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复习之中国古代史 1. “(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2. 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A.秦灭六国 B.西晋灭吴 C.隋灭陈朝 D.元灭南宋 3.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4. “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评述的是 A.唐蕃和亲的意义 B.宋夏议和的影响 C.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原因 5. 2018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掀开了中印关系的新篇章,进一步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我国早在唐朝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6. 为“还我河山”,下图历史人物率部抗击 A.辽军 B.金军 C.西夏军 D.元军 7. 1271年,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他”是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 8. 元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并在中央设宣政院。下图中,宣政院辖地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下列文化名人与其成就搭配正确的选项是 A.杜甫——《望庐山瀑布》 B.马致远——《窦娥冤》 C.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罗贯中——《红楼梦》 10.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此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 A.三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印刷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C.指南针为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条件 D.火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11. 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交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将都城迁往咸阳 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 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12. 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其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秦、隋新创立的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科举制 ④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3. “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4.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了明朝的对外交往 B.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C.造成了清朝的闭关锁国 D.抗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15.“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甸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 A.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D.农业普遍使用机器 16.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采取了很多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下列属于清朝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措施的是 ①改土归流 ②实行盟旗制 ③设立宣政院 ④确立金瓶掣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当今的中学生,可以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途径自由自在地邀游知识海洋。但是300多年前的清朝,实行严酷荒唐的文字狱,文字狱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有 ①造成社会恐怖 ②摧残了人才 ③禁锢了人们思想 ④有利于科技进步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B.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C.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19.下列作品中深刻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的是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永浒传》 20.明朝丝制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小华想要了解当时云锦的制造工艺,你应该推荐 A B C D 21.据统计,朱元璋平均每天要阅读207份奏章万字,处理423桩政事,可谓日理万机。皇帝如此繁忙却心甘情愿,因为朱元璋的忙碌和他采取的哪项措施有直接关系 A.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B.实行八股取士 C.组建特务机构 D.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2.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谈到中西文化时这样说:“当欧洲行将走出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中国却步入了专制主义登峰造极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各项能体现当时中国“专制主义登峰造极”的是 ①大兴文字狱 ②设立军机处 ③八股取士 ④创建厂卫机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下列史实与推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 中国有了影响世界的天文学著作 B 明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 台湾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是古代中国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24.“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邓世昌 25. 下列史实与下图史料能一起印证清朝对某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的是 A.设置宣政院 B.推行改土归流 C.实行金瓶掣签 D.设立伊犁将军 26.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下列管辖机构按设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西域都护府 ②宣政院 ③驻藏大臣 ④台湾府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27. 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有 ①气势恢宏的历史建筑 ②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 ③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 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 小明要上网查询中国古代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历史资料,以下查询关键词合适的有 ①改土归流 ②宣政院 ③伊犁将军 ④驻藏大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举措。下列属于清朝的举措有 ①册封达赖和班禅 ②设立宣政院 ③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④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以下文物可佐证的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征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 湖心岛上有座烟雨楼。它始建于936—947年间,后毁。明嘉靖二十八年(农历己酉年),于湖心岛重建,遂成江南名楼。材料涉及的历史纪年有 ①公元纪年 ②帝王纪年 ③年号纪年 ④干支纪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 舟山有座古楼一一御书楼。1687年,皇帝改“舟山”为“定海山”。两年后,定海知县建此楼以敬奉皇帝御书“定海山”木匾,据此推断,“定海”作为舟山县名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3.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大力发展传统文化 C.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员 D.鼓励读书人参政议政 34. 某位九年级同学找来《明代特务机构探秘》、《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康雍乾三朝“文字狱”钩沉》这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有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浅议儒家学说的衰落 B.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D.清代封建官僚制度的强化 35. 搜集和整理材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科举制的知识卡片中不正确的是 A.隋文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B.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 C.明太祖规定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清朝末年废除 36. 18世纪英王使者马嘎尔尼来华时,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乾隆实行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 B.重农仰商政策 C.对外开放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37.