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考点:19、知道西周的政治制度,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争霸和百家争鸣 a(上P70-78)周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牧野大战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内容:作用:确立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宗法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3.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有什么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者的统治;二、变革与争霸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次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铁犁头牛耕示意图与春秋之前比较,它们有什么进步?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有什么意义?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劳动效率提高,生产发展周天子经济实力衰落诸侯日益强大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两种说法--是指春秋时期经过激烈竞争而成为霸主的诸侯。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策略高明——自然条件——雄厚实力——善于用人——直面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改革,富国强兵背山面海,资源丰富尊王攘夷历史知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到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1、废除土地国有制。2、奖励农耕。3、奖励军功。4、建立县制。意义: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为秦朝一统奠定了基础。三、百 家 争 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发生的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一、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2、社会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3、士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墨子韩非子孙武 孙膑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二、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姓孔,名丘,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治国思想:“仁”的思想。(一)儒家:A、孔子(1)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2)“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3)主张以“德” 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2、教育思想:(1)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2)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3)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思结合等。3、孔子学说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汉武帝接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诸子百家简表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主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孔子春秋晚期“仁”、因材施教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老子、庄子春秋晚期、战国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转化、“无为”墨子战国前期“兼爱”“非攻”韩非子战国时期“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孙子春秋末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国时期“事备而后动”孙膑百家争鸣产生什么影响?三、诸子百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哪家?儒家 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呢?孔子的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什么提倡“仁政”的儒家思想在当时不被重用,而法家思想却倍受统治者的青睐呢?因为:(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强化国君专制权力;(2)同时为应对战争,统治者向老百姓征收沉重赋税、徭役、兵役等,阶级矛盾激化;(3)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所以受到青睐。古为今用* 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和平崛起……四、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孙子尊敬师长,公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廉正、廉洁、自律依法治国以不变应万变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思想渊源“礼治” 、有教无类当今的思想观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无为而治法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非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