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河南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河南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部分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
2.领导者:列宁;
3.成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建立世界上的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3)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行的背景: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打退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反扑;
(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
(3)起止时间:1918—1921年;
(4)作用: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2)实施时间:1921—1925年;
(3)特点(“新”的地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内容: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与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自由贸易。
(5)作用: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列宁的主要革命活动:
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1918---1921年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三、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1.苏联的起止时间:1922---1991年(69年);
2.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28--1937
(2)重点发展重工业
(3)成就: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2)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主要表现(弊端):
经济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行政干预,计划经济;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个人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党政不分。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行列, 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弊端)但是也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巴黎和会召开时间:1919年
2.目的:协约国集团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3.参加国:一战中胜利的美、英、法、意、日、中等24协约国集团。
4.内容:《凡尔赛和约》:
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方面:禁止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
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委任统治”(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和称霸世界);
赔款方面:德国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巴黎和会上关于中国问题的处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了中国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时间:1921—1922年;
(2)地点:美国华盛顿;
(3)参加国:美、英、法、意、日、中等九国;
(4)目的(中心议题):协调美日等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5)内容:签订《九国公约》: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6)影响: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作用: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战后世界新秩序。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隐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时间:1929—1933年;
2.爆发标志:美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1)持续时间特别长;(2)波及范围特别广;(3)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1)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
(2)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各国政局动荡;
5.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
(1)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改革);
(2)德国、日本、意大利:走上法西斯侵略扩张道路(战争)。
四、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
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内容:
(1)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新政的中心措施)
规定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等(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金融业: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
农业:整顿农业。
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5.特点:(“新”的地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6.评价:
(1)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3)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五、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和暴行:
1.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2、德国法西斯暴行:
(1)希特勒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实现其法西斯独裁恐怖统治);
(2)疯狂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二战中共屠杀犹太人600万)。
(3)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日本:
(1)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局部侵华;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2)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屠杀战俘和居民30万以上;
(3)组建731部队,在中国实施细菌战、化学战。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慕尼黑会议(慕尼黑阴谋):
1.时间:1938年9月;
2.参加国:英、法、德、意四国;
3.地点:德国慕尼黑;
4.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把苏台德区等地割给德国;
5.影响:刺激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英法对德意实行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英法对德意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英法等国为保障自身利益,牺牲弱小国家,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但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
二、二战爆发和扩大: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
2.扩大标志: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
3.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9月,苏联取胜,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4.二战进一步扩大(最大规模)标志:1947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三、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
1.《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1)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2)时间:1942年1月1日;
(3)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
(4)地点:华盛顿;
(5)内容: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6)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
(2)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3)参加国: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
(4)目的(背景):德国失败已成定局,为取得反法西斯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重大问题;
(5)内容:
①彻底打败德国、消灭法西斯主义②对战败后的德国实行军事占领③战后成立联合国;④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
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2.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标志:1944年6月6日,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德军面临东西两面作战的局面;
3.欧洲战事结束的标志:1945年4月,苏联红军发动柏林战役,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签字投降;
4.二战胜利结束的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字,二战结束。
5.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6.二战性质:是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启示:
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
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恐怖主义;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珍惜生命。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成为经济超级大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大大优于其他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
2.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广阔的国际市场
(2)战时的资本积累;
(3)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
(4)科技的进步。
