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掌握明朝建国、加强君权的措施、目的、影响;2.理清科举制发展过程及目的;3.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重点:明朝加强君权措施;难点:八股取士。学习目标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材料一:“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醉太平小令》材料二: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上述材料反映出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滥发纸币元末红巾军起义2、建立:国号:建立者:时间:定都:大明朱元璋(明太祖)1368年应天(南京)明太祖朱元璋1421年迁至北京3、元朝灭亡: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想一想另一版本的朱元璋像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3.明朝的疆域明朝疆域(极盛时)北至阴山,东北逾外兴安岭抵库页岛,西北至哈密,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东南到海。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实录》卷五十九思考:结合课文与材料,找出朱元璋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力。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2、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封诸子为王,拱卫皇室三司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藩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地方(一)全面改革官制2.在中央①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军事: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胡惟庸我是最后一个丞相皇帝中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六部工部五军都督府(行政)(军务)(一)全面改革官制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明朝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皇明祖训》目的: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废除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影响:皇帝直接控制国家军政大权,君主专制加强。明太祖朱元璋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影响是什么?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不相互统属,又不相互牵制——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影响: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①秦、隋唐、北宋和明朝在中央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加强皇权?②秦、西汉、北宋和明朝在地方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秦朝:设丞相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秦朝: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度北宋:文臣做知州,设通判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知识迁移】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思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至消失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目的:特点:监视臣民。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锦衣腰牌锦衣卫印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稗史汇编》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明朝对官员的监视无孔不入,造成政治恐怖。明宪宗:设西厂“厂卫”(二)特务机构思考3锦衣卫直接指挥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官员百姓皇帝皇帝刑吏户礼兵工(六部)五军都督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民政)(刑狱)(军政)锦衣卫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二、朱元璋强化皇权(行政)(军务)(监察)(二)特务机构具体措施影响全面改革官制在地方在中央特务机构思想措施小结:朱元璋强化皇权①废行省,设三司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①废丞相、中书省,权分六部②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厂卫”锦衣卫(明太祖)东厂(明成祖)八股取士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皇帝直接掌握军权加强皇权从思想文化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皇权三、科举考试的变化“我定下的文体叫八十股,句句对仗平仄要调。考得你昼夜把心血耗,考得你大好青春等闲抛。考得你不分苗和草,考得你手不能提来肩不能挑,考得你头发白牙齿全掉,考得你弓背又驼腰。年年考,月月考,活活考死你这命一条!”——欧阳中石《范进中举》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思考:明朝推行八股取士有何负面影响?①禁锢思想,摧残人才。年代世界主要科技发明中国占百分比汉代时期45(件)2862﹪隋唐时期45(件)3271﹪宋元时期67(件)3857﹪明清时期472(件)194﹪②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严重阻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思考:明朝推行八股取士有何负面影响?2.明朝科举考试的特点有哪些?(从题目、内容、形式等方面分析)①命题:来自四书五经②内容: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③格式:固定格式——八股文童生到府州县参加童试合格者入州府县就读生员(秀才)到省城参加乡试所取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举人到京城参加会试所取第一名叫会元贡士参加殿试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江南贡院举子看榜(程国英作)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甲: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时事,有实质意义、有创新地回答。假如身处明朝,甲乙一起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根据他们的答案,你认为他们两个谁会高中状元?乙:严格八股格式,以《四书集注》上的观点作答。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社会的进步。4、八股取士影响: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牛顿光谱实验画面对比: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科举制度发展过程说明了皇权的不断强化1.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甘薯马铃薯向日葵花生玉米四经济的发展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苏绣苏州的丝绸苏绣青花瓷,又称“青花”,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130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瓷器,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青花瓷产生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明朝时达到极盛。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青花海水云龙扁瓶3.商业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南京是全国商业城市;出现有名商帮。北京城《皇都积胜图》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面注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的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着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经济的发展全面改革官制中央地方设锦衣卫改革科举制度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设五军都督府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农业手工业商业时间人物都城课堂小结1.他通过农民起义推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政权,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他是( )A.李渊B.嬴政C.赵匡胤D.朱元璋D2.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C.试题类型繁多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A3.“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篇末敷演(叙述发挥)圣人言……”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A.促进思想解放B.有利科技发展C.促进人才创新D.培养皇帝奴仆D4.下列作物中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④花生 ⑤向日葵 ⑥葡萄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③⑤⑥C5.明朝的政治改革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明史·职官志》(1)根据材料一,“帝方自操威柄”中的“帝”指的是谁?造成“帝方自操威柄”的原因是什么?“帝”指的是朱元璋。原因:废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材料二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地方官制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散和制衡(通过分散权力,防止官员专权)。材料三 见下图(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所表示的机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机构对皇帝统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名称:锦衣卫。作用:监视、镇压官民、保护皇帝,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材料四 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4)材料四体现了明代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重典治吏,严惩贪污。(5)综合上述材料,总结明代政治改革的主要趋势。进一步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4 八股取士.mp4 2-14 商帮.mp4 2-14 朱元璋统一天下.mp4 2-14 西厂.mp4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