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章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1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2. 认识学习、研究化学的意义;3. 知道碳酸氢铵受热后减少的原因及贮存的注意事项。【学习重点】通过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实验知道化学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学习难点】1. 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实验总结出碳酸氢铵存贮注意事项;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思考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点石成金 ( )水能变成油 ( )发功使铝变成金 ( )抽烟有利于头脑清醒 ( )用铁锅比铝锅炒菜对人体好 ( )化肥使用越多越好 ( )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 ( )农药不能用 ( )煤气燃烧时火越红越好 ( )二、思考与交流(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我国是文明古国早在商代制 ;春秋战国时期 ; 发明, 烧制都是举世闻名的。2.化学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化学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 ,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3.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认识碳酸氢铵①碳酸氢铵是 色固体,将少量的碳酸氢铵固体放入足量的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现象是,说明碳酸氢铵 溶于水。②取少量的碳酸氢铵固体放入蒸发皿中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可观察到的现象 。③若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加热碳酸氢铵,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思考:实验结束时,应该先将导管从烧杯中取出,还是先熄灭酒精灯?为什么?小结:加热碳酸氢铵的文字表达式为结论:碳酸氢铵减少的原因是。总结:通过以上活动你对碳酸氢铵的认识是,你认为碳酸氢铵应_______________保存。三、总结与反思日常生活中,物质的保存也有学问。请你仿照下例说出物质贮存的一些注意事项。例: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应放在阴凉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达标检测1.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是 ( )A.青铜器的制造 B.火药发明C.瓷器的烧制 D.蒸气机的发明2.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环境优美、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城市,而最重要的是要推崇“绿色生活的理念”。 (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使用新型的“零排放”无污染交通工具,如氢氧燃料电池车B.对城市生活和生产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分级使用C.使用光降解或生物降解塑料,防止白色污染D.注意个人卫生,全部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和餐盒3.某农户将碳酸氢铵化肥放在太阳下晾晒后,发现化肥变少了,你的解释是 ,如果请你指导该农户使用碳酸氢铵,你提出的建议是 。五、课后训练1.化学的研究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的发明或发现不能归为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2.下列说法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A.本饮料中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B.水可以变成油C.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D.气功可以使铝变成金3.“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下列做法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 )A.泼上汽油焚烧 B.倒入江中C.碾压粉碎后回收 D.深埋于土壤中4.为了保护我市优美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合理的是⑴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炸;⑵电池集中处理;⑶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⑷禁止使用塑料制品;⑸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⑹禁止农民在田间焚烧农作物秸杆。 ( )A.⑴⑵⑶⑷ B.⑵⑷⑸⑹ C.⑴⑷⑸⑹ D.⑴⑵⑸⑹ 5.资料:a.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氨气具有刺激性的臭味,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如图所示,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装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试回答:(1)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内壁有 ,导管口有 产生,澄清石灰水变 ,打开橡皮塞可闻到 气味。(2)根据上述现象可得到结论是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六、教学后记。第1章 第三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1课时)【学习目标】1. 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重要性;2.通过铜绿的性质探究实验了解常用的实验仪器,掌握实验基本操作。3.通过实验认识铜绿的性质。【学习重点】研究铜绿的两个实验。【学习难点】铜绿两个实验的基本实验操作。【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阅读〗P142-145的《中学常用的化学仪器》和《中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2.你知道哪些化学实验仪器?它们各有什么用途?使用时有哪些主要事项?二、思考与交流(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1.学习化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利用 对物质及其变化 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2.铜绿和盐酸作用。阅读教材,观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铜绿是一种 色 体,主要成分是 ,盐酸是一种 色 体。