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第三课 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场讨论是针对( ) A.“文化大革命”积累下来的问题 B.“两个凡是”的方针 C.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问题 2. 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的是( ) A.“两个凡是”方针? 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四人帮”被粉碎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3. 下图所示的指导思想是在__________确立的( ? ) A.中共八大 ? B. 第九届全国人大 C.中共十一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请你选出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 ) A.中共一大——1921年在北京召开 B.遵义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中共七大——选出了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D.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5. 1980年5月,“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得以平反,________的名誉得以恢复( ) A.刘少奇 B.贺龙 C.陈毅 D.彭德怀 6. 他多次成为美国影响最大、有世界“史库”之称的《时代》杂志封面人物……因为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材料中的“他”是( ) A.华国锋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7. 联系与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都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③都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中心 ④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8. 下图安徽凤阳1980-1982年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C.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D.发展乡镇企业 10.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不早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11.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除了深圳、珠海外,还有( ) A. 上海、海南 B. 厦门、上海 C. 汕头、海南 D. 厦门、汕头 12. “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背景是( ) A. 中共八大的召开 B.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13. 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主要强调了( ) A.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C.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14.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打破“铁饭碗”和职工“下岗”等现象,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主要与我国的哪一重大变革有关(? ) ? A.?加强民主建设?? ??????????????????????????????????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经济特区 ??????????????????????????????????? D.?国有企业改革 15. 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政府决定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②对内改革是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③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④在城市,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⑤对外开放是为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 16.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近年来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1)建国后,为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开展了什么运动?有何意义? (2)我国是什么时间完成了对农业等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如何? (3)1958年,全国在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你对此作何评价? (4)为解决人民生计问题,我国在杂交水稻的研究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你知道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是谁吗?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7. 阅读下面材料: 三十多年前,一声惊雷响彻中国大地,中国尘封已久的大门被打开了,中国从此有了全世界羡慕的中国速度。三十多年前,18位农户在协议上按下的历史性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我国农村又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 ?请完成: ?(1)材料中的“一声惊雷”指的是什么事件? ?(2)“18位农户在协议上按下的历史性手印”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我国的哪个省份?他们作出了一个怎样的创造性决定? (3)中国农村的改革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什么影响? 18. 阅读下列材料: 深圳于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全市总面积2 020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230千米,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为327.5平方千米。1998年末,全市总人口395万人,其中特区内185万人。十几年来,深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从1980至1998年,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32.2%,1998年达到1 289亿元;工业总值年平均递增49.5%,1998年达到1 8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递增35.2%,1998年达到42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平均递增43.4%,1998年达到了453亿美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平均递增43.5%,1998年达到165亿元。深圳创造了“深圳速度”与“深圳效益”,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规模与格局。 请回答: (1)深圳的迅速崛起是中央什么政策的成功范例? (2)和深圳具有同等性质的特区还有哪四个? (3)特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样的? (4)现在,我国从沿海到内地形成的开放格局是什么样的? (5)综合两则材料,你对设立特区及中央的相关政策有什么体会?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DDA 6-10BDDAD 11-15DCBDA 二、非选择题 16. (1)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1956年;)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超载了生产力实际水平,违背了“按劳分配”原则,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袁隆平。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 (1)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或对外开放)。 (2)安徽。实行“包干到户”。 (3)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8. (1)对外开放 (2)厦门、珠海、汕头、海南 (3)它们以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4)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党中央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