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03动物的新陈代谢 考点归纳 (一)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酶的概念:是生物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能使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本身并不发生变化,这一点与无机催化剂相似. 2.酶的特点:a.高效性:其催化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倍. b.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c.多样性 d.不稳定性:高温,低温以及过酸,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3.酶的作用:起催化作用,使各化学反应更加容易进行. (二)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4290021590消化系统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 消化系统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 1、消化道. ①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位,里面有舌、牙齿、唾液腺、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唾液腺可以分泌唾液. ②咽、食道-----食物进入体内的通道. ③胃:位于左上腹部,是消化道最澎大的部分. A.结构:胃壁从内向外依次是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 B.功能:贮存食物,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其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可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水解. ④小肠: A.位置:位于腹腔,长约5~6cm,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起始部位叫十二指肠.总胆管、总胰管都开口于此, B.特点:①小肠内壁有环状的皱壁,皱壁上有小肠绒毛,大大的增加了小肠壁与食物的接触面积 ②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壁上有肠腺,可分泌各种消化酶. ⑤大肠:大肠的起始部位叫盲肠.盲肠上连着一条细小的盲管,叫阑尾.位于腹腔的右下部,通过大肠的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2.消化腺. ①唾液腺:分泌唾液近中性,PH值为6.6~7.1. 唾液的主要作用是:a.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吞咽. b.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能促使一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的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②胃腺:由胃壁内黏膜上皮凹陷而形成,开口于胃壁的内表面,,分泌胃液呈酸性,PH值为0.9~1.5.胃液中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水解. ③肝脏: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功能:a.进入人体内的氨基酸,可在肝脏内合成蛋白质. b.能将多余的血糖合成糖元,贮存起来,当血糖降低时,又将体内的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c.分泌胆汁,乳化脂肪. d.促使甘油,脂肪酸合成脂肪. e.解毒功能. ④胰腺:胰腺分泌胰液,其主要成分有胰淀粉,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分别对淀粉、脂肪、蛋白质起催化作用. ⑤肠腺:由小肠壁内黏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肠腺分泌小肠液,小肠液中含多种消化酶,起催化作用. 2.食物的消化. 2857500403860酶 酶 消化的概念: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大分子等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简单的物质,这一过程叫消化.包括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70866012700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酶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酶 (1)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1684020180340酶 酶 933450151765酶 酶 (2)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2095500144145酶 酶 685800186055胆汁的乳化 胆汁的乳化 (3)脂肪 脂肪微粒 脂肪酸 + 甘油 注: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3.营养物质的吸收: (1)吸收的概念: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吸收. (2)吸收的场所 ①口腔、咽、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 ②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③小肠是主要吸收器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由小肠吸收. ④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无机盐,水和部分维生素. (3)吸收途径:大部分脂肪酸进入毛细淋巴管,再进入血液循环,其他营养物质经毛细管进入血液循环,吸收的营养物质随血液循环运往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三).人体的呼吸 1.呼吸道空气的处理 3733806350呼吸系统 呼吸道: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组成 肺:呼吸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 呼吸系统 呼吸道: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组成 肺:呼吸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 135890114935(1) (1) (2)呼吸道的作用. ①保证气体顺畅通过到达肺部 ②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③发声(喉部有声带) 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①肺泡数量多,肺泡外紧贴着许多毛细血管. ②肺泡和毛细血管壁均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和血液的气体交换. (2)肺的通气: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叫做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 (3)气体交换:是能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即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5142230774703990340108585186118580645186309080645吸气:肋间外肌,隔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隔肌顶部下降 胸廓体积增大 2280285102235肺随之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353187099695466026590170184785086360呼气:肋间外肌,隔肌舒张肋骨下降,隔肌顶端回升 胸腔体积缩小 肺内气压大于 49149087630大气压 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362585144145肺泡 肺部 毛细管 动脉血 静脉血 组织处各 细血管 组织 细胞 呼吸道 肺泡 肺部 毛细管 动脉血 静脉血 组织处各 细血管 组织 细胞 呼吸道 3.完整的呼吸过程 肺的换气 < 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的交换 → 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571500182245呼吸作用包括 有氧呼吸:有机物+ 无氧呼吸: 酶 +能量 在动物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在绝大多数的植物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 呼吸作用包括 有氧呼吸:有机物+ 无氧呼吸: 酶 +能量 在动物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在绝大多数的植物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 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人体内的能量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5.