实验步骤:(1)取少量的铜绿放入试管中(怎样放入?);(2)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稀盐酸(如何吸取?);(3)在试管口上方垂直向下滴入稀盐酸;(4)处理实验废液。实验现象:绿色粉末逐渐 ,生成 色溶液,同时有 产生。实验结论: 。3.铜绿受热变化实验步骤:(1)取少量的铜绿放入试管中;(2)点燃酒精灯;(3)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怎样操作?为什么?);(4)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加热时应先再 );(5)熄灭酒精灯;(6)处理实验废液;(7)洗涤试管;(8)整理好实验台。实验现象:绿色粉末逐渐变成 色,试管口有 出现。实验结论: 。总结:通过上述实验你对铜绿有什么认识,写出铜绿的三点性质。(1) ;(2) ;(3) 。三、总结与反思1.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如何取用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3.使用量筒时要注意什么?4.铜绿受热常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请思考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时能观察到哪些现象?在实验操作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四、达标检测1.取用碱式碳酸铜粉末装入试管时用 ( )A.镊子 B.药匙或纸槽 C.玻璃棒 D.直接从瓶中取出2.下列点燃或熄灭酒精灯的操作正确的是 (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铜绿中加入盐酸有大量气体生成B.铁丝放在潮湿的空气中一段时间,表面会生成一层红色的铁锈C.面粉放在燃烧匙中灼烧变成白色的残渣D.碳酸氢铵受热后逐渐消失4.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试剂瓶塞取下后应倒放在桌子上 B.酒精灯的灯帽取下后应正在放桌子上C.试管洗干净后应倒放在试管架上 D.胶头滴管不用时应倒插在试管架上五、课后训练1.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仪器是 ( )A.烧杯 B.试管 C.集气瓶 D.量筒2.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桌子上燃烧起来了,简单合理的灭火的方法是 ( )A.用水冲灭 B.用嘴吹灭 C.用灭火器扑灭 D.用湿布盖灭3.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待1~2s取下来,可观察到火柴梗最先炭化的部分是在火焰的 (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D.中上部位4.取用块状或密度较大金属颗粒应该用的工具是 ( )A.药匙 B.镊子 C.纸槽 D.滴管5.在化学实验中,对于用剩的化学药品,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为节约倒回原试剂瓶 B.带回家做家庭小实验 C.倒入下水道以防止污染环境 D.倒在指定的容器中6.下列有关使用胶头滴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胶头滴管主要用于取少量液体B.使用时先挤压胶头,再伸入溶液中吸取C.洗涤胶头滴管时可取下胶头冲洗D.使用过程中将胶头滴管平放在桌上7.小明在量取液体时,他首先将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得的数据如下图所示,然后他将液体倒出一部分,由于匆忙,他俯视液面,读得的体积为22 mL,则小明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20 mL B.少于20 mLC.大于20 mL D.19 mL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给容积为30 mL,内盛5 mL液体的试管加热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量不超过2 mLC.将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芯上加热D.试管内不管是固体还是液体,加热时与桌面都必须呈45°9.取用固体粉末时,一般用 或纸槽,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 和 上,可先使试管 ,把盛有药品的 (或纸槽)小心地送至 ,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10.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下列化学变化(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2)植物的光合作用(3)铜绿受热分解六、教学后记。第1章 第一节 《开启化学之门》复习(1课时)【学习目标】1. 复习化学研究的对象,能区分常见变化的类型,能说出常见变化中的能量转化形式;2.复习巩固常见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熟练基本操作,能进行简单的正误判断;3. 复习本章进行的探究实验,掌握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学习重点】本章的知识点,重要实验,重要概念。【学习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过程】一、知识框架二、思考与交流1.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理解。(1)这两种变化本质区别是 ,(2)这两种变化的联系是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有 ,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定是否有化学变化,但不能是依据。例1.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白炽灯通电后发光发热;B.矿石粉碎;铜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成铜绿;C.铁矿石炼铁;水受热变成水蒸;D.汽油挥发;樟脑丸久置后体积变小。例2.下列能量的转化中,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水力发电 B.太阳能发电 C.核能发电 D.火力发电2.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是 ,物理性质通常是指物质的 ,而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酸碱性、氧化性等都是 性质。(2)注意“变化”和“性质”在表述上的区别。例3.在下列短文中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变化或性质。(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把块状硫碾碎放入燃烧匙内并加热,硫粉熔化( ),继续加热,硫蒸气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这说明了硫具有可燃性( )。3.如何做好探究实验。(1)认真观察化学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现象;(2)准确记录现象与结论(注意现象与结论的区别);(3)了解常见仪器,掌握基本操作;(4)认识科学探究的要素和环节。例4.学习化学我们要经常做实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例5.小华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还要回答实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1)提出问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2)做出猜测:你的猜测是 。