划与管理 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②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查处私招滥雇,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②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现象较普遍考例探究2 C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随着其他地区的发展,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的崛起,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资占全国比重逐年下降,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不断上升。]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特点 学案(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和农业布局特点。一、地理条件1.东北地区概况项目 内容范围 包括①______________、吉林、辽宁三省及②______________东部特点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③__________完整、④____________类型多样地位 我国重要的⑤________基地、林业生产基地、⑥__________生产基地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a.气候类型及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⑦__________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80~180天,年降水量300~1 000毫米,雨热⑧________b.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地形、土壤条件a.地形条件:包括高原、 ________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b.土壤条件: ____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了 __________、化肥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有原料需求,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2)交通运输: 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3)人口密度:开发较晚,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大,有利于发展 ____________和大农业。二、农业布局特点1.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 ______的不同。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1)耕作农业区我的疑惑1. 2. 3. 探究点一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探究材料】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略图,图中①是春小麦区,④是冬小麦区。③处为三江平原,⑤处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区。1.简述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①④处均有小麦种植,但品种、复种指数不同。反映了东北区域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3.农业影响因素中,对东北区域农业的发展哪些是明显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的因素? 【考例探究1】 下列关于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劳动力缺乏,人均耕地少B.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C.与周边国家相比,东北地区在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有明显优势D.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探究点二 农业布局特点【探究材料】材料一 东北区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合理,农林牧用地的比例大致是1?1.9?1.5,表现为农林牧用地比较均衡。但地域差异明显,耕地集中在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林地集中在山地,广大平原地区则少林,牧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材料二 教材P62图4.4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1.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自然条件在地域上的分布,东北地区形成哪三大农业区?各区域的主要作物及产区分布有何特点? 【考例探究2】 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城市 月 份气候指标 甲 乙1月 7月 1月 7月气温(℃)降水量(mm) -27.33.6 19.490.8 -19.74.3 22.7176.5(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有关数据加以说明。 (2)有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 (3)据图文信息判断出C山脉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巧学速记 列表比较法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珠江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地区,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南疆 棉花种植业 光照充足,土地广阔,山林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绵的需求量大海南岛 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业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昆明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多种花卉品种 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反思小结】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是高考常考点农业布局特点 农业布局是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多种自然条件共同决定的参考答案课前准备区①黑龙江 ②内蒙古自治区 ③自然地域 ④农业生态 ⑤商品粮 ⑥畜牧业 ⑦湿润、半湿润季风 ⑧同季 ⑨一年一熟 ⑩凉 平原 黑土、黑钙土 机械设备 交通 绿色农业 生产方式 松嫩 大豆 长白山区 鹿茸 东北红牛 舍饲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东北地区的范围和位置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的地区,对其位置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经纬度位置。该区的最北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最东部也是我国地理位置的最东部。(2)海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地区,位置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它的南面邻近渤海、黄海,东面邻近日本海。(3)政治地理位置。它的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特别是与俄罗斯有漫长的边境线。2.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区位 表现位置 位置优越,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光热、降水基本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求地形 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且肥力较高水源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工业 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口 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人均耕地多,有利于商品化交通、科技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科技实力强3.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侯 气温 夏季温暖,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较强,粮食品质好。冬季寒冷,病虫害少,有利于绿色生产 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还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降水 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利于缓解春旱 降水变率大,易产生旱、涝灾害考例探究1 A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使得东北地区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探究点二1.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是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2.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区域 主要分布区 自然条件耕作农业区 小麦区 北部,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湿润、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水稻分布区 辽河和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玉米带 普遍,向北种植比例减少,主要在松辽平原大豆产区 北部,向北种植比例增多林业和特产区 林业区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湿润、半湿润的山区特产区 珍贵药材产区 长白山区苹果梨产区 延边柞蚕茧产区 辽东低山丘陵、半岛丘陵区苹果产区 辽南畜牧业区 放牧畜牧业区 西部高原(三河马、三河牛)、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部分林区草地 湿润、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舍饲养畜业区 广大农区考例探究2 (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甲城市气温年较差大,约46.7℃,年降水量小,约320mm;乙城市气温年较差小,约42.4℃,年降水量大,约490mm。(2)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接受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乙城市相当。(3)大兴安岭 (4)A地——畜牧业,B地——种植业,C地——林业。解析 第(1)题,气候的大陆性体现在气温年较差和降水量上,大陆性强的气候,气温的年较差会更大,降水量更少。通过图表中数据可知,甲地的气温年较差比乙地要大,降水量比乙地要少。第(2)题,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即正午太阳高度角、白昼时间长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首先要通过读图得出甲地比乙地的纬度高,仅仅从纬度分析乙地的太阳辐射比甲地多,但甲地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再加上甲地位于非季风区,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因此尽管甲地纬度高,但与乙地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当。