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专题检测1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一、单选题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这首诗歌颂了秦王嬴政哪些功绩?(???)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兼并六国,完成统一???????????C.?修筑万里长城???????????D.?书同文,车同轨2.儒家思想的地位在历史长河中沉浮。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焚书坑儒????②批判儒学,打倒孔家店????③百家争鸣????④罢黜百家A.?①③②④???????????????????????????B.?④①②③???????????????????????????C.?③④①②????????????????????????????D.?③①④②3.学习历史需要正确掌握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世纪???????????????????????????????????B.?秦朝建立距2016年有2236年C.?隋朝大运河开凿于7世纪后期??????????????????????????????D.?五四运动爆发于民国9年4.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文明重要纽带的是(???)A.?统一文字???????????????????????????B.?焚书坑儒???????????????????????????C.?大修驰道???????????????????????????D.?统一货币5.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其重要的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构成(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一历史时期为(???)A.?西周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6.如图是秦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诏文。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A.?这是当时全国通用的标准衡器?????????????????????????????B.?采用皇帝世系纪年C.?反映国家处于统一状况???????????????????????????????????????D.?权身的诏文由县令起草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A.?夏朝??????????????????????????????????????B.?秦朝????????????????????????????????????C.?隋朝????????????????????????????????????D.?清朝8.公元前211年,邯郸人去集市买米,要用的货币是(???)A.????????????????????????????????B.????????????????????????????????C.????????????????????????????????D.?9.提示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A.?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监督检举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D.?闭关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10.“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11.加强监察是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汉初主要肩负监察地方官吏职责的是(???)A.?御史大夫????????????????????????????????B.?吏部????????????????????????????????C.?刺史????????????????????????????????D.?司隶校尉12.下列古代帝王中,由于大量分封诸侯王,导致国家发生大规模动乱的是(?)①秦始皇 ②汉高祖 ③光武帝 ④晋武帝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3.“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为此,汉武帝(???)A.?统一铸造货币?????????????????B.?实行盐铁专卖?????????????????C.?实施“推恩令”?????????????????D.?大举反击匈奴14.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以下对此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①汉武帝???②秦始皇???③孔子???④韩非子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15.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几任皇帝都非常重视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连续12年免除全部赋税,并将原来每年一次的徭役改为每三年一次,这个人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16.右图所示灌溉工具的名称是(????)A.?筒车?????????????????????????????????????B.?翻车?????????????????????????????????????C.?水排?????????????????????????????????????D.?耧车17.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下列属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①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②推行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8.太宗日:“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此他(???)A.?善于用人,虚心纳谏B.?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C.?减免租赋,不误农时D.?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19.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唐太宗这样说,是因为魏征()???????????A.?轻徭薄赋???????????????????????????B.?减省刑罚???????????????????????????C.?敢于直谏???????????????????????????D.?选贤任能20.某影视公司准备拍摄一部电视剧:第一集《至尊红颜》、第二集《大明宫词》、第三集《一代女皇》、第四集《无字碑歌》,根据这几集的名称判断该电视剧的名称是(???)A.?《武则天》???????????????????B.?《汉武大帝》???????????????????C.?《贞观长歌》???????????????????D.?《三国演义》21.下列关于北宋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重新完成了国家的统一②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③宋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造成了北宋“三冗二积”的局面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2.下图反映的政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宋23.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列举了一些史实(如下图),从中可以确定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A.?开疆拓土与大一统的格局????????????????????????????????????B.?皇权膨胀与近代化的前夜C.?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24.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相符的一组是(???)A.?秦始皇——统一文字,把隶书作为全国的标准文字??????????B.?汉武帝——加强边疆治理,设立“西域都护府”C.?唐太宗——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了科举制度??????????D.?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兵权25.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通过(???)A.?农民起义夺权????????????????B.?外戚夺取政权????????????????C.?少数民族入侵中原????????????????D.?大将发动兵变26.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要是为了(???)A.?减少军费开支????????????????????B.?收回军权????????????????????C.?防止武将跋扈????????????????????D.?提高文人待遇27.据文献记载: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平均每年5人。这说明北宋统治的特点是(???)A.?重文轻武???????????????????????????B.?轻视科举???????????????????????????C.?轻视教育???????????????????????????D.?重视商业28.朝代更迭往往导致疆域的变迁。下列是不同王朝的疆域图,符合中国古代历史进程顺序的是(??)A.?②③①④???????????????????????????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D.?③②①④29.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A.?重农抑商???????????????????????????B.?重文轻武???????????????????????????C.?和亲会盟???????????????????????????D.?闭关锁国30.据统计,两宋时期有11万多进士及第,在《宋代登科总录》中就有4万余人的档案资料,这充分显示了宋代对科举制度的重视,这种重视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有(???)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分散了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能够监督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和人才辈出的局面④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1.秦朝时,蜀郡(现今四川地区一带)郡守产生的方式是(??)A.?世袭继承???????????????????????????B.?皇帝任命???????????????????????????C.?地方推荐???????????????????????????D.?考试选拔二、材料分析题32.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分封)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在该制度下,地方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不得抄用原文)(2)材料二中的“汉皇帝”是指西汉历史上的哪位皇帝?该法令的推行有何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制度?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3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材料二:这些知识分子们认为辛亥革命所以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所以没有巩固,是因为国民没有觉悟起来,而国民不觉悟,是由于国民愚昧落后;国民愚昧落后,又是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毒害的结果。于是,他们决定从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旧思想,提倡新文化、新教育,改造国民性,铸造"新青年"和"新社会"入手,开辟一条新的救国之路。(1)材料一中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大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2)材料二中这些知识分子认为辛亥革命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没有巩固的根源是什么?为此他们开辟哪条“新的救国之路”,这一救国道路高举什么旗帜?34.某校学生开展“画漫画,学历史”的探究活动,并绘编了以下漫画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5.【读史料·评历史】观点一:我国传统史学界认为.汉、唐称雄天下.四方皆来朝贡,何等气魄!而宋朝偏安一方,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观点二:美国学者罗兹-圣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来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材料一:???