(3)活动过程和记录:第①种情况 第②种情况 第③种情况所需时间 87s 54s 25s结论(4)问题讨论:①上述实验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mL水,即要求所用的水量相同,若不相同行吗?为什么?②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你认为还可以有其他方法吗?若有,请简要叙述操作过程及现象结论。例6.现有失去标签的三瓶溶液,分别是澄清石灰水、酒精、白醋,请设计实验,分别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将三种液体鉴别出来。(信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物理方法:取三只小烧杯分别加入少量的三种液体,然后闻其气味,有酸味的是 ,有特殊气味的是 ,没有气味的是 。(2)化学方法:第一步:取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三种少量的无色溶液,然后分别通入 气体,出现浑浊的原溶液是 ;第二步是 。三、总结与反思下表是小伟同学探究蜡烛燃烧火焰温度和蜡烛组成的实验报告,在空格中用简练的文字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实验操作与图示 实验现象 结论将一细木条按右图所示放入火焰中,约2s后立即取出 木条中间被烧的痕迹最轻,越向两侧,被烧的痕迹越重 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温度最低。将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 玻璃片上有 石蜡燃烧后生成了 。将一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 澄清石灰水变 。 石蜡燃烧生成了 。四、达标检测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牛奶变质 B.光合作用 C.海水晒盐 D.含硫火柴燃烧2.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镁粉是制烟花的原料,是因为它( )A.质软 B.能燃烧且发出耀眼的白光C.能导电 D.是银白色金属3.下列有关仪器用途说法不恰当的是 ( )A.温度计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B.烧杯用于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C.试管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D.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4.化石燃料资源将日趋桔竭,太阳能、风能、氢能和核能等新能源的使用范围将越来越广。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力发电,符合“低碳经济”理念B.风力发电时,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C.太阳能发电时,太阳能直接转化为化学能D.煤和石油燃烧时化学能转化光能和热能5.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1)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序号填空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②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③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 ;④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 ;(2)实验操作要规范化。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A.盐酸和铜绿反应后的液体应倒入废液缸中B.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为防止液体洒出应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C.量取40mL液体时最好选用20mL量桶分两次量取D.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3)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下图放置,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五、教学后记。A B C D E F G H IA B C D第1章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第2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2.学会对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描述;3.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对性质的影响;4.在实验和探究活动中,理解观察和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重点】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学习难点】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 碳酸氢铵分解过程是__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2. 铜可用来制导线,说明铜具有哪些性质?酒精具有可燃性,酒精可用来干什么?3. 请将对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化学变化 酒精容易挥发天然气燃烧化学性质 植物的光合作用物理变化 石蜡熔化加热碳酸氢铵物理性质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水结成冰二、思考与交流(一)化学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1.教材P13图1-31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说明火柴燃烧能够 能量。2.大量事实表明,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如:动植物的呼吸是 能转变成 能;煤、石油的燃烧是能转变成 能和 能,干电池放电时是能转变成 能,电池充电时是 能转变成能;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 能转变成 能。(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1.从宏观看,物质是由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 组成的,如氧气由 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由 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 和 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 、 、 、四种元素组成。2.取少量葡萄糖、砂糖、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 ,现象说明了葡萄糖、砂糖、面粉中都含有 元素。3.从微观看,任何物质都由 构成的,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组成与结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根据教材P14图1-34、1-35,推测石英与石墨的有关性质:材料 你推测的有关性质石英石墨你推测的依据什么? 