呼吸作用的类型: (四)血液循环系统. 1.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14605073660血液 血浆:主要成分是水分还有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物质,其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 血细胞: 红细胞:发育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可运输氧,也运输一部分. 白细胞:体积最大的血细胞,具吞噬作用,其数量超过正常指标说明机体患有炎症. 血小板: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可促进血液凝固,促进止血. 血液 血浆:主要成分是水分还有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物质,其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 血细胞: 红细胞:发育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可运输氧,也运输一部分. 白细胞:体积最大的血细胞,具吞噬作用,其数量超过正常指标说明机体患有炎症. 血小板: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可促进血液凝固,促进止血. 注:血红蛋白是红细胞里面一种含铁的蛋白质,红细胞之所以呈现红色,就因为含有血红蛋白.其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能够运输氧气. 2.骨髓的造血功能. 成年人的各种血细胞均源于骨髓,有些甚至大量储存在骨髓中,并有规律地释放到血管中,在正常情况下,成人骨髓造血只限于红骨髓,但在异常情况下要求造血增加时,已无造血功能的黄骨髓可再度恢复造血功能,因为有造血干细胞,所以有造血功能. 389445513271500 3.血管. ①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血管. 特点:管壁厚,管腔小,弹性大. ②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特点:管壁较薄,管腔较小,弹性较小,内有静脉瓣. 3886200134620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 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 ③毛细血管: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特点:a.管壁由单层的上皮细胞围绕而成, 51282606604000b.管腔内只允许单个的血细胞通过,从而有利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 4. 心脏 a.位置: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左下方,夹于两肺之间,形状似桃子,大小与本人的拳头差不多. 46469308445500b.结构:左心房连肺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 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肺动脉 c.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 心率:心脏在单位时间内跳动的次数.正常人的平均心率为75次/分。 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每搏输出量:心脏每收缩一次向动脉射出的血量. 16637064135动脉血:含氧量高,颜色鲜红,含少. a. 静脉血:含氧量低,颜色暗红,含多 动脉血:含氧量高,颜色鲜红,含少. a. 静脉血:含氧量低,颜色暗红,含多 5. 血液循环: 469201520320心脏的结构示意图 心脏的结构示意图 251460179070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b.体循环: 774700191770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肺泡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肺泡 C.肺循环: 注意:动脉血:含氧量高,颜色鲜红,含少. 静脉血:含氧量低,颜色暗红,含多. 139446082550 体循环:动脉血 静脉血 1403350104140 肺循环:静脉血 动脉血. 4.知道血型,知道输血应该的事项,知道献血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1)ABO血型系统: O型(抗A,抗B) A型(抗B) B型(抗A) AB型(无) (2)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 当失去30%的血(1200~1500mc)有生命危险. 当失去20%的血(800~1000mc)头晕,心跳,发黑,易冷汗 当失去10%的血(400mc)短期恢复正常 每次献血200~300ml,是义务,18~55周岁. (3)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主要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 血型 可供受血者 可供输血者 细胞上凝集原(抗原) 血清中凝集素(抗体) A A、O A、AB A B B、O B、AB B 抗A 抗B AB A、B、AB、O AB A和B 无 O O A、B、AB、O 无 抗A和B 116840184150新陈代谢 同化作用 把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 储存能量 异化作用 分解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把分解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 释放能量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 同化作用 把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 储存能量 异化作用 分解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把分解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 释放能量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5.概述新陈代谢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473265514732000(五)泌尿系统. 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 76200208915 位置:腹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一个 结构 皮质 髓质 肾盂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囊 功能:形成尿液的场所 位置:腹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一个 结构 皮质 髓质 肾盂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囊 功能:形成尿液的场所 2、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455803044450泌尿系统示意图 泌尿系统示意图 注:每个肾脏大约由100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的结构如下图: 38696904381500 83185-30226000 990600287020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80060062230尿液形成过程图 尿液形成过程图 3.尿液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叫作用和分泌作用。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的水、一些钠、钾、钙、氯等离子和全部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完全被重吸收。 (3)肾小管的分泌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所产生的物质(如H+、NH3?等)分泌到肾小管液中。最终形成终尿。 4.血液、原尿、终尿的成分比较 液体 成分 血液 含血细胞及大量有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原尿 含有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的几乎所有物质 终尿 原尿中除了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大量的无机盐和尿素外剩下的物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