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历史与社会复习 过关检测——中国古代史(1)【浙江专用】(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年中考历史与社会复习 过关检测——中国古代史(1)【浙江专用】(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考复习之中国古代史
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句话出自哪位思想家之口(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介绍诸子百家的学派时,批判其中一家宣扬了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出现的不分阶级的情感。请推测其批判的对象及其学说是(  )
A.孔子的“仁” B.孟子的“仁政”
C.墨子的“兼爱” D.庄子的“齐物”
3.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是冲着平民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  )
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
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
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
4.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与之吻合的依据是(  )
A.促成思想解放      B.反对君主专制
C.鼓励民族独立 D.主张“克己复礼”
5.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6.唐代诗人王维的著名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最能体现儒家伦理对传统节日影响的诗句是(  )
A.独在异乡为异客
B.每逢佳节倍思亲
C.遥知兄弟登高处
D.遍插茱萸少一人
7.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体现了他主张(  )
A.民贵君轻,长治久安 B.仁者爱人,社会稳定
C.为政以德,君民共乐 D.克己复礼,和谐共处
8.“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9.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各国的统治思想,是因为法家思想包含了(  )
A.“兼爱”“非攻”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认识
C.君主集权的理念 D.人定胜天的思想
10.“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这段话蕴涵了(  )
A.朴素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思想
C.道法自然思想
D.天人合一思想
11.孔子曰“仁者,爱人”,并主张贵贱有序。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这反映的实质是(  )
A.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阶级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12.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大发展 B.政治大动荡
C.文化大繁荣 D.社会大变革
13.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
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1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 B.焚书坑儒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5.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A.巩固国家统一
B.加强文化控制
C.加强经济管理
D.维系中华文明
16.在学习了陈胜、吴广起义后,小明又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准备和同学们交流。他的观点与史实不符的是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首创精神值得学习
B.作为统治者,必须轻徭薄赋才能够维护社会安定
C.起义动摇了秦朝统治基础
D.起义实际上没有失败,因为他们的余部项羽、刘邦最终推翻了秦朝
17.“农耕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此话出自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8.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
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
②推动儒学占据主导地位
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这个大变动包括
①秦朝—统一度量衡
②汉朝—建立刺史制度
③秦朝—建立郡县制
④汉朝—推行儒学教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墨子》
材料三 不上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人义……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
——《老子》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
1.答案:B “人性之善”“人无有不善”是“性本善”主张的具体表现,孟子主张“性善”说。
2.答案:C 墨子的“兼爱”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3.答案:A 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实行“法治”,适应了加强君主集权的需要,故选A项。
4.答案:A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五四运动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没有反对君主专制和鼓励民族独立的内容,五四运动没有“克己复礼”的内容。故选A。
5.答案:B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等级、无差别的爱,而孟子和司马迁提倡尊卑有序,反对墨家的“兼爱”。
6.答案:B 儒家伦理重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爱,B项与这一点最为接近。
7.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含义: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快乐和忧虑都是为天下人,这种人不能成王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主张民贵君轻才能长治久安。
8.答案:C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重视伦理道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材料“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相符合的是墨家“非攻”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
9.答案:C A项是墨子的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D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是法家的集权观。
10.答案:C 材料信息“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体现了自然界万事万物有其自身规律,没必要人为去干预,这符合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故选C项。无为而治思想是道法自然思想的进一步延伸,是道法自然思想在政治上的主张,B项不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均排除。
11.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主张“爱有差等”,目的是维护周朝的奴隶主统治。而墨子代表广大平民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主张无等级差别的“爱”,体现了广大下层人民群众的心声。
12.答案:D 这些成语典故中虽然很多反映了诸侯纷争的事实,但是“毛遂自荐”“朝秦暮楚”说明当时用人体制发生了变化,而“奇货可居”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故只有D项能够完整概括各方面的因素。
13.答案:C 材料的意思是“如今各国的君主,没有一个是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他!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附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孟子,其核心主张是实行仁政。
14.A 秦始皇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A正确;B属于思想控制措施;C属于民族关系;D属于防止匈奴进攻措施。
15.A 观察图片可知,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的措施。秦灭六国以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这对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秦始皇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A符合题意。统一货币没有体现加强文化控制,B不符合题意。统一文字没有体现加强经济管理,C不符合题意。题干图片主旨不是维系中华文明,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6.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和项羽不是陈胜、吴广起义军的余部,而是另外的反秦起义军。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7.C 农耕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是重视农业的体现,属于汉景帝的言论,C正确;AB和D错误。
18.C 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正确。打击压抑了其他各派学说,不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也不利于公平的选拔人才。①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
19.B 根据“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建立刺史制度,秦朝时期推行郡县制,②③符合题意。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方面的,①不符合题意。推行儒学教育是文化教育方面的,④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0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
(3)材料一的主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