。你知道金刚石的结构模型类似于上述哪一种?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1.历史上几项重要的化学研究成果(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请把左栏与右栏相关的项目用短线连结起来。左栏 右栏发现青霉素 居里夫妇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 门捷列夫发表元素周期表 拉瓦锡研究炸药改进了引爆装置 中国发现放射性的钋和镭 佛莱明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诺贝尔三、总结与反思1.用“性质”和“用途”填空。物质的__________决定物质的__________,物质的_______体现了物质的__________。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 。2. 如何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四、达标检测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2.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晶体。高锰酸钾放在试管中加热时变成黑色粉末,并生成一种无色气体。在医学上,高锰酸钾可用于消毒、洗胃。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 )A.制法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用途3.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能量的转化,这是因为各种物质所含有的化学能的多少不同,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具有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光能或电能等。(1)举出一个从环境吸收能量而发生化学变化的例子。(2)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这个变化中的过程中,石蜡的化学能转变为 能和 能。(3)已知生石灰极易与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熟石灰。如图所示,向装置的小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一会儿,发现U形管里的水面出现左低右高的变化。由此可以判断生石灰与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 热量(填“吸收”或“释放”)五、课后训练1.生活中许多变化都产生热量,下列放热现象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 )A.木炭燃烧放热 B.生石灰与水混合放热C.白炽灯泡通电发热 D.苹果腐烂发热2.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性质与变化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3.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连结起来:污染原因 结果A. 氟里昂等排放物 ①酸雨B.砍伐森林 ②水中藻类物质疯长C.核污染 ③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D.汽车、含硫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等 ④臭氧层破坏E.使用含磷洗衣粉 ⑤土地沙漠化六、教学后记。第1章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通过实验现象,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3.能正确判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判断。【学习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碳酸氢铵加热后变成了什么?此变化过程中伴随哪些现象?2.教材P1-5铁生锈的实验中铁变成了什么?此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有哪些?二、思考与交流(一)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 、 、 、、 、 等基础自然科学。(二)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1.蜡烛燃烧实验阅读教材P11“活动与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蜡烛一般是由 和 制成。刚点燃时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 ;点燃一分钟后的现象是 ;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可以观察到白瓷板 ;在吹灭蜡烛的瞬间观察到的现象是 。思考:(1)火焰上压白瓷板后出现黑烟的原因是什么?(2)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除了黑烟,还有什么?请设计出实验证明。(3)吹灭火焰后出现的白烟是什么?请设计简单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4)“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灰”中含有哪些物质?2.物理变化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例如 、 都属于物理变化。3.化学变化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例如 、 都属于化学变化。4.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如等等,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有上述现象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例题: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是 。(填序号)A.汽油挥发; B.木材做成课桌; C.食物腐败;D.钢铁生锈; E.樟脑丸逐渐消失; F.烧制陶器;G.汽油去油污;H.植物的光合作用;L.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6.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是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体现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 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物质的 等都属于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物质 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都属于 。金刚石硬度大,加工成钻石很困难,这是金刚石的 性质;灼热的金刚石可以在液态氧中燃烧是金刚石的 性质。例题:1.水是大家熟悉的物质请你说出水的物理性质(至少说5点)。2.如何鉴别下列物质?写出所利用的具体性质(1)厨房中食盐和白糖 ;(2)蒸馏水和酒精 ;(3)铁片和锌片 ;(4)铜片和铝片 ;(5)澄清石灰水和自来水 。三、总结与反思1. 怎样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2. 