第(3)题,判定C山脉为大兴安岭,主要依据是:①大兴安岭的东侧年降水量大于400mm,西侧年降水量小于400mm;②大兴安岭的西侧为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东侧为东北平原,海拔较低。第(4)题,A地位于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少,适宜牧草的生长,因此适合发展畜牧业。B地位于季风区,降水量多且地形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C地为山区,适合发展林业。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章末整合 学案(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2.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专题一 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自然条件 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光照条件优越,且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成熟及产量提高 大风、寒潮、暴雨、冰雹、旱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受季风影响强烈,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资源 总量大,江河年径流量居世界第6位,地下水资源丰富 空间分布不平衡,南方有余,北方不足,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土地 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大 山地多,干旱地区广,耕地、林地所占面积比例小土壤 农垦历史悠久,土壤肥沃,耕地质量好 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新,垦殖费用较高生物 种类繁多,有利于农作物或牲畜品种的优化、改良,有利于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有些动植物缺乏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社会经济条件 政策措施 全力保障和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 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农业产业政策的制定、贯彻、实施尚有不足之处劳动力 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提高单产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提高,人口多,人均土地、水资源相对数量少市场 市场需求量大,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受经济条件限制,动物性食品的消费偏低农业资源的利用 大部分地区能够因地制宜,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合理利用自然,发展生产 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的压力过大,许多地方形成了农业生态的恶性循环,人均占有资源量少【专题练习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专题二 苏南模式在江苏省苏南地区,乡镇工业已成为整个工业的半壁江山,乡镇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苏南的城市化。“苏南模式”可归纳为以下特点:特点 优越性集体经营为主 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利于集体福利事业的发展规模大,实力强 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依靠城市,服务城市,联合城市 吸取城市技术,进入城市市场,成为区域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重视科技知识和人才 提高产品质量,使乡镇企业长久不衰【专题练习2】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1)~(2)题。(1)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当地市场广阔B.水运便利C.科技实力强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2)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据此完成1~3题。1.下列关于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A.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D.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2.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是( )A.玉米 B.小麦和大豆C.春小麦 D.甜菜3.下列不属于放牧畜牧业区的是( )A.松嫩平原西部 B.呼伦贝尔草原C.三江平原 D.林区草地4.有关东北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具体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B.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严格控制,坚持只育不采,使其休养生息C.积极营造人工林D.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5~7题。5.在A、C两地的大城市周围,形成特色相似的农产品基地,其决定性因素是( )A.政策 B.市场 C.气候 D.地形6.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7.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C.用地紧张 D.人口数量题号 1 2 3 4 5 6 7答案8.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京津唐都市经济圈,是指首都北京、中央直辖市天津和冀东重要城市唐山之间三角地带的广大地区。土地总面积4.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0.4%)。它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华北地区与东北地区间的结合部。北枕燕山,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湾,为华北全区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通道和欧亚大陆桥的主要出海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京津唐都市经济圈以北京这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轴,是集聚竞争力最高、发展最快的都市经济圈之一。(1)京津唐都市圈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2)当前,京津唐都市圈经济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3)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哪些工作? (4)根据京津唐地区发展的状况,下列措施符合其今后发展方向的是(多选)( )A.继续完善交通运输网的建设B.搞好资源的整合和整体规划C.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D.搞好区域合作,体现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反思小结】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区域农业发展 农业布局特点和发展方向是重点内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是常考内容参考答案专题练习1 (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解析 第(1)题,回答发展特点要从发展的快慢、产量的变化、地区的差异这几个方面来回答。第(2)题,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给出答案。第(3)题,属于开放题型,言之有理即可。专题练习2 (1)B (2)C [本题组以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示意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和可持续发展方向。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掌握区域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1)题,图示信息表明,Ⅲ走廊沿长江分布,水运便利。第(2)题,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会导致内部竞争;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会导致环境恶化;当地矿产资源优势不明显。]课后练习区1.D 2.A 3.C [本题组主要考查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第1题,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此外,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也较快。第2题,根据题中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在东北地区的分布可知,玉米的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第3题,东北地区的放牧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和部分林区草地,三江平原开垦后主要属于农区,以种植业为主,可发展舍饲养畜业。]4.B [东北林业生产要从以原木生产为重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方向上来。具体措施:①坚持合理采伐,以蓄积量定采伐量。②积极营造人工林。③促进珍贵树种(如红松)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恶化。]5.B 6.B 7.C [沪宁杭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城郊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合城市需求的城郊农业。B地闽江三角洲和C地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达,但企业恶性竞争、经济腹地较小,造成企业产品积压,利润降低。A地沪宁杭地区城市化速度快,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内部用地越来越紧张,故采用“内含式”的城市化扩展模式。]8.(1)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稳固发展,工业基础实力强大;文化科技发达,人力资源素质较高。(2)水资源和能源短缺。(3)实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并注意节约资源。(4)ABC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2高二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doc 2012高二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doc 2012高二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1课时.doc 2012高二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2课时.doc 2012高二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章末整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