《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时间收入(贯)支出(贯)1021年15085万12677万1049年12625万所出无余1065年11613万13186万宋代官员蔡襄(1012--1067年)向当时皇帝奏道:“臣约一岁总计,天下之八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万)……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益众。县官之费,数倍于昔。而上下始困于财矣!”——《宋史·食货志》材料二:为了辨析上述观点,小明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观点和对宋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历史功绩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体现的是秦始皇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功绩。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的识记。2.D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①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②批判儒学,打倒孔家店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③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④罢黜百家发生在汉朝。按照中国朝代更替的顺序,可得出答案选D。【点评】知道儒家思想的发展史和中国朝代更替顺序。3.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即公元前21世纪,所以A表示错误;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所以建立距今2236(221+2016-1)年,所以B符合题意;隋朝大运河开凿于605年,历时6年,即七世纪早期,所以C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爆发与1919年,即民国8(1919-1912+1)年,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的掌握。4.A分析: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了消除文字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A项统一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不符合题意;B项焚书坑儒属于秦朝统治的消极表现,不符合题意;CD两项只能在当时起到积极影响不会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不符合题意;D项统一货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5.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汉时期历史特征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规定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秦朝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奠定了基础。今天汉族的名称来自于汉朝,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因此汉朝为中国民族之构成(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奠定基础。故这一历史时期指的是秦汉时期。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特征的理解。6.D分析:A.这是当时全国通用的标准衡器,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B.采用皇帝世系纪年,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C.反映国家处于统一状况,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诏文是由皇帝起草颁布的,故选项权身的诏文由县令起草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7.B分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特别是秦朝的概况。A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C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一个朝代,D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B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而答案为B。【点评】了解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特别是秦朝的性质。8.A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0年统一了全国的货币,规定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A项为圆形方孔钱,是公元前211年,邯郸人去集市买米,要用的货币,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秦统一后使用的圆形方孔钱,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重点识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9.A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设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的职责是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刺史是监督和检举地方官员的官职。所以A因果搭配错误。故选A项。?【点评】理解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10.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点评】正确认识汉武帝的有关知识。11.C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设置刺史制度,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设一个刺史,监督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A项御史大夫是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不符合题意;B项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始设于隋朝,不符合题意;C项刺史主要肩负监察地方官吏,符合题意;D项司隶校尉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12.B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汉高祖、晋武帝由于大量分封诸侯王,前者导致七国之乱,后者导致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故②④符合题意;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故①不符合题意;光武帝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③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以分封诸王为切入点,考查分封诸王对中央集权的破坏作用。掌握,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代靖难之役,清代三藩之乱,均体现了分封诸王的弊端。13.C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故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所给的四个选项分别从经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介绍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而题干内容说的是政治方面——“推恩令”的实施。14.B分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①正确;秦始皇的治国思想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故排除②④;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故③正确。B项①③对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5.B分析: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把徭役改为三年一次。B项汉文帝连续12年免除全部赋税,并将原来每年一次的徭役改为每三年一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16.A分析:此题考查对于唐朝先进生产工具的识记。题干中所示图片来自教材,标题为“筒车模型”,可知此题答案为A。【点评】了解唐朝的先进生产工具,熟悉教材主要图片。17.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了解。18.C分析: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唐太宗重视民生大计。唐太宗在位时认识到君民的关系如同舟水,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即人民可以支持你的统治,也能推翻你的统治。所以他在位期间减轻农民的负担,轻摇薄赋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等。他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减免租赋,不误农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19.C分析:A.轻徭薄赋,不符合史实;?B.减省刑罚,不符合史实;?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多次向唐太宗进谏,为唐太宗创造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唐太宗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故选项C符合题意;?D.选贤任能,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魏征事迹的准确记忆回答,重要的人物的时间、事件要牢记。20.A分析:据题干信息“《一代女皇》”“《无字碑歌》”可知是电视剧《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创立了殿试、武举,在她执政期间,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武则天曾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因而该电视剧的名称是《武则天》。A项《武则天》是该电视剧的名称,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某影视公司准备拍摄一部电视剧为切入点,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注意武则天的历史地位。21.C分析:此题考查对于北宋的概况的识记。此题选项四选三,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仍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故而1错误,答案为C。【点评】理解北宋时期的概况。22.D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ABC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北宋最有可能出现题干图片反映的政治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片的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措施与影响。23.D分析:A、材料中的汉唐的政治制度不同于两朝的开疆拓土,也不能体现其大一统的格局,宋朝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未出现大一统格局,故A错误;B、中国历史上近代化的前夜出现于明清时期,与材料中史实所处的时代无关,故B错误;C、材料信息均体现汉民族封建政治文明的发展,不能反映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故C错误;D、材料中的刺史制度、“杯酒释兵权”均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皇权的加强,反映的共同主题应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24.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文字;汉武帝在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在位,西域都护府设立于公元前60年;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度,所以ABC说法错误;D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兵权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适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25.D分析: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大将发动兵变。