2.欧洲联盟--欧洲走向联合
(1)成立欧共体:法德等国家于1967年组成欧共体(前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成立欧盟:1993年欧共体发展成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体;
(3)欧盟的作用: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中重要一极。
3.战后日本的崛起:
(1)崛起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进行经济扶持;
日本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
日本重视教育
(2)表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美国的援助;
利用本国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视教育等);
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1985年;先经济领域后政治领域;
2.直接后果: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共产党丧失对国家的控制和领导、苏联面临分裂。
3.最终结果:1991年底,苏联彻底解体(苏联解体)。同时也引发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社会制度变更,由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称之为苏东剧变)。
二、匈牙利改革:
1.改革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照搬苏联建设模式,弊端日渐暴露;
2.内容:
(1)经济上: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
(2)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3.评价(作用、影响、结果):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国家政局稳定,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苏联解体和苏东剧变对我国的启示: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不断深化改革;
改革要结合国情,以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为最终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印度独立和经济发展
(1)独立时间:1947年;但英国把它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2)独立后取得的成就:
经济有了长足进展,粮食基本上实现自给;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原子能、生物等科技成就令世人瞩目。
新加坡、韩国的崛起:
概况:十九世纪60--90年代,新加坡、韩国成为新兴工业国家。
原因:第一步---利用机遇(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结合本国国情,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步---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家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经济腾飞:
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居世界第六位。2011年,跃居世界第二位。
亚洲四小龙: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新加坡、韩国。
二、非洲独立运动:
1.非洲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
2.1960年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三、拉丁美洲捍卫国家主权:
1.古巴:1959年推翻亲美政府而独立,建立起革命政府;
2.巴拿马:1999年从美国手里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四、中东地区--矛盾与问题
1.中东问题由来:巴(巴勒斯坦)以(以色列)冲突、领土矛盾、宗教矛盾、民族矛盾、西方大国为争夺战略位置和石油资源进行干预;
2.解决方法:谈判、对话;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错综复杂的矛盾特别是大国插手,和平路漫漫;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政治格局演变
以冷战为特点的两极格局(1947--1991)
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杜鲁门主义”的含义: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进控制其他国家。
“杜鲁门主义”的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两极格局的形成: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资本主义阵营)和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社会主义阵营)。
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底苏联解体。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特点---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1991年后)
(1)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但总的方向是向多极化发展。
(2)多极化趋势下的世界:
科索沃战争(1999年,以“人道主义”为借口,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大规模的空袭),在俄罗斯、中国等世界舆论的强烈批评下,北约停止了空袭。显示了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在阻止美国的霸权行为上的积极有效作用。它表明世界多极化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
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二、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1)过程: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体----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说明世界经济相互影响---20世纪九十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2)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交通、交往手段的迅速发展;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3)表现:
全球性经济组织建立(如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WBG、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如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生产活动的全球化。
(4)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中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会带来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利(机遇):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以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
弊(挑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增加了国际经济风险。
中国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
增加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2、当今全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全球性问题 :战争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和恐怖主义等问题。
(2)解决方法:
加强国际合作;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 、保护资源。
第八单元 现代科技和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今;
2.标志: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原子能、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术为代表;
3.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如网络技术)。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这个时代也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4.特点(与前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1)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在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各国大力发展高科技,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最新科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
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哺乳动物----克隆羊“多利”诞生。
1961年,苏联的加加林是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
1969年,美国的阿姆斯特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中国科学技术: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中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器的国家。“神舟”五号上的中国宇航员是杨利伟。
2007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2011年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首个目标飞行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和空间实验室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二、现代文学名著
1.美国作家德莱赛:《美国的悲剧》1925年出版,揭露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腐败,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正如他说“这本书整个来讲是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一个控诉。”
2、其他文学名著:海明威(美国)《老人与海》、罗曼罗兰(法国)《约翰.克里斯多夫》、高尔基(苏联)《母亲》、肖洛霍夫(苏联)《静静的顿河》、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现代艺术作品《格尔尼卡》: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作的大型壁画,该画反映了1937年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轰炸,描绘了战争的恐怖、痛苦、受难和兽性,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居民的血腥暴行。
四、现代音乐与电影的发展(美国):
1.爵士乐: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曾经风靡全球,50年代被摇滚乐取代;
2.美国好莱坞:运用高科技拍摄电影,使观众感觉到一种“似是而非的真实”和“梦幻中的现实”,因此,好莱坞又叫“梦幻工厂”。著名的有《泰坦尼克号》、《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阿凡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