怎样区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语言叙述上,性质常用哪些词语描述?3.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举例说明。4.爆炸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吗?例如,轮胎爆炸属于____________变化,火药爆炸属于___________变化。四、达标检测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 A.蜡烛燃烧 B.花生霉变 C.瓷碗破碎 D.火药爆炸2.加热某种固体产生了气体,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属于化学变化B.属于物理变化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3.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胆矾呈蓝色 B.食盐易溶于水C.铁易生锈 D.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五、课后训练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状态和颜色发生变化 B.产生光和热C.有气体或沉淀生成 D.有其他物质生成3.成语被誉不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磨杵成针 B.百炼成钢 C.木已成舟 D.落井下石4.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中被曝光事件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B.用工业石蜡等涂抹在瓜子表面给瓜子“美容”C.用硫磺燃烧法熏蒸粉丝D.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制成“假奶粉”5.“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充分体现金这种金属具有的性质是 ( )A.硬度小 B.密度大 C.导电性好 D.化学性质稳定6.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空:家庭食用的白糖是白色固体,有甜味,加热能熔化。(属于 )把白糖放在锅里加热,白糖熔化为液体。(属于 )用熔化的白糖做拔丝地瓜。(属于 )如果把白糖加热至高温,白糖会燃烧,说明白糖具有可燃性。(属于 )白糖燃烧变成气体和炭黑。(属于 )六、教学后记。第1章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2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体污染的方法和措施;2. 了解延长材料使用时间,减少资源消耗的方法和措施,特别是铁资源的保护;3. 了解污染环境因素,解决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白色污染;4. 了解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重点】铁生锈实验、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实验。【学习难点】铁生锈实验、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实验。【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 钢铁在什么条件下易生锈?你还知道哪些金属容易生锈?2. 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怎样防止水体污染?二、思考与交流(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1.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体污染。说说水资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2.延长材料使用时间,减少资源消耗。阅读教材P5,观察实验,完成下列填空: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叙述图中实验现象 ,解释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结论:铁在 作用下易生锈,铁与_________ 溶液接触后更易生锈。拓展:(1)上述实验为什么用红墨水?你还能设计出其他原理相同的实验吗?(2)应该如何防止铁生锈?说说你所知道的防锈措施。3.开发新材料,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白色污染是指 污染,解决白色污染的有效方法(选择以下序号),A、禁止使用任何塑料制品。B、提供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C、研制新型的可降解塑料;D、利用化学将废塑料回收;E、将废弃塑料就地焚烧掉4.探寻污染环境的因素,解决环境问题含硫火柴的燃烧(参见教材P6“观察与思考”)如图实验现象是 ,分析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我们提倡使用 火柴。拓展:(1)含硫燃料的大量使用易形成 (填一种环境问题)。(2)证明二氧化硫气体的操作及现象是。5.说说你还知道的其他环境问题。(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发展1.比较几种材料的性质(参见教材P8“活动与探究”)材料名称 玻璃(普通玻璃) 有机玻璃(标牌) 聚酯材料(饮料瓶) 聚苯乙烯材料(牙刷柄)投入水中敲打用刀刻划灼烧2.阅读P9页内容,了解新材料。三、总结与反思1.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区分含硫火柴和无硫火柴吗?2.日常生活中使用哪些措施可以防止钢铁生锈?四、达标检测1.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B.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C.垃圾分类回收 D.焚烧伪劣产品2.塑料的使用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由此也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下列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A.禁止使用任何塑料制品B.尽量用布袋代替塑料袋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袋D.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3.对化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制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B.想制造什么物质就制造什么物质C.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D.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注重环境保护,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4.下列观点错误的是A.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的物质之一,它能使高锰酸钾溶液的红色褪去B.隔绝空气,是防止钢铁生锈的有效方法之一C.碳酸氢铵受热能变成氨气等其他的物质D.污水处理厂能够淡化海水五、课后训练1.熟记下列符号:铁 Fe 锰Mn 钾K 硫S2.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校外调查时发现了下列一些现象,你认为其中合理的是 ( )A.生产农作物时,农民按国家标准适量使用化肥、农药B.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C.