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探究问题: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导入新课把握适度原则!过犹不及第二框把握适度原则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主要内容什么是度?什么是适度?促成质变的目的和求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适度原则的目的、含义单击此处可编辑内容1245适度原则的要求1.以“水”存在的条件,探析对“度”的理解议题2.猴子种葡萄的故事我什么启示?——把握适度原则3.”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以“水”存在的条件,探析对“度”的理解1议题阅读材料《“水”存在的条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度?2、什么是适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C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C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C或100C)水就变成冰或水蒸气了。探究与分享“水”存在的条件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度”的理解。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者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1.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一、适度的含义(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2)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3)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4)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100度0度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有那么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白白的浪费。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探究与分享“笨人吃饼”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什么?什么是适度?吃饼前吃完饼事物数量和程度的变化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渐进、不显著显著饥质变量变饿汉吃饼的过程饱引起质变的节点度的范围:0—6.5个饼超出这个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饥饱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2.什么是适度?一、适度的含义(1)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2)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3)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2议题结合下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问题:适度原则的目的、含义和要求猴子种葡萄的故事我什么启示?——把握适度原则猴子很聪明,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种葡萄,便走到葡萄园里。它见园丁正给葡萄苗浇水,就说:“原来种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要给葡萄苗浇更多的水,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一棵葡萄苗直接插进了河里,结果葡萄苗被淹死了。猴子又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苗施肥料,就说:“哦,原来种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苗施更多的肥料,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苗直接栽在了粪堆上,结果葡萄苗被烧死了。猴子一脸困惑,不知问题出在了哪里。探究与分享猴子种葡萄探究问题:请你帮猴子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过犹不及!1.适度原则目的:二、掌握适度原则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2.适度原则含义:材料一:《圣子》一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例如,遇到盗贼不得已时,可以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断指保命,舍财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祸。材料二: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其特征是不分主次,混淆是非,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原则,模棱两可,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探究与分享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适度原则的理解。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这里的“得中”,不等同于折中主义,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3.适度原则的要求二、掌握适度原则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高三学生高考备考进入冲刺阶段,常用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两句诗中的哲理激励自己。下列成语相同规律的有①造顶之石,不惜肩扛②九层之台,起于垒土③绳锯木断,水滴石穿④铸鼎将成,必足薪炭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小试牛刀同学们!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坚持下去,完成质变!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与飞跃!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促成质的飞跃!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与飞跃3议题观看下面视频结合教材回答问题:促成质变的目的和要求”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探究问题:“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导入新课促成质变!华为,永不止步!4.促成质变二、掌握适度原则(1)目的: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2)要求: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本课小结把握适度原则适度的含义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度的含义适度原则的含义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把握好分寸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状态积极地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练一练1.基层党员干部要树立“纪律意识”“底线意识”,切不可有“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是大事”的思维惯性。这要求基层党员干部( )①重视量的积累,要防止小节变大事 ②坚持适度原则,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管 ③要看到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防微杜渐 ④要看到量变必然导致质变,限制条件避免转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练一练2.喜好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兴趣爱好的人生,必定苍白无味。但如果对喜好纵情沉溺,盲目“陶陶然乐在其中”,则可能误入歧途、走向极端,甚至因之恣意妄为、吞下苦果。材料启示我们要( )①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②善于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 ③在矛盾的对立之中把握同一性 ④坚持适度原则,防止不利质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D练一练3.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以古鉴今,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著名诗句。这启示我们( )A.要把握适度原则,保持事物性质稳定B.要做好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C.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D.要坚持统筹兼顾,注意把握全局C练一练4.沉迷于成绩往往会自满,过多地纠结于不足会导致悲观;总在挫折中徘徊会丧失斗志,盲目乐观可能会高傲自大。认识事物需要( )①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②从实际出发,坚持两点和两分法 ③既要把握整体,又要关注部分 ④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坚持适度原则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D练一练5.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既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同呼吸共命运,又要敢破敢立,不能让结构性风险进一步集聚,成为未来各国发展的“软肋”。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坚持联系的观点,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②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③重视部分作用,使整体服从部分 ④深化合作实现全球治理的共赢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9.2把握适度原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预测与选择: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状态以及适度原则要求。2.辨析与评价:适度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核心素养】1.科学精神: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状态以及适度原则要求。适度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2.公共参与:抓住机遇参与实践,注意从小事做起;遵循适度原则,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教学重点】适度的含义,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教学难点】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过犹不及》思考: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解决问题要把握适度原则!新课讲授议题:1.以“水”存在的条件,探析对“度”的理解2.猴子种葡萄的故事我什么启示?--把握适度原则3."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议题一:以“水”存在的条件,探析对“度”的理解探究活动一:阅读材料《“水”存在的条件》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C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C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C或100C)水就变成冰或水蒸气了。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度”的理解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者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1.适度的含义1.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2)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3)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4)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探究活动二:阅读材料《笨人吃饼》有那么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白白的浪费。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什么?什么是适度?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2.什么是适度?(1)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2)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3)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2.掌握适度原则(1)思维适度原则: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2)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议题二:猴子种葡萄的故事我什么启示?——把握适度原则探究活动二:观看视频《猴子种葡萄》猴子很聪明,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种葡萄,便走到葡萄园里。它见园丁正给葡萄苗浇水,就说:“原来种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要给葡萄苗浇更多的水,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一棵葡萄苗直接插进了河里,结果葡萄苗被淹死了。猴子又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苗施肥料,就说:“哦,原来种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苗施更多的肥料,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苗直接栽在了粪堆上,结果葡萄苗被烧死了。猴子一脸困惑,不知问题出在了哪里。探究问题:请你帮猴子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过犹不及!二.掌握适度原则1适度的目的: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2.适度原则的含义: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3.适度原则的要求:议题三:“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探究活动二:观看视频《猴子种葡萄》探究问题:请你帮猴子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华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积累知识,永不停步,把握时机促成质变!4.促成质变(1)目的: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2)要求: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本课小结: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2把握适度原则 教学设计.doc 9.2把握适度原则 课件.pptx 华为永不止步.mp4 过犹不及.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