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思品一轮复习(考点13-15):一般违法与犯罪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思品一轮复习(考点13-15):一般违法与犯罪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共 2 课 时
考 点 考试
要求 考试
单元 课文内容
13.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a 第七课(七下P91) 法不可违
14.理解犯罪的三个
基本特征 b
15.学会依法自律,
预防违法犯罪 c 第七课(七下P97) 防患于未然
一、违法行为:
1、定义: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
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分类:
⑴违宪行为
⑵刑事违法行为
⑶民事违法行为
⑷行政违法行为
:违反国家宪法的行为
在我国,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的特权
:违反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它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又称犯罪
: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如:欠债不还、拾获他人遗失的钱物不还,
损害别人的名誉等
: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如: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交通管理法规、
城市管理法规等的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为什么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
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没有触犯刑法,只
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
2、为什么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害,有
些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及时给予处罚、惩戒,
还可能发展为犯罪,所以……
1.下列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
A.欠债不还的行为 B.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
C.走私、贩卖军火
D.放火造成人员伤亡的行为。
2.在学生当中,发现个别学生私自携带匕首到学
校,被生活教师及时发现,未造成严重后果。
这种行为是( )
A.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政违法行为
B.情节较轻微的违法行为
C.违反民事法律的行为
D.应该受行政处罚的行为
AB
ABD
3.某县公安局接到一商店被盗的报警后不
及时出警,导致盗贼携赃款逃脱,该商
店将县公安局告到人民法院,人民法院
依法判决县公安局赔偿该店经济损失1万
多元。该县公安局的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工作失误
B
事例1:
这天凌晨派出所接到胡某报警,称自己所开的出租车在市体育中心门前被抢走了。“110”报警
中心调集了数十名警员在市内要道处设卡检查,
结果忙到天亮也一无所获。后经警方查证,原来
胡某欠了别人1万多元债务,当晚他开着出租车
在市内载客时,在市体育中心门前被债主
遇到,拦在路边向其讨债无效,债主将他
的车辆暂且抵押,要他还清债务后才给
回车。他灵机一动,就自编自演了这出
报假警案。最后,公安局根据相关规定
给予胡某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
事例2:
这天,黄某舍不得丢下自己豢养的宠物沙皮狗独
自在家,便牵着它一同去菜场买菜,在菜市场,
李某见狗的样子奇特,神态可爱,就上前逗耍。
为寻求刺激,他拍了犬后背一掌。沙皮狗受惊,
挣断绳子,朝前猛窜,刚巧把正在买菜的赵某撞
倒。李某自知闯祸,立即与路人抬起赵某送往医
院。后经诊断,赵某右小腿、左手骨折,住院一
月有余,共花医药治疗费10500元。最后法院判
决李某赔偿医疗费7000元,营养费、护理费、误
工费500元;黄某赔偿医疗费3500元,其他费用
260元。
事例3: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6日上午举行公判会,对周一男、
向永进等实施抢劫、致五人死亡的犯罪分子罗军、张涛、
郑安、胡钢、吴远翠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经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
准,案犯是日伏法。
相同点:
都是违法行为,都受到了法律制裁
不同点:
违法性质不同,
第一个是行政违法行为,
第二个是民事违法行为,
第三个是刑事违法行为,
所以,他们所受的处罚
方式和处罚程度不同。
请分析胡某、黄某、李某及罗某
的行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犯罪
1、定义:
指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
刑法并依法受到刑罚
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基本特征
⑴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⑵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⑶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
行为是不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
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
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
正确理解和掌握犯罪的特征,可以帮助我
们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更好的同犯罪行
为作斗争。
3、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联系:
A.二者都是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B.二者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如
不及时给予处罚、惩戒,就可能发展成为犯罪
区别:
A.危害的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情节较轻微,对社会
危害性不大;犯罪情节比较严重,对社会危害性很大
B.触犯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
法律法规;犯罪触犯的是刑法
C.承担的责任不同: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民事
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犯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结论:
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但犯罪一定是违法行为
4.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学生开始迷恋上
网,个别学生陷入“网吧”不能自拔。《国务院
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指出,
要以查处非法经营的“网吧”,“游戏机房”为重
点整顿文化市场。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⑴我国法律法规在维护社会主义公共秩序方
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⑵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⑶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辨别是
非的能力
⑷家庭、学校、社会、司法要为青少年的健