明清之际尽管统治阶级极端腐败,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却萌发出新的气象,掀起了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体现这一思潮的主张是( ) A.“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B.“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38.描写封建家族的衰亡和一对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形,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是( ) A.《三国志通俗演义》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时,内阁学士胡中藻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二:直到19世纪初,清政府放宽文网后,许多知识分子仍心有余悸,如龚自珍所说的那样:“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实行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有何消极影响?(2分) 40.清朝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承载着由古及今的厚重历史,要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离不开对清史的研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 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设立了什么机构?该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选集》 (2)材料二所述这个帝国“人为隔绝于世界”指的是哪一项政策?请简要概括此政策给当时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民族篇) 材料三 《清朝疆域图(1820年)》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为加强对①、②、③地区的管理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各举出一例即可) (文化篇)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威阳之郊所坑者。” ——顾炎武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两项文化措施?其相同目的是什么? (5)请你简要分析“八股之害”。 材料五 (6)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归纳清朝思想文化的特点。 1.A依据材料“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经》是中国的经典著作,魏孝文帝在北魏广泛传播,不改一字,这反映了孝文帝重视汉族文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合题意。故选A。 2.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它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故C符合题意;秦灭六国结束的是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故A不符合题意;西晋灭吴,结束的是三国的分裂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元灭南宋结束的是辽宋夏金的并立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是隋文帝,故A不符合题意;唐玄宗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B不符合题意;武则天改唐朝的国号为周,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不是评价武则天的主要依据。故C不符合题意;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这是得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的结论的主要依据,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4.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故材料评述的是唐蕃和亲的意义。故A符合题意;宋夏议和和吐蕃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在元朝,故C不符合题意;土尔扈特部回归发生在清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是在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和中印文化交流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玄奘在唐太宗在位时,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故B符合题意;鉴真是唐玄宗在位时,东渡日本,故C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的人物是岳飞,这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取得了郾城大捷,大败金军,收复了很多失地,B项符合题意;抗击辽军的是北宋时期的杨家将,A项不符合题意;岳飞也没有抗击西夏军和元军,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7.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故D符合题意;耶律阿保机建立的是契丹国,故A不符合题意;完颜阿骨打建立的是金,故B不符合题意;铁木真统一蒙古后,建立了蒙古国。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B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置的专门负责管理西藏的机构,图片中②是宣政院的辖地。①是中书省;③是湖广行省;④是是云南行省。故选B。 9.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苏轼扩展了词的内容,开创豪放词风,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C项搭配正确,符合题意;《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的代表作,杜甫的代表作是“三吏”、“三别”,A项搭配错误;《窦娥冤》的关汉卿的代表作,马致远的代表作是《天净沙·秋思》,B项搭配错误;《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代表作,罗贯中的代表作是《三国演义》,D项搭配错误。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发明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火药的使用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方式的大变革,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到了直接作用;指南针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它们都改革了世界的面貌。由于我国长期的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传统,三大发明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A项解读不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D依据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包括:在朝廷中鲜卑族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④符合题意;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①符合题意;根据改革措施必须说汉语是在朝廷中,③不合题意;魏孝文帝改革后把都城迁到了洛阳,②不符合题意;由以上分析,ACB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12.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隋朝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的首创;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的首创;科举制是隋朝的首创;军机处是清朝的首创。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13.A根据所学可知,“……封建(注:即分封)……郡县……行中书省十有一”,这就是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故A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B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戚继光抗倭维护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由此可知,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都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D项符合题意;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是郑和下西洋,A项不符合题意;淸朝的闭关锁国是在明朝之后,B项说法不正确;抗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C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的内容都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D。 15.B根据材料“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甸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和“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可知这种雇用和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说明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B正确。ACD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CD项。故选B。 16.C本题为组合型试题,可采用排除法。题干要求是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措施。③设立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管理西藏的措施,时间不合要求。③错误。因此含有③的均为错误选项。ABD错误。改土归流是指取消土司制度,改为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府、厅、州、县等机构,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直接管理,清朝雍正时期施行改土归流,从而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①正确。