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怎样说课最近,因为优质课比赛组织了小学数学说课比赛,赛前5天就下发了五个课题,比赛时每位选手抽签说一个课题。比赛结束后,感觉许多选手的说课表现不尽如人意,于是产生了两个想法:一是发表一篇博文《怎样说课》,以期对喜欢学习的老师起一点引领的作用,二是征集部分有些说课稿,通过公共邮箱发布出去,以期对喜欢学习的老师提供一些参考。(公共邮箱的地址:laixixiaoshu@,密码:lxxs1963).为发博文,想起月湖小学校园网上有一篇《怎样说课》,打开来看,感觉写得很好,遂“拿来”结合本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稍加修改即成。这里首先向月湖小学表达诚恳的谢意。一、什么是说课:说课是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是说课者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或同行系统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研究形式。说课是对说课者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能力、教育理论水平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查。说课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尤其突出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二、说课的基本内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及意图,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说教程。三、说课存在的六个误区误区一:教材分析、处理不新不透。这是说课教师最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分析教材时,多数教师做的是“搬运工”的工作,照本宣科,教材上有什么就说什么,缺少对教材设计意图的深度分析和理解,缺少对知识重难点、关键点、转折点的分析阐述,缺少对课时内容的分析、划分。导致这一误区的根源在于说课者对教材不够熟悉。要想使自己的说课令人“眼睛一亮”、“耳目一新”,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熟悉教材体系。看着教材目录,就能说出是哪册教材,每个单元包含了哪些内容,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拥有了哪些知识基础,同时它又是学生继续学习哪些内容的基础。只有真正洞悉了教材,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在处理教材时才会游刃有余;二是精确分析每个信息窗,包括教材编排特点、设计意图、知识点、重难点、关键点、易错点……三是勤加练习。说课虽然有别于备课、上课,但是说课能力的提高同样离不开多练。可以选取不同类型的说课内容来写说课稿,并通过训练,不断地总结说课的一般程式,积累说课经验,这样才能做到临场不乱。误区二:教学理论引用不当。不少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理论深度,准备了许多的“万能膏药”,诸如课程理念、名人名言之类的。应该说,这些东西不能没有,使用得当,稍加点缀,着实能使说课增色不少;但堆砌过多,连篇累牍,就有点令人生厌了。例如有些老师在陈述观点之前,喜欢先来段教育理论,似乎想让人感觉到自己的设计是在此理念的观照之下进行的,这种演绎式表达容易给人以强加的印象。也有的老师喜欢在陈述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的过程中穿插进去一些理念性的东西,结果把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过程搞得支离破碎。观点引用要注意两点:一是把握时机。一般在说好某一教学流程之后,在阐述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思路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上升到理论的层面,用理论来佐证自己的设计,切忌在表达自己的设计之前,或者在表达的过程中,插入一些所谓的标签,前者往往会让人感到茫然不知所云,后者往往会割裂完整的教学流程,影响说课的整体感与流畅感;二是使用得体。也就是说,引用的理论要与设计的内容相吻合,理论是为你的设计服务的,是你设计的升华,如果牛头不对马嘴,就会贻笑大方。误区三:不分对象,说课与模拟上课混淆不清。说课有别于模拟上课,模拟上课是假设教室里有学生,教师按照上课的一般流程完成全部的教学过程,是在评委面前展现自己教学过程的精华之处。而说课,则是面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评委,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及其理论依据。所以,说课首先要有别于上课,不能把评委当学生,把课堂上要讲解的每一句话都说出来,一些听者能理解的东西,完全可以点到为止,比如说用到书上例题或练习题,只要说教学例几(或利用书上练习几),而不需要把题目读出来。误区四:只顾念说课稿,不注意与评委交流沟通。有的教师说课时,只是在机械地念稿子,不注意与听者的沟通,唯恐自己准备的东西不能全面地展示出来,结果吐字不清,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的。实际上无论评选标准是否要求脱稿,一位说课教师如果能做到脱稿或基本脱稿,效果都会比机械念稿子好一些。怎样改正这两个问题呢?有以下五条建议:一是记住教学基本流程。这主要是指不同知识类别的教学流程,例如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分析素材,理解概念—借助素材,总结概念—适当外延,深入概念—巩固拓展,应用概念。如果能够记住教学流程,整个说课稿的设计就有了骨架;二是注意抓大框框。一般情况下,准备说课时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说课内容的整体把握上,而不是用在写说课稿上。至于说课稿,不妨只写出大的条条,例如教材分析,按怎样的顺序展开?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强调什么?学生基础是什么?学习本节课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只写大的条杠,能口语表达的内容,不要每一句都写在说课稿上。这样可以使自己有更多发挥的机会。而这种发挥,更能体现出你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三是准备展示材料。一些需要描述的例题、结论、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练习设计可以在准备说课时写在纸上,以便说课时直接展示给评委,节省描述的时间,而增加说课的容量和说服力。如果需要,且能够准备,也可以用学具进行展示。四尽量脱稿。因为是否脱稿,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你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五是注意沟通。要借助于语言、眼神与动作,让听者感悟到你的自信,感受到你的热情。误区五:说课层次不清,追求套路套模式。有的教师说课时,不仅严格遵守说课“五步曲”: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说教程,而且在每一步开始的时候,都先说明,第一步:说教材,第二步:说学生,第三步:说教学目标,第四步:说教法和学法,第五步: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这样做并不代表层次清楚,而且把“将教法和学法”“拉”出来说,意在凸显教法与学法的作用。实际说课时,说教法也好,说学法也罢,都得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来说,而后面在讲教程时又得重讲,这样就显得重复了。既然教法与学法都离不开具体的教学过程,那就应该把教法和学法放在“说教程”中考虑,这样既使得教法与学法更具操作性,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表述教学过程,自然也就避免了那种人为的重复。有的还把“板书设计”单独作为一个项目,这就过于机械了,板书应该随着说课的进程随机板书,这样才能使整个说课和谐统一,浑然一体。说课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仅大的条块要表达清楚,就是每一具体知识点的教学层次也要相当明了;二是在具体介绍了某一知识块的教学流程之后,要对自己的处理作些解读,这样有助于大家理解和接受你的设计意图,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例如:“认识圆的基本特征”说课片断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分成这样三个层次教学:第一层,由圆各部分也有相应的名称引入,先请学生自学课本,并把相关的内容做上记号。然后组织交流,并在黑板的圆上作相应的标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半径与直径的概念,请学生说说,当中哪些词特别重要?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概念,然后请学生给刚才自己画的半径3厘米的圆标上各部分名称,最后利用第4页自主练习的第2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图片展示)这道题作如下处理:给每个圆上的每条线段都标上序号,以方便学生回答。