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混合运算(1)》常见问题1问题内容:怎样根据分步算式写出脱式的过程?【学生问题:写脱式计算时,第一步不算的数要脱下来,这一点和学生以前接触的方法不同,学生容易忘记。】解答内容:首先根据题意列出分步算式,学生可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写出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或者53-24+38=67(人)29然后教师通过介绍使学生明确“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再指导脱式的写法:53-24+38=29+38=67最后把三种写法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关系。53-24=2953-24+38=6753-24+3829+38=6729=29+38=67学生会发现,三种写法虽然不同,但是第一步计算的都是53-24,从而得出只有加减法的算式里,要从左往右逐步计算。学生还会发现第二步计算的都是39+38,所以在脱式里,第二行的“+38”不能少。问题内容: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学习15÷3×5脱式的写法。解答内容:学生如果有困难,可以先按照以前口算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再看一看运算顺序。15÷3×5=255这道题,先计算的是15÷3=5,第二步计算的是5×5=25。所以,写成脱式为:15÷3×5=5×5=25运算顺序仍然是从左往右逐步计算。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问题内容:算式中出现两级运算,先算什么?解答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依托具体的情境,更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运算顺序的道理。例如例题:跷跷板乐园里有3个跷跷板,每个上坐4位小朋友,旁边还有7位小朋友,问一共多少人?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会列出算式:4×3=12(人)12+7=19(人)这时,学生已明白先要求出跷跷板上有多少人,再求一共多少人。可能还有的学生会列出综合算式:4×3+7或7+4×3,解决时要提醒学生,无论4×3在前面还是后面,这道题目,到要先解决跷跷板上有多少人,也就是先算4×3。所以,脱式:4×3+77+4×3=12+7=7+12=19=19运算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混合运算(2)》常见问题2问题内容:58-(14+6)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解答内容:可以给学生一个具体情境,然后从算法的角度解决先计算什么。例如:面包师傅全天做了58个面包,上午卖出14个,下午卖出6个,还剩多少个?学生会列出算式:58-14=44(个)44-6=38(个)或者58-(14+6)。根据还剩的=一共的-卖出的,应该先求卖出的,也就是14+6,所以,在综合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的。问题内容:小括号有什么作用?小兔搬了新家,它准备了一些水果招待朋友们。每盘有7个桃子,共有这样的7盘,送给了小猴5盘,现在还剩几个桃子?解答内容:学生可能会有:○17×7=49(个)5×7=35(个)49-35=14(个)○27-5=2(盘)7×2=14(个)引导学生将算法○2列成综合算式,学生可能会出现:7-5×2,(7-5)×2,2×(7-5)讨论,每个算式先算什么?哪个算式不合理?小括号有什么作用?学生会发现第一个算式先算的是5×2,没有道理,所以不正确。在后面两个算式中,都先算小括号里的,所以小括号的作用是优先运算,改变运算顺序。问题内容: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解答内容:第一小题,先算的是5×6,再算减法,由于乘法和减法在一起时先算乘法,所以不需要小括号,列成综合算式为:65-5×6;第二题要先算减法,再算除法,如果没有小括号,列成综合算式以后就要先算除法,所以需要加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列式为:21÷(43-36)。所以,要根据运算的先后顺序来决定是否需要小括号。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小括号的作用,又训练了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而为例4列综合算式表达解决过程作了铺垫。《混合运算(3)》常见问题31.问题内容:怎样分析问题?解答内容:可以利用分析法、综合法或画图法来分析这道问题。综合法:分析法: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找出所需要的已知信息。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还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这样可以使数量关系更清楚、简洁、明了:学生理解题意后,很容易列出算式:(90-36)÷9。2.问题内容:(90-36)÷9和60-36÷9哪个正确?解答内容:要从具体情境出发,这道题首先要算出“烤了36个面包后,还剩多少个面包没烤?”所以要先计算90-36。相对于除法来说,减法没有计算的优先权,只能加小括号来让它先算,所以有小括号的算式是正确的。3.问题内容:怎样分析?解答内容:这道题要求第一组比第二组多花多少钱?可以先分别算出每组花的钱数,再相减。还可以先算第一组比第二组多买多少个?分析法:综合法:画图法:列算式:(9-6)×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