实行盟旗制是指清朝统治者对蒙古部众,按八旗组织原则在其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编制旗分,至土尔扈特部返归中国后,全蒙古部众悉数被纳入盟旗体制。因此②正确。乾隆年间施行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④正确。综上,①②④正确,故选C。 17.B依据所学可知,清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的控制,实行了文字狱,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思想,①②③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有利于科技进步不是文字狱的影响,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A结合所学可知,人的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皆本”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种经济状况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故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CD不符合题意;明清统治者仍然坚持重农抑商,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B《红楼梦》深刻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B正确;A是描写三国时期的演绎小说;C是神话小说;D是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 20.C《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云锦的制造工艺显然属于手工业技术,应当查询《天工开物》,故C项正确;A是李时珍的医学著作;B是徐光启的农学著作;D是地理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21.A丞相是辅助皇帝的助理机构,丞相被废除之后,政务全部由皇帝处理,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A正确;B属于科举考试的范畴;C是特务机构;D是地方机构的演变。 22.D“专制主义登峰造极的时代”是指明清朝时期,清朝文化上实行文字狱,政治上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到达顶峰,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扼杀知识分子的探求精神,设立厂卫机构,促使皇权空前加强,①②③④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A、B和C不符合题意,排除。 23.D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D符合题意;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整理的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和天文学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时修建,而不是明朝,故B不符合题意;改土归流是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措施,而不是在台湾地区实行,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4.B根据材料二中的“杀尽倭奴、戚少保”可以判断“戚少保”是指戚继光,“倭奴”是指倭寇。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代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处抢劫财物,屠杀人民危害极大。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到浙东抗倭,到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故B正确。霍去病在西汉时期,打败的是匈奴,故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的是台湾,故排除C项。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故排除D项。故选B。 25.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金瓶掣签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清朝通过这一制度对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6.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西域都护府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的,总管西域事务;②宣政院是元朝时设置的,管辖西藏;③驻藏大臣设立于1727年,代表中央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④台湾府设立于1684年,隶属福建省;按设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④—③。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 27.B本题为组合型试题,采用排除法。③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强化专制独裁突出,不符合历史由专制向民主的发展趋势,不应该传承。所以排除③,选择B。①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北京故宫气势恢宏,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所以①正确。故宫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文物国宝瑰丽璀璨。②正确。故宫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文化、艺术文化以及在建筑中蕴含的天人思想等,④正确。综上,故选B。 28.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改土归流”是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管理的措施;清朝时,乾隆帝在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辖。所以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29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确立了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故①符合题意;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故②不符合题意;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使云南边疆与内地在政体上统一,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③符合题意;乾隆帝平等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故④符合题意。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30.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滇王之印”是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其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图“金奔巴瓶”和图“土司印”是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遗留文物,见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因而文物可佐证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征有③④,①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 31.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36—947年间”属于公元纪年;“明嘉靖二十八年”属于年号纪年;“农历己酉年”属于干支纪年。材料中没有涉及帝王纪年。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32.D依据题干信息“1687年,皇帝改‘舟山’为‘定海山’”,结合所学知识,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1687年”正处于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定海”作为舟山县名始于清朝,D项符合题意;A项起止时间是618—907年;B项起止时间是1271—1368年;C项起止时间是1368—1644年。由此可知A、B、C三项与题干“1687年”时间不符,故选D。 33.A依据所学知识归纳可知,秦朝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明朝实行“八股取士”,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也加强了思想控制;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大兴“文字狱”,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故选A。 34.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文字狱”也是君主专制在文化方面的表现。所以答案选B。 35.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A说法错误,故选A。 36.A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从题干中“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大。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交流,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7.D 38.C 39.(1)大兴文字狱。 巩固统治。 (2)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 40.(1)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3)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八廓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顺治帝在位时,册封“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焚书坑儒;八股取士;加强思想统治。 (5)限制了人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人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6)清朝时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科技由发展而停滞;戏剧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