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历史与社会复习 过关检测——中国近代史(1)【浙江专用】(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年中考历史与社会复习 过关检测——中国近代史(1)【浙江专用】(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考复习之中国近代史
1.下列关于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于无辜同胞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
3.19世纪60年代在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着一首民歌,其中说:“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指的是( )
A.禁烟运动是的中国军民
B.英勇斗争的太平军
C.甲午中日战争时的清军
D.义和团运动中的群众
4.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该历史场景出现在( )
A.辽东战役 B.黄海战役
383857597155C.平壤战役 D.威海卫战役
5.以下是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中国从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从“天朝上国”沦为“洋人的朝廷”
6.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割占了中国东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C.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7.在19世纪末瓜分中国狂潮中,通过“门户开放”政策扩大在中国侵略势力的国家是( )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8.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落后兵器不敌洋枪洋炮
B.盲目排外
C.无统一的组织指挥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9.在《庚子西狩丛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人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这段文字叙述的是( )
A.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后、皇帝乔装外逃
B.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太后、皇帝闻讯出逃
C.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后、皇帝仓皇出逃
D.义和团攻占南京,清朝皇帝被迫外逃
10.某班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战争》时,制作了年代尺。下面的年代尺的四处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①——这场战争发生的根源是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B.②——这场战争后,中国全境对外国开放
C.③——这场战争使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圆明园被毁
D.④——此次战争所签的条约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
11.对联是时代的反映。以下对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③百年荣辱人青史,两制辉煌壮国魂 ④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12.“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①张骞通西域 ②新航路开辟 ③雅克萨之战 ④鸦片战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3.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描述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清政府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4.1838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得出,他主张严厉禁烟的原因是( )
A.闭关锁国,腐败不堪 B.兵弱银荒,国力日衰
C.列强瓜分,国家危亡 D.惩治毒贩,打击侵略
15.《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如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 )
表: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
A.割让香港岛 B.战后赔款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16.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什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临摹品曾收藏于圆明园,在1860年的一场战争中被劫掠,后辗转流落至大英博物馆。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小明同学在阅读历史书时,看到中国近代史某一条约的内容:( )
据此推断,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下图是1842年,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条约时的情景。
材料二 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该条约是哪次战争签订的?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又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该条约的签订又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的条约签订以后的中国局势,下面哪幅图片可以显示?
(4)1901年,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一条约?该条约中哪一项内容最能体现清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9.在中英《南京条约》中,便利英国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直接经济掠夺的条款是( )
A.割让香港岛 B.赔款白银2100万银元
C.开放通商口岸 D.英国同中国商定关税
20.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都是因鸦片输入问题引起
B.英国仍为主要的侵略国家
C.它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扩大了侵略权益
D.都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利益的不平等条约
21.毛泽东也曾谈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他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一是斗争手段错了,提倡天主教,这是不迎合中国人心理的;二是洪秀全和杨秀清两权对立;三是骄傲。”其中洪秀全和杨秀清两权对立直接导致( )
A.北伐西征全军覆没
B.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C.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D.安庆陷落,陈玉成被俘
22.2020年是《马关条约》签订125周年。下列哪个选项最能够看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
A.割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和台湾给日本
B.赔款白银2亿两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3.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是列强套在中华民族脖子上的沉重枷锁。下列条约中,规定东交民巷不准中国人居住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4.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固本乃可益国.”以下哪一洋务活动符合上述思想( )
A.创办轮船招商局 B.创办小型兵工厂
C.成立三支海军 D.创设京师同文馆
25.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书中,赞赏洋务运动“育才则有同文;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已先后辉映”,又言洋务运动“终因徒袭人之皮毛,而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抗衡)”,上述材料主要说明洋务运动( )
A.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6.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这两个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27.《从晚清到民国》一书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 )
A.兴办洋务,自强求富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创办工厂,实业救国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28.“作为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启蒙思想运动,它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此话评述的是( )
A.洋务运动的意义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辛亥革命的功绩 D.戊戌变法的作用
29.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对此革命纲领的进一步阐述和概括,其中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概括为(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30.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1.关于辛亥革命陈独秀曾这样说道:“文明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儿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的臭味。”该言论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
A.旧思想根深蒂固 B.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革命果实被窃取 D.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32.穿越时空降道,回到1915年的夏天,你到《青年杂志》编辑部做助理,你应该去( )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武昌
33.“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运动( )
A.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4.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1)材料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
材料二 梁启超在其《变法通议》中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依据中国同盟会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哪一年建立了共和体制的“民国”?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谁窃取了?
材料四 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撰文说“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4)材料四中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文中的“两位先生”是指?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在对西方的学习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规律?
