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三课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造成严重束缚的是( ) A.八字方针 B.“四人帮” C.“两个凡是”方针 D.“九一三事件” 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实行了改革开放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4.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地奋斗,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A. 实现国家工业化 B.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实行改革开放 D. 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中心 5. 我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重大意义是标志着( ) A.“文化大革命”结束 B.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C.中国共产党在组织路线上完成拨乱反正 D.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7. 下图所示文章发表于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此文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这一“伟大转折”是指(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三大 8. 我国农村实行经济体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是( ) A.股份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发展乡镇企业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 A.20世纪70年代末 B.20世纪80年代初 C.19世纪70年代末 D.19世纪80年代初 10.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的比喻是(??? ) A.?深圳????????B.?重庆????????????????????????? C.?海南??????? D.?珠海 11. 改革开放后,深圳从边陲小镇变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1988年以来,海南经济迅速发展,正在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这两地的发展都得益于( ) A.?建立经济特区??????????B.?实行“一国两制”???????????????????????????????????????????? C.?建立直辖市???????????????D.?建立特别行政区 12.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1980年,国家也作出了一项重要决策是( ) A.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B. 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 设立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D. 将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 A.?为了同国外进行平等互利的 ?? B.?为了更好地利用外国资金??????????????????????????????????????? C.?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 ? ?? D.?为了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 14.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 国有企业改革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对外开放 15. 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国有企业改革 二、非选择题 1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普遍不满。 材料二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 ……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1)材料一中“两个凡是”方针的实质是什么?对此,当时中国掀起了一场怎样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的理解。 17.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土改以后,中国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但生产工具和资金都严重缺乏,而且由于个体农业的极端分散性,决定它不能兴办较大规模的农用水利建设,遇到灾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鉴于此,中央发出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96.3%,其中加入以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占总农户的87.8%。 材料二 它以农户或小组为承包单位,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的弊病,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某些统一经营的职能,使多年来新形成的生产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分析当时为什么要实行合作化? ? (2)材料二中“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意思?而农民承包到的是什么权利? ? (3)请调查现在当地的农村和改革之初有什么变化?(衣、食、住、行;生产、生活、休闲等),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 ? (4)今天,你所在地区的农村在经营方式上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18.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幸福、民族振兴,进行了不懈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战绩表 战斗次数 12.5万余次 消灭日军人数 52.7万多人 消灭伪军人数 118.7万多人 材料二 表2 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同1952年对比情况表 项目 年份和 增长率 原煤(万吨) 钢(万吨) 布(亿米) 粮(万吨) 1952年 6 649 135 38.8 16 392 1957年 13 000 535 50.5 19 505 增长率(%) 96 296 32 19 表3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档案室里一份档案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年 35 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 300斤 800斤 200元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该刊认为邓小平“给他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1)根据材料一中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中的作用。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材料二表2中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表3中小岗村发生变化主要得益于哪项措施的推行?这一措施贯彻了哪次会议的精神? (3)材料三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严重失误? (4)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ABDD 6-10DCDAA 11-15AACAD 二、非选择题 16. (1)实质: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工作中心:战略转变前的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战略转变后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3)自1958年开始,“左”的错误不断泛滥,先后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17.?(1)分散的农业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力,与工业发展极不适应,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土地仍然属于集体所有;农民承包到的是土地的使用权。 (3)提示:对比 (4)提示:调查或查阅资料 18. (1)作用:中流砥柱。理解: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事件:“文化大革命”。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必答要点),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