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易错点是对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平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26.C分析:宋朝的开过皇帝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称帝的,所以为防止武将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背景,学生要结合所学得出答案。27.A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平均每年5人。”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北宋统治的特点是重文轻武。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发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祖继续采取什么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所以出现了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平均每年5人的现象。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材料说明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28.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朝代变迁。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所以③为秦朝。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所以符合中国古代历史进程顺序的是③②①④。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相关王朝的顺序,要求具备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和准确识别图片的能力。29.B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出现文臣统兵的格局,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文臣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因此宋在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故B项符合题意,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解题关键是对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影响的准确把握。30.D分析:宋代对科举制度的重视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有: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③造就了宋代科技的发达和文化的昌盛;④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分散了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能够监督不属于宋代对科举制度重视积极的影响。D项①③④是宋代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带来的积极影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1.B分析: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的地方采取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皇帝任命是秦朝时,蜀郡(现今四川地区一带)郡守产生的方式,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具备识记历史史实的能力。?二、材料分析题32.(1)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中央集权。(2)汉武帝;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解除地方的威胁。(3)行省制度;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分析:(1)依据材料二……“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分封)之滋也多矣”可知,王夫之认为郡县制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国家安定和中央集权。(2)根据材料二中提到诏书的内容“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王国问题,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力量,逐步减少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政权,有利于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从秦朝的郡县制到汉代的推恩令,再到元朝的行省制度,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故答案为:(1)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中央集权。(2)汉武帝;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解除地方的威胁。(3)行省制度;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郡县制、推恩令、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33.(1)秦朝建立(或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写秦国建立错误);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2)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可知,“三次大革命”分别是指,“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即秦朝的建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二中的“是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毒害的结果”即是这些知识分子认为辛亥革命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没有巩固的根源。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故答案为:(1)秦朝建立(或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写秦国建立错误);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2)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建立、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等相关知识。34.(1)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加大地方豪强势力,澄清吏治,发展经济.并打败突厥,稳固后方,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秦朝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隋朝创立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都起到了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都是举世闻名的工程。分析:(1)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及隋文帝的改革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隋朝的建立及隋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小问,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的陈统一中国;第二小问,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发展经济,并打败突厥,稳固了后方;隋文帝励精图治,爱护百姓,提倡节俭。(2)本题考查唐朝盛世,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唐朝盛世历史。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了唐朝,定都长安;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712年唐玄宗即位称帝,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3)本题考查隋、秦两朝的对比,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两朝制度创新和工程建设。嬴政和杨坚作为秦朝与隋朝的建立者,这两个朝代在历史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角度一:两个朝代都建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的制度有: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角度二:都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秦朝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修建了阿旁宫、骊山墓等。隋朝开挖了涿郡到余杭的大运河。故答案为:(1)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加大地方豪强势力,澄清吏治,发展经济.并打败突厥,稳固后方,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秦朝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隋朝创立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都起到了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都是举世闻名的工程。【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的建立及隋文帝的改革措施,唐朝盛世,隋、秦两朝的对比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5.观点一:宋朝是一个有创新的朝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体制,文官政治形成.有效防止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直接控制;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总之,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变革转折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期。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宋朝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收回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的和约换取边境的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一种的制度革新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收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总之,由于过度强调中央集权,最终导致宋朝积弱难返。观点三:宋朝是创新朝代也伴随着积弱的局面。(综合一、二两观点)分析: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所学知识,选取论据进行论证。注意观点和论据要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故答案为:观点一:宋朝是一个有创新的朝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体制,文官政治形成,有效防止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直接控制;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总之,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变革转折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期。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宋朝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收回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的和约换取边境的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一种的制度革新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收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总之,由于过度强调中央集权,最终导致宋朝积弱难返。观点三:宋朝是创新朝代也伴随着积弱的局面。(综合一、二两观点)【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宋代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观点,注意观点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