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复习之中国古代史 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被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①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②璀璨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④南北交往趋于正常,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是指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3.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有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都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交往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统治者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唐朝时民族关系融洽,交往频繁.下列反映唐代民族交往的史实是 A.王昭君出塞,和亲匈奴 B.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 C.设宣政院兼管藏族事务 D.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吐蕃 5.北魏、辽、西夏、金、元都曾经仿效中原文化,这些政权分别是由哪些少数民族建立的 A.鲜卑、匈奴、氐族、女真、蒙古 B.鲜卑、匈奴、党项、女真、蒙古 C.鲜卑、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D.鲜卑、契丹、匈奴、女真、蒙古 6.某班级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的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座城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A.唐朝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7.现在流行的影视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史实不符而遭到学者批评。下列电视剧情节符合史实的是 A.秦朝统治者向陈胜、吴广投降,秦朝灭亡 B.唐太宗在进行武举考试 C.北宋毕昇开始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D.曹操端详士兵呈上来的火箭 8.下列史实中,与忽必烈有关的有 ①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国 ②创立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重视农业生产,鼓励人民开荒种粮,推广棉花种植技术 ④建立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织里书船(图2)是穿梭于水乡河道卖书的船,始于明初全商出现的书船上可能买到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10.湖州安定书院(图3)是传授湖学的重要场所,是为纪念胡瑗(安定先生)而建。它的创立主要与当时朝廷推行的崇文抑武策略有关。据此推断,湖州安定书院最有可能出现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清朝 11.嘉兴有条大运河。嘉兴段运河历史上属江南河,史书载:“大业六年,隋炀帝敕穿江南河。”由此可推断 A.材料中的史书可能是《史记》 B.《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修此河场景 C.此河贞观之治时已发挥作用 D.宋应星为此河开凿提供技术指导 12.绍兴是一座水城,水给绍兴的儒风雅俗打上了鲜明的印记。曾在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写下千古名篇《兰亭序》的是 A.东晋王羲之 B.唐代李白 C.宋代苏轼 D.元代关汉卿 13.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什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刘子辇的《昭君出塞图》 D.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14. 以下统治者的举措与其产生的影响匹配正确的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16. 小明要上网查询中国古代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历史资料,以下查询关键词合适的有 ①改土归流 ②宣政院 ③伊犁将军 ④驻藏大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18. 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9. 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20.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物会“说话”。阅读图文,回答问题。 (1)请推测图1琉璃碗通过哪条商路来到中国,并概述当时该商路上的中西贸易状况。 (2)图2陶俑手中的“神器”指哪项发明?并以此发明为例说明宋元科技成就对世界的影响。 (3)如果图3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参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展,请你设计介绍词。 一条书船、一家书院、一座书楼……湖州文脉悠远、书香传世。据此回答小题。 1.A根据材料“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可知《齐民要术》这一部书的编写体现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发展;璀璨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故A正确。鲜卑族与汉族的习俗不相同,③错误。这是北方民族融合,不是南北交往,④错误。故排除BCD项。故选A。 2.C根据材料“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制度,A选项排除;分封制属于西周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B选项排除;行省制属于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D选项排除。 3.A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都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出现的,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都重视发展生产,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并未与外国发生往来,②错误;上述盛世时期并未实行文化高压政策,③错误,因此BCD选项排除。 4.D唐太宗时期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促进了汉族和藏族民族交往,D正确;A是西汉时期;B是中国与印度交往关系;C是元朝设立机构。 5.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鲜卑族的政权,辽是契丹族的政权;西夏是党项族的政权;警示女真族的政权;元是蒙古族的政权。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 6.B“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中的“瓦内”是指瓦舍内,瓦舍是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C根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开始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有助于文化的普及,故C符合题意。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项羽继续反秦暴政;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火箭在宋元时期才有。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8.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图片的准确识记。可用排除法。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图中的人物是元世祖忽必烈。①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属于成吉思汗的贡献,故选A。 9.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故A正确。《资治通鉴》是一部史学著作,故排除B项。《农政全书》时候明朝末年成书,题目考查的是明初,故排除C项。《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性的书籍,故排除D项。故选A。 10.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统治者吸取了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的教训,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 11.C依据题干“大业六年,隋炀帝敕穿江南河。”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在贞观之治时已发挥作用,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A符合题意。李白是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苏轼是宋代词人;关汉卿是元代的著名杂剧家。故选A。 13.A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原作创作于东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B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时期;C项刘子辇的《昭君出塞图》创作于民国时期;D项《坤舆万国全图》是明朝时期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所绘制的世界地图。A项符合题意,B、C、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A。 14.A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④宋太祖采取崇文抑武策略,剥夺了武将的权力,其影响是基本上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隐患;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督。故④表述错误,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15.B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责是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内容,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所以B项符合材料内容,故选B。 16.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改土归流”是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管理的措施;清朝时,乾隆帝在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辖。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17.D 依据材料“北平袁绍,南拒孙刘”,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国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攻打南方的刘备和孙权。D项符合题意。由“南拒孙刘”可知A、B两项不合题意;诸葛亮辅佐刘备,C项不合题意。故选D。 18.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放的原因包括: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安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经济、农业和水利;北方人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技术与生产经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海上贸易也优于北方。A、B、C项均符合题意。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在北魏之前,故B不符合题意;北人南迁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C不符合题意;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没有统一南北,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 20.(1)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开辟后,中西贸易日益活跃。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天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欧洲和西亚的商品也沿着这条道路抵达中国。 (2)指南针(或罗盘针)。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促进南宋海外贸易,外国人到中国都喜欢搭乘中国的海船,有利于中外联系、交流;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3)我是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代陶瓷制造中极富特色的一种,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我背上驮着的乐俑有着中亚、西亚人的容貌。我是中西文明交流的见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