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检测系列)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单元基础训练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优化检测系列)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单元基础训练卷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历史与社会优化检测系列)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单元基础训练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
1.对中国人而言,19世纪是一个危机的世纪,一个艰难的世纪,一个抗争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最先强迫中国签定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国家是( )???????????
A.?法国?????????????????????????????????????B.?英国?????????????????????????????????????C.?俄国?????????????????????????????????????D.?日本
2.在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条款是( )???????????
A.?制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2100万元?????????????C.?开放通商口岸?????????????D.?英国与中国商定关税
3.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4.民族英雄指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石达开
C.?邓世昌 D.?聂士成
5.读图《时局图》,它反映了( )

A.?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
B.?洋务运动开展的近代工业建设情况
C.?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状况
D.?清末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6.光绪帝看到这一条约的内容后,发出了“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湾籍的官员及举人看到条约内容后,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这一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7.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行径:“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选项为(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8.面对下表所示状况,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A.?提出“门户开放”政策?????B.?发动战争争夺地盘?????C.?争取在华设厂权利?????D.?尊重中国主权、独立
9.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以极其野蛮的行径,给人类文明史和中国人民造成创伤的是( )???????????
A.?“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B.?咸丰帝出逃到承德避暑山庄
C.?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进逼天津 D.?火烧圆明园并进行肆意抢劫
10.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个方案,它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个方案是( )???????????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D.?《明定国是》
11.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如下图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B.?中国近代史的开端?????C.?洋务运动的破产?????D.?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证
12.下列关于义和团兴起过程的表述,给予积极评价的是(??? )
A.?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提出“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C.?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带有迷信色彩
D.?提出“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13.1900年,英、美、俄、日等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禁烟运动????????????????????????C.?推翻清朝????????????????????????D.?义和团运动
14.小强在一本回忆录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与八国联军展开了血战,迫使敌人退回到天津租界。这个战斗的场面应该在(??? )
A.?廊坊?????????????????????????????B.?老龙头车站?????????????????????????????C.?紫竹林租界?????????????????????????????D.?大沽口
15.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华,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地抗争和探索。下列相关表述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A.?英国对外殖民扩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B.?清政府闭关锁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C.?日本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公车上书??????????D.?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16.洋务运动开始和结束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
C.?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D.?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17.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知道“史实”与“观点”的联系和区别。下列关于“京师大学堂”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①京师大学堂创办于百日维新期间。
②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存下来。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停办。
③1902年复校,增设预备科和速成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
④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典型代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8.1895年的公车上书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 )???????????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现代的历史研究更依赖于高科技手段
20.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一书中指出:“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接力‘第二棒’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棒”的活动是(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21.国民师范旧址(原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位于太原市五一路245号。1917年,阎锡山在山西开始推行“义务教育”,1918年公布了《山西教育计划进行案》,以广造师资、教育普及为目标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它是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开展革命活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基地之一。从材料描述中可得出( )???????????
A.?山西是我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省份
B.?国民师范是培养军事革命人才的学校
C.?阎锡山在山西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
D.?国民师范是共产党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
22.容闳在自传中回忆:“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利益,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 文明富强。”从中可以体会到像魏源.容闳等“开眼看世界”的人向西方学习,其目的是(??? )
A.?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B.?在军事上引进先进技术,增强抵抗侵略的实力
C.?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引进西方政治制度
D.?使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形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3.这张读书笔记出自于(??? )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使西纪程》?????????????????D.?《奏定学堂章程》
24.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早期留学生以及走出国门的外交使臣,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孤独的先行者”、“壮志难酬”、“人生命运坎坷艰辛”几乎是他们共同的特征。下列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当时中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而在日本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
B.?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有力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
C.?? 容闳多年促成的派遣留学生的计划推行了不到10年夭折了。
D.?郭嵩焘被委以出使英国钦差大臣后,朝野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25.下列属于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人们的共同追求是(???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镇压农民运动?????????????????????????????????????????????????????D.?推动维新变法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50分)
(本大题满分8分)26.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件成为历史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英]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这是片方圆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离紫禁城不远,紧挨着北京内城的东南角。它曾是外墙高筑、戒备森严,不受中国政府管辖的国中之国,坐落着使馆、兵营、教堂、银行、邮局、医院,居住着在北京的大部分外国人。——[英]朱莉娅。博伊德《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
材料一中的“帝国”指中国的什么朝代? (1分)
有学者认为右图反映的事件是英国侵略者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重枷锁。结合所学,简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材料三中“方圆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为什么会成为“国中之国"? (2分)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帝国”出现材料二、三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 (3分)

(本大题满分16分)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 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四: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 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夫非犹是人类也欤!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何在? (4分)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分)

(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4分)