1.D根据所学可知,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和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或扩大中国市场,丧失了香港岛和黑龙江以北等很多土地和主权,签定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英国参加了这两次侵略战争,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B由题干材料“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抢劫”“放火”关键词,可知题干反映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皇家园林圆明园,在大肆抢劫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的史实,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C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项发生在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期间。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B这首民歌中的“红头军”指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歌颂的是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故选B。
4.B根据“邓世昌”“牺牲”“壮国家的声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抗敌,壮烈牺牲,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B符合题意。ACD项战役邓世昌没有参加,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5.B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图二反映的是《马关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地沿江地区,体现了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B符合题意;图片反映的是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增多,A不符合题意;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从“天朝上国”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签订《辛丑条约》后,C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6.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据“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及所学知识可知,信中的“新约”是指《马关条约》,这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更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7.C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末,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当时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战争结束后,它立即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为列强所接受,C符合题意;通过“门户开放”政策扩大在中国侵略势力的国家是美国,不是德国,A不符合题意;通过“门户开放”政策扩大在中国侵略势力的国家是美国,不是法国,B不符合题意;通过“门户开放”政策扩大在中国侵略势力的国家是美国,不是俄国,D不符合题意;
8.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都是农民运动,失败的原因都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所以答案选D
9.C本题考查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1853年,故A错误;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是1860年,故B错误;从题目中“庚子(1900年)、外国连衡、两宫微服出狩”等信息可知,这描述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后、皇帝仓皇出逃,故C正确;D选项不符合史实,清朝都城在北京,故D错误。故选择C。
10.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的统治之下,D选项符合题意;1840年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需要市场和原料,A选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的是沿海地区,B选项排除;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并未攻入北京,C选项排除。
11.C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反映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②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反映的是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③百年荣辱人青史,两制辉煌壮国魂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④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反映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所以按其发生先后排列应是②①④③,故选C。
12.C依据题干“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反映了重视海洋则能兴盛,不能控制海洋,则会被海洋控制。结合课本所学,新航路开辟是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殖民掠夺的狂潮;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海军,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入侵,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②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①张骞通西域和③雅克萨之战和海洋无关,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3.C从材料“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属性的地步”可以看出这是指的中国完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选D。《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奴颜婢膝,民族抵抗意识丧失,国家地位非常低落。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鸦片战争后,B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和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这两次战争后中国虽然都失去了许多权益,但仍然保有相当的主权。因此排除ABD。综上,故选C。
14.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的说明如果让鸦片在中国流行,那么数十年之后,中国就没有能抵抗外敌的军队了,也没有银子打仗了。说明了鸦片传入中国带来“兵弱银荒,国力日衰”的严重危害,所以必须制止鸦片在中国的流通。19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大量鸦片,捍卫了民族尊严。A、C、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5.D根据材料内容中的“税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导致如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协定关税。《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A、B、C项在表格信息中没有体现,故选D。
16.B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圆明园”“1860年的一场战争中被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对圆明园大肆掠夺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A项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年到1842年;C项甲午战争时间是1894年到1895年;D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是1900年到1901年。故选B。
17.D根据中国近代史某一条约的内容,“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由此判断这是《辛丑条约》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内容之一,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因此可以推断,这一条约是《辛丑条约》。A、B、C与题干内容无关,故选D。
18.(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3)图A。
(4)《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C本题主要考查中英《南京条约》中,便利英国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直接经济掠夺的条款。根据题意,便利英国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直接经济掠夺的应该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这些口岸都在东南沿海,便于英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故本题答案选C。
20.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了。这次侵略战争实际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答案选C。
21.C依据所学可知,1856年,太平军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史称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使太平军元气大伤,并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C项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排除;BD两项的说法正确,但发生在杨秀清被杀之后,排除;故选C。
22 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给中国民族工业构成巨大威胁。所以答案选D。
23.D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的认识。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24.A根据“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固本乃可益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A符合题意。兵工厂属于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B不符合题意。筹建三支海军是发展近代海军,C不合题意;创设京师同文馆是教育文化方面的内容,D不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5.A根据所学可知,“育才……裕财……兴商……先后辉映”,又言洋务运动“……徒袭人之皮毛……不能与欧洲颉颃”,前者是说它的积极作用,后者是说它的局限,故A符合题意。孙中山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洋务运动,没有涉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作用,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6.A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开启了经济上的工业化;19世纪末,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主张变法图强,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并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开启了政治上的民主化。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7.B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他积极宣传变法,推行维新,主张开国会、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1898年领导了戊戌变法,故B符合题意。A是洋务派的主张,C是张謇等人的主张,D是激进派的主张,故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28.D依据题干“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启蒙思想运动”“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分析可知,这话评述的是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这次变法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是启蒙思想运动,排除,故选D。
29.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相对应的是民族主义,A符合题意。民权主义对应的是“建立民国”,B不符合题意。民生主义对应的是“平均地权”,C不符合题意。民主主义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0.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31.A根据材料:“文明中国多数国民……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的臭味。”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中国多数国民脑子里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也就是辛亥革命没有真正触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思想,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大小,B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反帝反封建纲领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32.B依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所以到《青年杂志》编辑部做助理,应该去
上海,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3.D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它主张民主和科学,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故D符合题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34.(1)学习西方军事器物;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1912年;袁世凯;
(4)民主和科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