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一、选择题1.今年是虎门销烟180周年,领导虎门销烟的历史人物是(?)A.?林则徐????????????????????????????????B.?李鸿章????????????????????????????????C.?康有为????????????????????????????????D.?左宗棠2.郭嵩焘客观记述了驻外期间所见所闻,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而不被当时人们接受的著作是(???)A.?《使西纪程》???????????????????B.?《四洲志》???????????????????C.?《海国图志》???????????????????D.?《盛世危言》3.容闳在自传中回忆:“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利益,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从中可以体会到像魏源.容闳等“开眼看世界”的人向西方学习,其目的是(???)A.?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B.?在军事上引进先进技术,增强抵抗侵略的实力C.?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引进西方政治制度D.?使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形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4.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首任驻英公使”“《使西纪程》”“开眼看世界”等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是(???)A.?林则徐??????????????????????????????????B.?魏源??????????????????????????????????C.?容闳??????????????????????????????????D.?郭嵩焘5.著有《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湖南人是(?)???????A.?林则徐?????????????????????????????????B.?魏源?????????????????????????????????C.?曾国藩?????????????????????????????????D.?左宗棠6.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对于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和了解有重要作用。它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著作是()???????A.?《四洲志》????????????????????B.?《敬告青年》????????????????????C.?《天演论》????????????????????D.?《海国图志》7.“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文化的新特点。据此回答小题。(1)“清朝末年,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外部世界,学习西方”。下列能对此提供佐证的有(???)①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②林则徐编译了《四洲志》③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④徐光启主张“欲求超胜必须会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8.首次突破了中国人原有的狭隘世界观念,开始接受近代世界地理知识的是利玛窦绘制的?(????)?A.?《海国图志》?????????????????B.?《坤舆万国地图》?????????????????C.?《几何原本》?????????????????D.?《四洲志》9.为了唤醒国人了解世界,挽救危亡,魏源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你认为下列不是魏源思想主张的是(?????)?A.?总结鸦片战争战败的教训,提出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B.?认为世界民族要平等相处,反对用“夷狄”来称呼西方文明发达国家。C.?认为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已经落后于欧洲。D.?主张学习西方,开办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10.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根据下列材料,你认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争取民族独立????????????????B.?建立近代化工业????????????????C.?追求民主自由????????????????D.?探索近代化道路二、简答题11.材料一:鸦片“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放任自流,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人民痛感鸦片危害,强烈要求禁烟。材料二:北京西郊,青山绿水,风景优美。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年,在这里建造起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洗劫一空(见图)。材料三: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钓鱼岛划归日本。阅后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禁烟运动的领导人是谁?(2)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为什么?(3)根据材料二,这座皇家园林名称是什么?在哪场战争中为烧毁?(4)追根溯源,根据材料三,diaoyudao问题源于哪场战争?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他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材料三?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任教。——《中国历史》材料四?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5万匹。(1)材料一反映了以徐桐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层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你如何评价这种观念?(2)材料二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与材料一的大学士徐桐相比有何进步性?(3)材料三、四反映了清政府什么派别的活动?结合这两则材料分析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过程中,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唯一媒介。而在清末的西学新冲击中,传播渠道和媒介已多样化了,有翻译的书籍、新式学堂中的外聘教师、新式企业中的技术人才、出洋考察的政府官员、派遣的留洋学生等,还形成了一批具有近代西方思想的新知识分子。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局限在天主教义、“质测之学”和数学、语言方面。而清末西学的内容更广泛,层次更丰富,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部分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明末清初仅有徐光启、方以智等少数人接触到西方近代科技知识。清末西学传播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入的,受西学影响的阶层和群体不断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清末的西学传播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有何不同?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1.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面对鸦片流毒,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要求严禁鸦片,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坚强意志。故领导虎门销烟的是林则徐。?A项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符合题意;BCD三项和虎门销烟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虎门销烟的准确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相关知识。选项A《使西纪程》是郭嵩焘所著;B《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C《海国图志》是魏源写的;D《盛世危言》是郑观应编成于公元1894年。故答案选A。【点评】知道郭嵩焘的成就、3.A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利益,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可知,魏源、容闳等“开眼看世界”的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A项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了解世界的行为的理解。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4.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郭嵩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郭嵩焘是我国近代首任驻英公使,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著作《使西纪程》。故选择D。【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郭嵩焘的了解。5.B解析: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和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选B。?【点评】知道魏源的相关知识。?6.D解析:题干里的“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他强烈批判闭关锁国政策,对封建顽固派自甘落后,加以猛烈抨击,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选D。?【点评】了解魏源及《海国图志》的相关知识。?7.(1)B(2)C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末年,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外部世界,学习西方,主要有林则徐编译了《四洲志》、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行为,所以②③符合题意。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主张“欲求超胜必须会通”都发生在明朝,所以①④不符合意义。故选择B。(2)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关知识。材料“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可以得出,这时期向西方学习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主要内容,从而得出这一现象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即维新变法时期。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和维新变法的了解。8.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知识。A《海国图志》是魏源所著,C《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B《坤舆万国地图》是利玛窦绘制,故答案选B。【点评】知道利玛窦的相关事迹。9.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知识。利用排除法,选项A表述的是严复的观点。其余选项都符合魏源思想主张,故正确答案A。【点评】知道魏源的思想主张。10.D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的侵略,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分别是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制度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总体趋势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步深入.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本题掌握近代化的探索的相关知识.???二、简答题11.(1)林则徐.(2)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或者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4)甲午中日战争.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林则徐上述道光帝的内容,要求道光皇帝禁烟,并得到批准,在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彰显了中国人民反抗的精神。(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根据材料二“这座皇家园林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洗劫一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闯入北京,火烧了圆明园,这使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4)根据材料三“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钓鱼岛划归日本。”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日本占据了钓鱼岛。故答案为:(1)林则徐。(2)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或者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4)甲午中日战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虎门销烟及近代列强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近代列强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相关知识。12.(1)认为清朝是“天朝上国”,对世界一无所知。?这是一种虚骄自大、闭目塞听(闭关自守)的愚昧思想,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眼看世界”,为洋务运动作了思想准备。(3)洋务派。?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以徐桐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层认为清朝是“天朝上国”,对世界一无所知。?这是一种虚骄自大、闭目塞听(闭关自守)的愚昧思想,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2)本题考查的是魏源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与材料一的大学士徐桐相比,魏源“开眼看世界”,为洋务运动作了思想准备。(3)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四反映了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活动。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魏源的了解,对洋务运动内容及影响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3.①传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传教士,后者多样化;②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天主教义、“质测之学”、数学和语言,后者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部分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③影响的阶层群体不同,前者只是少数人,后者人数众多。解析:本题考查清末的西学传播和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相关史实,并要求学生能够比较两者的不同。两者不同点有①传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传教士,后者多样化;②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天主教义、“质测之学”、数学和语言,后者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部分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③影响的阶层群体不同,前者只是少数人,后者人数众多。【点评】掌握清末的西学传播和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相关史实,并能够比较两者的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