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复习之世界史 1.1917年3月25日《申报》刊文报道:“十六日夜间,(哈尔滨)各界俄人皆手执国旗,由军乐队率领沿街欢呼鸣啦,并拍电俄京祝贺。十七日,租界内满街悬旗,俄人皆彼此道贺。”“俄人”庆贺的是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人民委员会成立 D.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2.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成了现实,它是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结果 A.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中国辛亥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 3.经过总结教训,列宁认为,既然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苏俄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4.“在冰冻的条件下,食不果腹、衣难御寒的工人们却在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16个小时”,“1929年4月,由列宁格勒工人倡议并最终在全国形成了劳动竞赛”。上述壮举的目的是 A.恢复国民经济 B.实现工业化 C.缓解经济危机 D.推广苏联模式 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武器装备全面更新。苏制HC-2坦克超过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D.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6.20世纪初期,亚洲掀起的民族民主运动除中国的辛亥革命外,还有 A.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D.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7.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各国争相提高关税,世界贸易锐减2/3。这说明经济危机 A.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B.提高了国家竞争力 C.加速了资本主义灭亡 D.阻碍了经济全球化 8.在罗斯福“新政”的所有计划中,受到最严厉批评的是农业政策。这种在千百万人处于饥饿的情况下去减少粮食生产的设想,在人道主义者看来,是极其错误的。但农业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该政策 A.增加了新就业机会 B.使银行的信用得到了恢复 C.缓解了生产过剩的状况 D.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 9.罗斯福上台后不久,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不到两年,联邦最高法院却裁定该法案违宪。由此可见,对该法案的不同处理是基于美国 A.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B.政治体制得到完善 C.权力制衡逐步强化 D.社会性质日渐转变 10.德、意、日三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先后顺序是 A.德—意—日 B.日—意—德 C.意—德—日 D.德—日—意 11.下边是关于某次战役的资料卡片,根据卡片信息推断它是 A.珍珠港战役 B.诺曼底登陆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柏林战役 12.下列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战后世界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B.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大发战争财 C.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战败国 D.都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1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A.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B.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C.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 D.德意日结为轴心国同盟 14.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恶毒。”这表明了 A.二战的罪魁祸首是邪恶的德国法西斯 B.英法的绥靖政策对二战的爆发推波助澜 C.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D.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15.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几个标志性事件,下列连线错误的是 A.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58369207543800B.德国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C.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D.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16.下列与二战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莫斯科保卫战 ②慕尼黑会议 ③诺曼底登陆 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如右图这幅漫画,右上角的英文意思是“原谅我,同志,但这似乎是一个好机会。”从漫画的这个细节来看,这幅漫画是想告诉我们 A.双方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B.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C.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 D.苏、德瓜分波兰 18.“它”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它”是指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垣公告》 5821045384873519.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资料。对如图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1940年,德国突袭法国,法国兵败国降 B.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英法为反攻保存力量 C.1940年,不列颠之战,英军痛击德军 D.1944年,诺曼底登陆,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5343525589597520.1945年4月30日,一场激战之后,苏联红军终于将胜利的旗帜插到了德国国会大厦楼顶(如下图)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迎来胜利。这场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攻克柏林战役 D.诺曼底登陆 21.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①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一万多人,取得重大胜利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点 ③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太平洋舰队 ④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战争浩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图说历史) 材料一 (论从史出) 材料二 参战国家 卷入人口 参战人数 军队伤亡 平民伤亡(人) 物资损失(美元) 世界 中国 世界 中国 世界 中国 61个 17亿人 1.1亿人 5000万人以上 9000万 3500万 4万亿 1000亿(直接) 5000亿(间接) (历史启迪)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二战”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分析下表有关“二战”的史实,你能得出“二战”影响的哪些结论? (3)图1和图2所示会议对德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得到哪些启迪? 1.B依据题干1917年3月25日《申报》刊文报道:“十六日夜间,(哈尔滨)各界俄人皆手执国旗,俄人皆彼此道贺。”结合所学知识,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这场革命发生于俄历2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选项符合题意;1861年改革后,农奴制度废除。A选项不符合题意;1917年11月7日,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式开幕,大会决定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和平法令》;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C选项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由理想变成了现实,B符合题意;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A不符合题意;中国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统治,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B据“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在列宁领导下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B依据题干“工人们在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16个小时”,“1929年、列宁格勒工人、劳动竞赛”是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B选项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国民经济。A选项不符合题意;缓解经济危机与题意不符属于干扰项。C选项不符合题意;推广苏联模式与题意不符属于干扰项。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5.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斯大林实行两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A项是列宁的政策,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1956年以后的改革,不符合题意。故选B。 6.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印度爆发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故A正确。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墨西哥不是亚洲,故排除BCD项。故选A。 7.D依据题干“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国争相提高关税,世界贸易锐减2/3”,反映了经济危机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到了严重阻碍。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D。 8.C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罗斯福一上台,就实行新政,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以防止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可见,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缓解了生产过剩的状况。C符合题意;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是以工代赈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使银行的信用得到了恢复是整顿银行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C依据所学可知,美国政府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地位平等、相互制约平衡。罗斯福是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最高法院则是最高司法权,因此,裁决“工业复兴法”违宪,体现了司法权制约行政权,这说明权力制衡原则逐步强化,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0.C意大利在1922年,德国在1933年,日本在1936年。 11.C依据卡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最终取得胜利。这场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故此题选C。 12.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掠夺战争,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D说法错误。A、B、C均正确,答案选D。 13.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是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 14.B绥靖政策就是对法西斯侵略不是严加制裁,而是希望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绥靖政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虽然不满,但是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它的影响极为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说明二战的罪魁祸首是德国法西斯,A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经济危机导致二战爆发,C错误;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错误。 15.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因此B连线错误。德国闪击波兰标志二战全面爆发,A连线正确。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二战达到最大规模,太平洋战场爆发,C连线正确。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开始向德军展开进攻,成为苏德战场和二战的重要转折点。D连线正确。本题选择连线错误的,综上故选B。 16.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慕尼黑会议是1938年召开,诺曼底登陆是1944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1942—1943年。按照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④③,B符合题意,故选B。 17.B根据漫画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上有两个人物:希特勒和斯大林。希特勒拥抱的同时,在斯大林的背上狠狠地插上了一刀!图中的文字是:“原谅我,同志,但这似乎是一个好机会。”这说明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B符合题意。ACD项内容与漫画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8.B依据题干“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43年11月,中、美、英3个国家的首脑在开罗会晤,并于12月初发表《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文件没有这样的内容,排除;故选B。 19.D根据图片信息“英吉利海峡、登陆部队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此后,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故D对图片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1940年,德国突袭法国,没有经过英吉利海峡。故A不符合题意;1940年5月25日,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在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故B不符合题意;1940年的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945年4月,苏联军队对柏林发动了总攻,4月30日苏军将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结束。故C符合题意。 21.D历史事实对是对历史事物或现象的客观陈述,一般不带有主观性;而历史观点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或现象发表看法,如评价等,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题中①③分别在描述台儿庄战役与珍珠港事件等历史事实,属于史实;②是在评价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用与地位,④是在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者都属于后人评价历史事物的主观看法,属于观点。故D项符合题意,ABC不合题意。 22.(1)主要影响:这一战役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的破产。 (2)结论: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战争浩劫;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 (3)影响:慕尼黑会议助长了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气焰,加速了二战爆发;雅尔塔会议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二战的结束 启迪:对侵略者不能妥协纵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面对共同敌人应加强合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