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第14课明朝的统治1.掌握明朝建国、加强君权的措施、目的、影响;2.理清科举制发展过程及目的;3.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重点:明朝加强君权措施;难点:八股取士。学习目标导入新课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醉太平小令》试分析元朝灭亡的原因?一、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社会上流传的一首《醉太平小令》所描写的那样:“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想一想,元朝末年出现怎样的社会现象?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员竭力搜刮民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重重的压迫下,以朱元璋为首的反元队伍先后消灭中南群雄,终于在1368年完成反元大业,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明朝建立的背景1建立者:时间:国名:称谓:都城:朱元璋1368年明朝明太祖应天(南京)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汉高祖刘邦2明朝的建立1344年17岁父母长兄死于疾疫。出家为僧,游方乞讨1352年25岁投入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1356年29岁占领南京,改名应天府1361年34岁被封为吴国公1364年37岁自立为吴王1368年41岁称帝,建立明朝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朱元璋视频:明朝的疆域明朝疆域极盛时北至阴山,东北逾外兴安岭抵库页岛,西北至哈密,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东南到海。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我如何巩固统治呢?“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实录》卷五十九结论:元朝的灭亡原因之一是由于朝臣权力过大所致1.背景二、朱元璋强化皇权视频: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案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原因措施政治上中央地方特务思想文化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八股取士”(八股文)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六部、内阁、五军都督府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1.锦衣卫(明太祖)2.东厂(明成祖)3.西厂(明宪宗1477年)吏、户、礼、兵、刑、工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按察使司(司法刑狱)都指挥使司(军务)皇帝丞相吏户礼兵刑工中央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问题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行中书省P68材料一: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问题一:中国最早的丞相由谁设立,最后又被谁废除?设立:秦始皇;废除:明太祖问题二: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防止朝臣专权,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材料二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朱元璋史料研读明朝大学士宋濂曾经与客人在家饮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请了什么客人、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你没有骗我”。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朱元璋为什么说宋濂没有骗他?朱元璋设锦衣卫监视官民明朝锦衣卫印锦衣卫职责锦衣卫权限——保护皇帝,镇压官民——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视频:明朝创立锦衣卫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监察方面锦衣卫印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喝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小故事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利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同时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弊影响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利:加强中央集权弊: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回顾元朝的行省制度,分析其弊端,说出明朝统治者强化皇权的原因。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合作探究唐朝科举常科制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五十多种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03学习目标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明太祖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命题范围:答题观点:文体:目的: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必须分为八个部分三科举考试的变化指定的观点即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隋唐:范围广,内容多样隋唐: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隋唐:文体不限选拔皇帝的顺从者隋唐:选贤举能隋唐科举制明朝科举制考试内容多样文体特点无限制答题观点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实行目的选贤举能四书五经八股文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加强思想控制明朝科举制已经趋于僵化,这是思想上加强君权的体现。历史比较拓展延伸2.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秦朝)咸阳之郊所坑者……——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牛顿自制望远镜范进中举后的发疯惨相材料三: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应试者必须……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教育发展。②不利于选贤举能,培养的是皇帝的顺从者③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扼杀了社会的创造性。积极:④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1.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甘薯马铃薯向日葵花生玉米四经济的发展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苏绣苏州的丝绸苏绣视频:明朝的粉彩瓷青花瓷,又称“青花”,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130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瓷器,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青花瓷产生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明朝时达到极盛。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青花海水云龙扁瓶看图学史3.商业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南京是全国商业城市;出现有名商帮。北京城《皇都积胜图》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面注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的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着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晋商范永斗徽商胡雪岩看图学史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其统治,从而只得依靠极端手段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说明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明朝经济维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素养提升厂卫特务机构农业、手工业、商业废丞相和中书省吏 户礼兵刑工八股取士按察司废行中书省布政局都司按察使司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皇帝群臣人民知识分子地方中央明朝经济的发展课堂小结1.他通过农民起义推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政权,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他是( )A.李渊B.嬴政C.赵匡胤D.朱元璋D2.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C.试题类型繁多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A3.“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篇末敷演(叙述发挥)圣人言……”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A.促进思想解放B.有利科技发展C.促进人才创新D.培养皇帝奴仆D4.下列作物中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④花生 ⑤向日葵 ⑥葡萄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③⑤⑥C5.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C6.如图是七年级某同学制作的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思维导图,其中空白处应填A.建立行省制度B.设厂卫特务机构C.设立南书房D.设立军机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视频:粉彩瓷.mp4 明朝创立了锦衣卫.mp4 明朝疆域的变化动画.mp4 明朝那些事儿.mp4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pptx 视频导入: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