在学生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说说剩下的那条为什么不是直径或半径,通过这种反例的思辨使学生对直径与半径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第二层,引导学生直接讨论以下四个问题:1、一个圆有几条半径?2、同一个圆里的半径都相等吗?3、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4、一个圆有几条对称轴?并形成相应的猜想。然后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想一想等途径,验证刚才的四个猜想。第三层:通过班内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对圆的这些基本特征有更深层的理解与把握。在这一块的教学中,有这样几处变化。一是圆各部分的名称教材中介绍得相当清楚,让学生自学课本,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这种自主的学习活动效果要远比直接传授的效果好得多。在自学之后,再组织交流、思辨和及时的巩固,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概念;二是圆的四个基本特征,很多孩子不经过探索也能得出,但学生往往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故而我在设计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猜想的验证上,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索与充分的交流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这儿前半段谈的是具体设计,层次清楚,而最后一节说的是自己的设计意图,交待相当明确。在这部分说课中,虽没有谈及用何教法与学法,但从字里行间完全能够品味出来。误区六:轻重不明。就说课而言,其“本”自然在“课”,在教学过程(简称教程)。如果按照“五步曲”进行的话,往往刚说到教学过程,时间就差不多了。如果说教材、说目标是对一节课的宏观把握的话,那么教程才是对一节课的微观设计。就听者而言,最想听到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因为从中可以品味到你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可以感悟到你的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怎样使教程这个“本”更加凸显呢?我觉得应该关注这样几点:一是时间的调配。如果给你10分钟的说课时间,至少要有6—7分钟的时间谈教学过程,就如同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样,我们要将时间用到关键的地方;二是内容的处理。练习的设计是很多老师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其实,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离不开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练习的层次更清晰,我们往往需要对教材中的习题作一些编组,或者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时还需要加以适当的情境以串联,凡是有变通的地方在说课时要交代清楚,从而使听者更好地了解你对教材的处理。三、说课的基本流程、方法及要求鉴于以上对说课误区的分析,说课一般可以分这样五大块:(一)说内容。说内容不仅要讲清楚是什么版本教材哪一册第几单元的第几课时,还要说清楚本课的知识点包括哪些。如说课“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说:尊敬的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小数除法》的第一个信息窗,小数除以整数。(板书课题)(二)说教材。数学知识在编组时呈螺旋式排列,因而每个知识均有其前后承接,说清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给听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你对整个教材体系相当熟悉,在教学起点的把握与教学尺度的控制上能够做到心中有底。在说教材时,一般要说清楚三方面的内容:(1)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学生已有了哪些相应的知识基础;(2)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或者说相对于旧知而言,有哪些变化与提高;(3)本课知识又是后面学生继续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这当中,第(1)点是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从而使新知的教学都建立在旧有知识的“锚桩”之上,通过适当的温习旧知可以促成知识的正迁移,当然,在交待这些已有知识时,如果能具体到哪一册的哪一个单元,自然会令听者刮目相看;第(2)点是探索发现新知的“新”点,为目标的有效达成服务;第(3)点是探寻新知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这有利于我们给教学目标准确定位。针对青岛版教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本节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信息窗分析,创设什么情境?提供哪几组信息?根据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三是红点、绿点问题分析,主要包括问题的编排特点、设计意图、教学重难点、需要重点讨论的主导问题等。例如《小数除以整数》的教材分析如下:小数除法是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知识体系中的最后一个知识板块,最基本的计算方法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进行计算,所以整数除法是本单元学习的直接基础。本节课:小数除以整数又是小数除法单元的开启课,是整个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教材选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学习素材,呈现的是“五级船闸”图,以文字的形式提供了有关蓄水、旅游、发电三个方面的数学信息,意在引导学生在感知生活情境,收集数学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长城号”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平均每天发电多少万千瓦时?”等问题,展开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知识的探究。“合作探索”由两个红点问题和一个绿点问题组成。第一红点问题的任务是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这道题是整个小学除法的基础,它所承载的教学作务是理解算理,总结算法。教材中呈现了三种学生独立探究的结果:估算,转化,竖式计算,这三种方法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但重点研究竖式计算。教材中以“商的小数点为什么写在这儿?”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写。第二个红点的任务是着重解决“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应写0占位”的特殊问题。绿点问题综合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小电脑的任务是探究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而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想一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怎样计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三)说学生。一般要简单说明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可以为本课知识的学习提供铺垫;二是在本节课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例如《小数除以整数》的学情分析如下:转化的策略是学生探究小数除法计算方法所要用到的基本策略,这在小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中已多次用到,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对于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日常购物等活动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一部分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计算小数除以整数,还有少数学生已经会用坚式计算小数除法。