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2017年秋)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思维导图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2017年秋)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思维导图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二单元实验操作题(1):
实验名称: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知道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实验器材:音叉、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水槽、水、石块、闹钟、玻璃罩
实验方法:1、一同学在材料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且将材料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材料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材料绷紧。
2、学生敲击音叉,另一名学生认真听。
3、分别用不同材料来试验。
4、在装有水的水槽里用两块石块互相敲击。
5、在玻璃罩中放入闹钟,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听闹钟的声音。
实验结果:1.从木制米尺另一端听到的声音效果_____________

2.从尼龙绳另一端听到的声音效果_____________

3.从棉线另一端听到的声音效果_____________

4.在装有水的水槽里用两块石块互相敲击能听到_____________
声。
5.在玻璃罩中放入闹钟,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_____________
听闹钟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
真题(一)如图所示,小明利用闹钟、钟罩等材料组成的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传播现象。
(1)用钟罩罩住发声的闹钟。在抽掉钟罩内的空气之前小明_______到闹钟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2)当钟罩内的空气逐渐被抽走之后,闹钟的声音会逐渐_______。
(3)如果在钟罩内装满水,小明_______听到闹钟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4)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二单元实验操作题(2):
实验名称:观察比较声音的变化
实验目标:明白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
实验器材:钢尺、鼓、鼓槌等
实验方法:1、用手把尺子压在桌子的边沿,先将尺子伸出桌面长一些,再将尺子伸出桌面短一些,骨同样的力分别用手拨动尺子,仔细听高低变化。
2、将尺子伸出桌面一定距离,先轻后重拨动按在桌上的钢尺,仔细听声音强弱变化。
3、先轻后重依次敲击两个同样鼓,仔细听声音强弱变化。
4、用同样的力依次敲击5个装不同量水的杯子,仔细听声音强弱变化。
实验结果:1、用手拨动伸出桌面的尺子,发现尺子伸出越短,震动得越
,伸出越长,震动得越

2、先轻后重拨动按在桌上的钢尺,轻轻拨动钢尺时,尺子上下振动的幅度_____________,发出的声音
;用力拨动钢尺时,尺子上下振动的幅度
,发出的声音_____________。
3、先轻后重依次敲击两个同样鼓,用力较轻时,鼓的声音______________,用力较重时,鼓声________________。
3、依次敲击5个装不同量水的杯子,杯子里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越_____________,
杯子里的水越少,发出的声音越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
;物体震动的速度越快,发出的声音越
,震动的速度越慢,发出的声音越
第三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三单元实验操作题(1)
实验名称:模拟帆船航海实验
实验目的:知道船在球体上和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
实验材料:地球仪、自制小帆船
实验过程:1.用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小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出。
4.将船放在平面上模拟航行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实验结论: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第三单元实验操作题(2)
太阳内部结构图
第三单元实验操作题(3)
实验名称:“太阳有多大”实验
实验目的:知道太阳到底有多大
实验材料:圆形纸板、直尺
实验过程:1、一同学拿着圆形纸板,一同学拿着直尺进行观测。
让学生在远近不同位置进行观测
引导学生说出太阳大小的变化
实验现象:1、越往后退,圆形纸板(太阳)与观测点(地球)之间的距离越远,太阳看上去就越小。
越往前进,圆形纸板(太阳)与观测点(地球)之间的距离越近,太阳看上去就越大。
实验结论:太阳很大,但是地球离太阳较远,所有在地球上看太阳很小。
第三单元实验操作题(4)
实验名称: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实验器材:托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步骤:?1、在托盘内铺上约3厘米的细沙;
?????????
??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
????????
???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
?4、观察石子坑影子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一: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
发现:高度越(
),形成的环形山就越(
)。
高度越(
),形成的环形山就越(
)。
实验二: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发现:石子越(
),形成的环形山就越(
)。
石子越(
),形成的环形山就越(
)。
第四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四单元实验操作题(1)
实验名称: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目的:植物生长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光线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何?
实验材料:两盆同种类的植物
实验过程:1.在植物中倒上稍许水,以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
将两盆植物分别放置在光线强弱明显不同的两处。一盆置于白天有阳光照射的客厅,另一盆置于柜子的抽屉里,其他条件不变。
3.每天适当加水,维持两盆植物中的水量基本不变。
4.经过几天,观察植物叶子的长势。
实验现象: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客厅中的植物,叶子长得(
);放在柜子的抽屉里的植物,叶子长得(