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A.⑴⑶⑷ B.⑵⑶⑷ C.⑶⑷ D.⑴⑶
C
5.在开展反腐败斗争中,陈希同、胡长清、成克
杰等高级领导干部因违法乱纪、贪污腐败而受
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陈希同、胡长清、成克
杰等人的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 )
A、一般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刑罚当罚性 D、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D
6.一对老夫妇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经常在外
殴打他人,偷盗邻居东西。老夫妇伤心绝望,
趁儿子熟睡时,用绳子将其勒死。老夫妇的行
为是( )
A.家庭私事,不必追究
B.恨铁不成钢,不负刑事责任
C.大义灭亲,为民除害,应该提倡
D.严重违法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
D
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
的。作为一个合格现代公民,我们应自觉树立
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遵守法律、
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
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
保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及违法
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
当公民受到非法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
也不能自行报复,而应该运用法律武器、依
靠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
权益,并积极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义不容辞的责任
法律赋予的权利
公民
违法犯罪做斗争
见义勇为,积极同
青少年
善于
敢于
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在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时,既要勇敢,
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
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智斗,尽量
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存自己的前提
下,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
子抓获。
如: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注歹徒,记住
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
“110”报警电话等,都是行之有效的与
其作斗争的好方法。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小居民楼里发生一起持枪入室抢劫案,在被抢户主一家3 口人的殊死搏斗下,两名歹徒重伤后被当场抓获。
  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户主16岁的儿子陈思路抓起桌上的水果刀猛力刺向其中一名入室男子,
与自己的父母一起展开了与犯罪分子长达20多分钟的殊死较量。在搏斗过程中,菜刀、拖把等都成为了他的战斗武器,他配合父母与坏人斗智斗勇,体现了当代少年不向邪恶屈服的无畏品格。事后,一位警察评价这位带眼镜的瘦弱少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敢”。当记者采访少年陈思路时,他及时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教训。他认为青少年要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尽量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而当灾难降临时,也决不能束手待毙,在面对歹徒、生死攸关之时,要机智勇敢,学会防卫,坚决捍卫自己的尊言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在北京著名的旅游胜地颐和园的东宫广场,两名歹徒持刀袭击民警。路过这里的张林、何琪见状,英勇冲上前去,协助民警抓获歹徒。两人身负重伤。这时,有一个十几人的旅游团正经过这里,导游对大家说:“别过去,这是民警和执法人员的事情。”其中几个游客并没有听导游的“忠言”,冲上去协助张林、何琪抓获其中一名歹徒,另一名歹徒由而后赶来的民警抓获,歹徒受到应有的惩罚。
1、张林、何琪面对歹徒做了什么?
是否尽到了责任?
(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我国法律对这一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
3、案例中导游的认识对吗?为什么?
4、如果没有张林、何琪及游客的协助,歹徒能
及时抓获吗?这些人的做法有什么重要性?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不只是执法机关的任务,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歹徒抢钱包时,观众们的做法对吗?
2、当民警抓获歹徒后,观众和这名妇女的行为对吗?
3、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4、漫画中小孩在干什么?
当你遇到这种现象时应该怎么做?
 西安某中学初一五班的两名学生乘车回家途中,遇到两名歹徒持刀抢劫,两名歹徒人高马大,一脸横肉,用刀子逼着乘客掏出钱包,面对歹徒的嚣张气焰,两名学生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
1、这两名学生的做法可取吗?
2、我们刚刚讲过要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为什么不可取?
 3、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怎样做?
A、拨打“110” B、跟父母老师讲  
C、反抗并大声喊叫
D、假装求和求饶,记住歹徒相貌、去向等,事后报警
1.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 )
A.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B.司机报复,出出冤气
C.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D.到执法机关去控告、举报或者起诉
2.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是(    )
A.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B.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C.只是执法机关的任务
D.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青少年在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时( )
A.能少管就少管
B.如果自己力量弱小,就别管闲事
C.不硬拼,用巧妙的办法抓获犯罪分之
D.借助社会力量与犯罪分子做斗争
CD
ABD
 CD
提高训练(出谋划策):
某校初中生李华,一天放学后,在校外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勒索,这几名社会青年将李华身上的钱搜走,并威胁李华以后每周一放学都要在校门旁交出20元钱,还不许告诉任何人。李华又气又怕,想出三条对策。请你帮助李华决定,应选取哪个对策,不应选取哪个对策,并请分别说明理由。
对策(1):惹不起但躲得起;
对策(2):纠集“朋友”去报仇;
对策(3):告诉老师并报警。
1、完成《作业本》P29第1—13题。
2、复习巩固当天所学内容。
3、自主复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专题八 公民的人身权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