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两个困难:一个是不会计算除法,特别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生试商慢,且计算过程容易出错;二是商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特别是整数部分是0的情况,学生比较难以掌握。(四)说教学目标。在陈述时要考虑到三维目标的落实,但在具体表达时最好又不要道破是什么目标。目标一般以三至四个为宜,在目标明确之后,再落实重点与难点。一般这样说: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2、在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初步的归纳、总结、概括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长江的浩翰,三峡工程的壮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算理的理解。(五)说教程(包含教法与学法)。简单归结为三句话,就是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在具体说课过程中要注意四点:一是教学流程要清楚;二是教学重点要突出;三是教学设计意图要体现教法与学法,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四是注意板书和展示。例如《小数除以整数》的教学过程说课如下:根据情境串教学的基本流程和“问题引领式”教学的理念,以及计算教学的基本规律,本节课教学我打算以自主探究作为基本学习方式,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展开教学,具体计划如下: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探究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这是本节课以及整个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计划分7步进行:(1)独立列式,在学生列出算式之后,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引导学生体会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2)估一估9.84÷3的商大约是多少?并说学生说一说是怎样估的?(3)独立计算,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4)班级交流。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已的计算方法,并进行解释。(5)理解算理。结合学生交流的坚式,提出问题“商的小数点为什么写在这儿?”引导学生理解算理。这里可以从商的变化规律研究,把被除数9.84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变成984,984÷3商是328,因为被除数扩大100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100倍,原来的商要把328缩小100倍,变成3.28,所以9.84÷3=3.28。也可以从小数的组成来研究,9.28里面有9个一,2个十分之一,8个百分之一,把9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一,商3写在个位上。8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分之一,2个十分之一和8个十分之一合起来是24个百分之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8个百分之一,商8应写在百分位上.)(6)尝试练习:43.2÷6 89.52÷8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重点讨论商的小数点点在哪里 为什么 (7)总结算法。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认为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可以先当成什么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谁对齐?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我重点思考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问题:9.84÷3的结果是多少?计算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估算,可以用计算器算,可以转化成厘米进行计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竖式计算只是解决问题策略的一种,但竖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所以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竖式的计算方法。二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问题,小数除以整数的竖式计算算理及计算方法,不能由教师直接讲给学生,给是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升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探究的情况,重点引导学生从商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的组成两个方面,理解算理,并在练习应用的基础上,初步归纳计算方法: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过程学生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过程,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指导、点拨作用也必不可少。……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了4个层次的练习:1、用竖式计算。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班内交流。重点讨论在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2、你能接着算下去吗?自主练习第5题,4个题目,是4种特殊情况,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引导学生逐一展开讨论,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3、判断对错。自主练习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班内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交流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通过判断改错,加深学生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掌握。4、解决实际问题。自主练习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计算,通过交流解题过程,加深对小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巩固计算方法。四、说课时要注意形象及素质展示的问题。这里主要从临场参赛的角度看,还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穿着要得体。打扮得体,会给听者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常会看了一个人的穿着之后说某人象个教师,就是因为她的打扮很得体,与自己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相吻合。二是语言要清晰。说课时吐字要清楚,声音要有高低、快慢的自然变化,也就是说要抑扬顿挫。千万不要象赶时间那样的说得飞快,更不能词不达意说得结结巴巴。要让听者老师从你的语言中感悟到你的自信,感受到你的热情。三是表情要生动。说课的时候,要注意与听者的沟通,不能眼睛总是盯在说课稿上,要在说课的时候适当地进行一些发挥。为了能在说课时真正地“动”起来,可以用一只手拿着说课稿,在说课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辅加一些动作,从某种程度上讲,说课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演讲的过程,是一个声情并茂地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的过程。四是表达要紧凑。说课的时候,要注意口头说课与说课稿的区别,书面稿中开头可能没有与听者打招呼的,但在口头说课时不能少,书面稿中可能是以序号来分块的,但在口头说课时,要学会用口头语言将这些条块有机地串联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