(4)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2分)
(本大题满分8分)28.李鸿章,晚清历史见证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平步青云·镇压农民起义】
1861年,为镇压农民起义,在曾国藩的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军队,次年,在安庆编成“淮军”。 1863年—1864年,李鸿章率军攻陷苏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了这场农民起义。李鸿章受封一等伯。
【意气风发·投身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创办了三个,如他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其后,李鸿章痛感中国积弱之原因在于“患贫”,于是他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
【挥泪马关·签定耻辱条约】
洋务运动中筹建的北洋舰队多数船只从欧洲引进,曾是亚洲最强,但在维护战备的关键期,清朝库银首要用途却是为慈禧修建颐和园。而明治天皇自己拿出巨资用于海军建设。最终,北洋舰队失去了优势,全军覆没。清廷被迫接受战败事实,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1)写出“这场农民起义”的名称,以及它与以往农民起义相比的独特性。 (3分)

(2)材料二中李鸿章的做法有何影响?体现了他的救国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分)

根据材料三,分析李鸿章“挥泪马关”的原因。 (2分)

(本大题满分11分)29.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你会发现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3分)

仔细观察材料一的年代尺,请分别写出②③所指的两场战争的名称,并列举一组史实来论证材料二中画线部分的观点。 (4分)
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国的有识之士作出了积极回应。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两次著名的“回应”?两次“回应”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发展变化? (4分)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 (2分)