城市的“地沟油”经过简单处理后,供人食用D.废弃的电池随意丢弃3.化学在保护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请把左栏与右栏相关的项目用短线连接起来 ( )左栏 右栏A.利用化学生产化肥 a.使人类生活更美好B.利用化学合成药物 b.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C.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 c.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D.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d.增加粮食的产量六、教学后记。第1章 第三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2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2.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镁的性质;3. 初步认识本章所涉及到的部分化学符号。【学习重点】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镁的性质。【学习难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是什么?2.药品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和液体分别取多少?3.实验剩余的药品怎么处理?4.酒精灯使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二、思考与交流(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①提出问题;② ;③设计方案;④ ;⑤反思评价得出结论。2.探究镁的性质。①提出问题: 。②设计实验③实验探究:(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④总结归纳:镁的性质颜色状态硬度导电性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镁在食醋中的变化⑤实验结论:镁具有金属通性,化学性质比较 ,能在空气中 ,具有 性,能与 发生反应生成气体。一些烟花和照明弹中都含有镁粉这是利用了镁的 。(三)学习化学要使用化学符号。1.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2.认识下列元素符号。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氧 钾氢 氯碳 镁氮 铜硫 铁你知道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吗?3.认识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物质名称 化学式 物质名称 化学式氧气 氧化镁二氧化碳 氯化氢水 氨气碳酸氢铵 金刚石二氧化硫 铜绿高锰酸钾 氧化铜三、总结与反思1.点燃与燃烧的区别是什么?2.怎样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其中实验设计的方案必须依据什么来确定?3.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时,要弄清楚和注意什么?4.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酒精灯的火焰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四、达标检测1.点燃镁条不需要用的仪器是 ( )A.酒精灯 B.胶头滴管 C.坩埚钳 D.石棉网2.下列关于镁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 )A.具有可燃性质 B.能与酸酸反应C.坚硬难以弯曲 D.具有良好导电性3.下列是科学探究的一般顺序,你认为合理的一项是 ( )①得出结论;②分析论证;③制订方案;④提出问题;⑤猜想假设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③②① C.③②①④⑤ D.只有②③④4.小明家近几天正在装修房子,工人师傅留下了少量的铝的边角余料,主要是铝片。小明将边角余料收起来说,正好用它来探究铝的性质。小明就铝的性质提出了几种猜想,然后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对铝的某些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收获不小。请你参与小明同学的探究,将下面的表格填写1.猜想 ⑴铝的硬度与铁的硬度相同 ⑵铝能在空气中燃烧 ⑶铝能与醋酸反应2.实验设计 取一把钢刀,用同样的力分别在铁片和铝片上刻划 将用砂纸打磨后的铝片放在食醋中3.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4.记录实验 银白色的铝片上产生白色的物质 铝片上产生大量的气泡,铝片逐渐消失5.结论 铝的硬度比铁的硬度小 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五、课后训练1.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2.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3.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了整个化学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4.下列化学实验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为了节约,用剩的药品应放回原瓶B.直接用手拿块状药品装入试管中C.用细口瓶倒液体时,将细口瓶上帖有标签的一面朝外D.在没有说明用量的情况下,取用液体药品1~2毫升,固体药品只要盖满试管底部。5..下面是我们学过的一些物质:①氧气②金刚石③氨气④氯化氢⑤氧化镁⑥碳酸氢铵。回答问题:(1)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填序号下同)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 ,由四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 。(2)组成中含有氧元素的物质是 ,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的物质是 。6.为探究金属镁的性质,小明做了如下实验,请将实验描述出来,并谈谈你的认识。(1)观察外观,并用砂纸打磨镁带,然后折成两段 。(2)取一段镁带,点燃镁带,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生的变化是 。(3)取另一段镁带,放入白醋中,观察的现象是 。(4)由实验现象可知镁具有的性质有: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六、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复习.doc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1课时).doc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2课时).doc 第三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1课时).doc 第三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2课时).doc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第1课时).doc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第2课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