实验结论:向阳处的植物叶子长得茂盛,背阴处的植物叶子长得稀疏。
第四单元实验操作题(2)
实验名称:实验探究种子的萌发受光照或温度影响
实验目的:种子的萌发与光照和温度是否有关。
实验材料:开口器皿、卫生纸、清水、黑豆种子。
实验过程:1、在4个器皿底部垫上卫生纸,滴适量的水分,使纸巾保持湿润。
2、在4个器皿中各均匀放置5个黑豆种子。
3、将1号器皿放置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将2号器皿放置在黑暗、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将3号器皿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冰箱中:将4号器皿放置在光照充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静置3天。
4、3天后,观察结果。
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不受光照影响,种子的萌发受温度影响。
第四单元实验操作题(3)
实验名称:比较仙人掌与莲的叶散失水分的多少.
实验目的:比较仙人掌与莲的叶散失水分的多少.
实验过程:分别给盆栽仙人掌与盆栽莲植株套上透明朔料袋,隔3小时后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观察发现,套仙人掌的塑料袋上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套莲的塑料袋上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仙人掌尖尖的刺叶,能减少水分蒸发,适应__________________,莲的叶片宽大,方便蒸发多余的水分,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我们知道,多雨的地方,适合种______________.(仙人掌或莲)
第五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六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六单元实验操作题(1)
【实验名称】探究基本电路的组成(或:探究灯泡亮的秘密)
【实验目的】学会连接电路,了解一个完整电路的组成。
【实验器材】电池及电池盒、开关、导线、灯泡及灯座等
【实验步骤】
1、
用导线把电池(装入电池盒)、开关、灯座(固定好灯泡)依次连接起来。
2、合上开关,灯泡就亮起来了。
3、拔掉开关,灯泡就灭了。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实验结论】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灯泡)四部分。
【实验说明】实验步骤中,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的作用:
1、
开关:控制灯泡亮灭;
2、
电源:电的来源;
3、
用电器:用电工作的机器,统称用电器;
4、
灯座、电池盒是附属部分。
第六单元实验操作题(2)
【实验名称】检测导体与绝缘体
【实验目的】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器材】灯座及灯泡(29020)各1个、电池盒(04010)1个、电池1个、导线3根、橡皮1个、小刀1把、纸板1块、回形针1个、钥匙1把、塑料尺1把。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
2、用电池、灯泡、导线组成简单的电路,空出导线两端。
3、把橡皮放在导线两端,观察灯亮不亮。
4、把小刀放在导线两端,观察灯亮不亮。
5、把纸板放在导线两端,观察灯亮不亮。
6、把回形针放在导线两端,观察灯亮不亮。
7、把钥匙放在导线两端,观察灯亮不亮。
8、把塑料尺放在导线两端,观察灯亮不亮。
9、拆分器材,整理器材并摆放整齐。
【实验结论】钥匙、小刀、回形针是导体;橡皮、纸板、塑料尺是绝缘体。
第六单元实验操作题(3)
实验名称:
连接串联、并联电路
实验目的:会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串联电路;会选择实验器材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若干根。
实验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盒、灯座、开关逐个串接连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用导线把电池、灯泡、用并联法连接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串联时,一个灯泡比较
,另一个灯泡比较

并联时,两个小灯泡都比较

实验结论:串联的电路灯泡不一样亮。
并联的电路灯泡亮度一样。
第七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