(本大题满分8分)30.梁启超曾说“欲知中国近史者,不得不曰李鸿章.”一百多年来,国人对李鸿章毁誉不一。有的赞其为“开启近代化的改革者”,有的则贬之为“卖国贼”。
李鸿章大事简表(部分)
序号 年份 主要大事
① 1863 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人才
② 1865 创办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③ 1872 创办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
④ 1875 着手组建北洋海军,加强海防
⑤ 1895 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⑥ 1901 代表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1)史论需要证据支撑.侧重不同的史实,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表中支撑李鸿章为“开启近代化的改革者”的依据有________?(填序号),贬其为“卖国贼”的依据有________?(填序号)。(2分)
(2)作为改革者,他的变革行为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推动作用?被贬为“卖国峨”,?其外交行为的结果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4分)
(3)综上所述,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所以选B。 故答案为:B。
2.C
解析:A. 割香港岛给英国,不符合题意; B. 赔款2100万元,不符合题意;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南京条约》中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可以让英国的商品更多的进入中国,也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D. 英国与中国商定关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3.B
解析: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并不是持续增长,其中1847年以后下降,故A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故B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故C不合题意;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对于英国倾销的商品形成抵制作用,故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答案为: B。
4.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是禁烟英雄;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著名领袖之一;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英勇牺牲;聂士成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壮烈牺牲。因此:C符合题意;ABD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5.A
解析: 根据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反映的历史内容是列强在中国划分各自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C
解析:A.《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B.《天津条约》,不符合题意;C.依据题干信息“ 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 ”等,可以看出,这是 要割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割台湾岛给日本,故选项C符合题意;D.《辛丑条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7.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能体现出“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的建设和推动。”这一特点。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19世纪末,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当时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战争结束后,它立即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为列强所接受。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D说法错误、选项C与题干无关,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9.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承载了大量的中华文明,文物珍宝无数。圆明园被毁,对中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10.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但由于脱离实际,最终未能实行。《变法通议》、《明定国是》出现在戊戌变法时期;《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主张。因此: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11.A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的残景,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清朝皇帝的别墅,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有“万园之园”的美誉。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它成为中华民族屈辱的标记,故A符合题意;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的破产、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证与题干图片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
12.D
解析: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ABC三项都是对义和团运动的消极评价,不符合题意;D项提出“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是对义和团运动的积极评价,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依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以镇压中国人民的斗争为借口。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是扶清灭洋,损害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所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故答案为D。
14.A
解析:根据“我们与八国联军展开了血战,迫使敌人退回到天津租界。”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被义和团在廊坊围困,狼狈逃回天津,与八国联军展开了血战,迫使敌人退回到天津租界。A项廊坊发生了题干描述的战斗的场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5.B
解析: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推动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的开展。ACD三项表述逻辑关系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清政府闭关锁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表述逻辑关系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故对应的历史事件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正确答案为C。
17.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由此可知②④属于观点,①③属于史实。 故答案为:D。
18.C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主要考查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的相关知识。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燕京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故正确答案为C。
19.B
解析:根据原始档案光绪帝因病而亡,没有中毒现象,但现代高科技手段却检测出有中毒现象,这表明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才能进一步探寻历史真相,故答案选项B符合题意; 原始档案由于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限制,也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对史料进行考证和辨伪,排除A项;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排除C项;现代的历史研究不完全是更依赖于高科技手段,排除D项。故答案为: B。
20.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分为四个时期: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制度,进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制度,进行革命)、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因此: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21.D
解析:依据题干“……以广造师资、教育普及为目标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它是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开展革命活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基地之一。”由此可知,山西省创立的国民师范是共产党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D正确; 不能得出实行了普及义务教育,C排除;题干材料“1917年,阎锡山在山西开始推行‘义务教育’”,不能得出“山西是我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省份”。A排除;?“它是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B排除;故答案为: D。
22.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利益,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可知,魏源、容闳等“开眼看世界”的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A项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3.B
解析: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ACD三项和题干读书笔记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海国图志》是题干读书笔记的出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4.B
解析:通过对魏源、郭嵩焘、容闳人生命运的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的遭遇,从孤独、难酬、坎坷这几个关键词可以得出他们在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挫折,而B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在鸦片战争前。
故答案为B。
25.A
解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都对中国的前途充满 忧患意识,都有世界眼光,希望借助西方的先进技术、 优势发展中国,使中国富强。A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民族危亡属于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人们的共同追求,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人们的共同追求,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二、材料分析题
26.(1)清朝。
(2)《南京 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破坏,它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901 年,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因此东交民巷这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成为“国中之国”。
(4)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最终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存在盲目自大、安于现状的固有思想等。
解析:(1)本题考查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要求准确解读材料。由“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判断,这指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2)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读图可知,图片是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联系《南京条约》的签订带来的影响说明“英国侵略者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重枷锁”即可。
(3)本题考查《辛丑条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坐落着使馆、兵营、教堂、银行、邮局、医院,居住着在北京的大部分外国人”可知反映的是《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内容,联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解答“国中之国”的题意,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屈辱史出现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二、三反映的是列强侵华和晚清时期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联系晚清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实力和对外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分析自身的主观原因。
故答案为:(1)清朝。
(2)《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破坏,它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901 年,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因此东交民巷这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成为“国中之国”。
(4)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最终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存在盲目自大、安于现状的固有思想等。
27.(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在于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掀起了洋务运动。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3)不对。郑观应要设立议院的的思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封建势力还很强大,更没有付诸行动。
(4)材料四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没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魏源思想主张的认识与分析。从材料“《海国图志》"可知应是魏源。结合材料"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和所学,为抵抗外国侵略、挽救封建统治,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本题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此题主要结合所学回答。依据所学,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早期维新派主张的分析与认识。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郑观应的主张是什么,然后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解签。依据所学,郑观应的主张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的,因为外有强敌、内有顽固的封建势力,而资本主义刚刚产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不可能设什么议院,实行什么君主立宪。
(4)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项西方学习内容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一、二、四的内容。从材料可知,材料一、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即所谓的器物阶段,而材料四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即君主立宪制。
故答案为:(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在于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掀起了洋务运动。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3)不对。郑观应要设立议院的的思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封建势力还很强大,更没有付诸行动。
(4)材料四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没有。
28.(1)天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2)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或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开启了中国工业(经济)领域近代化的步伐,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从自强到求富
(3)由于清政府只是购买西方先进设备而不是学习技术,加之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或导致了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解析:(1)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 “1861年,为镇压农民起义.......1863年—1864年......”可以判断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次起义与以往不同的是除了反封建,还有反侵略的任务。
(2)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从前期的创办军事工业到后期的创办民用工业,体现了李鸿章的救国思想从自强到求富。
(3)根据材料中的“洋务运动中筹建的北洋舰队多数船只从欧洲引进......清朝库银首要用途却是为慈禧修建颐和园......最终,北洋舰队失去了优势,全军覆没。清廷被迫接受战败事实,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可知,由于清政府只是购买西方先进设备而不是学习技术,加之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创建于洋务运动中的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威海卫战役后全军覆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故答案为:(1)天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2)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或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开启了中国工业(经济)领域近代化的步伐,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从自强到求富。
(3)由于清政府只是购买西方先进设备而不是学习技术,加之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或导致了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9.(1)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②中日甲午战争;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史实:如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的英勇抵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反对外国侵略的义和团运动等。
(3)回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4)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也融入了近代化的潮流,不断斗争不断失败。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独立自主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攻虎门,关天培率兵奋起反抗,最后战死在炮台上;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851年初,洪秀全领导广西农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山东、直隶一带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等组成义和团,从事反帝斗争。
(3)“江南制造总局”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刑场上的谭嗣同”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4)面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人不断探求适应时代巨变的生存之路,融入了近代化的潮流,不断斗争不断失败。
故答案为:(1)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②中日甲午战争;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史实:如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的英勇抵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反对外国侵略的义和团运动等。
(3)回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4)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也融入了近代化的潮流,不断斗争不断失败。
(2)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和民用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
②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
(3)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洋务运动相关知识。本题材料精炼但信息丰富,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能力立意突出,同时注重方法技能考查。本题三个小题梯度明显,设问简明。第(1)问属识记层次,只要对表中所列主要大事进行“推动作用和消极作用”两大类归类就能作答。第(2)问属理解和综合运用层次,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推动作用、消极影响”,还要关注设问中的限制性条件“他的变革行为、其外交行为的结果”,表中所列李鸿章的变革行为与洋务运动有关,其外交行为结果与已学习的列强侵略活动有关。结合表中信息,运用洋务运动和列强侵略活动等相关历史知识,组织语言进行恰当评价。第(3)问属运用层次,学生需要综合上面两个小问题的回答,寻找共同点,进行方法归纳。
_21?????????è?????(www.21cnjy.com)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