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7地球和宇宙 考点归纳 一、太阳和月球 ①太阳: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有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 ②太阳的大气结构:由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③太阳活动:太阳表面经常发生的变化。 1.太阳黑子(光球层上的黑斑),由于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2.耀斑(色球层突然增亮的斑块)爆发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注:太阳黑子越多,耀斑越多。 3.日珥(色球层) 4.太阳风(日冕层) ④月球的含义:比太阳小得多,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本身不发光 月球表面环境特征: ①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称为月陆,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称为月海) ②环形山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由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的 ③表面昼夜温度差达300℃,引力为地球的六分之一,真空,没水和生命 二、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北逆南顺),太阳方位变化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昼夜交替: 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称为昼半球,太阳照不到的一半为黑夜,称为夜半球 ②地球自转一周,就更替一次,一次为24小时 ③晨昏线:晨线和昏线 晨线:因地球自转由黑夜转向白天的地方在晨线上 昏线:因地球自转由白天转向黑夜的地方在昏线上 三、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地球不断绕着太阳由西向东运动,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5°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时间为一年。由于地球公转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2.昼夜长短变化 夏天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冬天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秋分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一天中杆影的长短变化规律是:由长变短再变长,最短在正午的时候,杆影的长度和太阳高度角有关。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杆影的转动方向是:顺时针方向(西北—正北—东北)(地球的自转) 4.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夹角最大。一个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夏季大,影子短,天越热,冬季小,影子长,天越冷)(地球的公转) 太阳高度和太阳直射点位置(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上是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火柴杆影子的长度为零。远离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四、月相、日食、月食 月相 与太阳出没的比较 月出 时间 月落 时间 夜晚见 月情景 出现的大致时间(农历) 日、地、月 位置关系 新月 同升同落 清晨 黄昏 彻夜不见 初一 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居中 上弦月 迟升后落 正午 半夜 上半夜西侧天空 初七、初八 大致成直角,月在地以西 满月 此升彼落 黄昏 清晨 通宵可见 十五、十六 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地居中 下弦月 早升先落 半夜 正午 下半夜东侧天空 二十二、二十三 大致成直角,月在地以东 24701502272665 五、太阳系的组成 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 各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六、宇宙的层次结构 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总星系) 42037020320 八、地壳运动地形变化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①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与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②地幔 ③地核 2.地壳运动 ①地壳是变动的 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由于其本身或地球其他部分的物质与能量在内力作用下不断地循环和转化而产生或变形的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②火山 (1)组成及形态: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有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液态(熔岩流)等。 (2)类型:主要分为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 (3)分布:全世界被确认的各类火山共有2 500余座,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③地震 (1)地震成因: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分类依据及相关描述:震源深度(震源:地震的发源地;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直线距离) (2)分布:与火山分布范围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危害:大的地震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等灾难。 (4)预防:由于现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能对地震做出准确预报,故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提高建筑抗震能力是目前减少地震伤亡的主要措施。 3.板块学说 ①大陆漂移说 1915年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提出。 ②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③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假说是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说明,它既不是理论,也不是乱说。它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或科学原理为依据,但在目前又没能或没法证明的一些观点,在新的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它对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