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7.3 资本主义的扩张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 有“铁血宰相”之称,领导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德国的统一的是( ) A. 拿破仑 B. 沃尔波尔 C. 俾斯麦 D. 威廉二世 2. 你想了解德国,必须了解一个事实:德国,尤其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着的金字塔,牢牢埋 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由它托起。这段话反映了德国( ) A. 社会结构不稳定 B. 继承了普鲁士扩张的政策 C. .德国士兵享有崇高的地位 D. 耿军国主义传统浓厚 3.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晚年会见晚清重臣李鸿章时谈道:“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指的是( ) A. 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 B. 保留浓厚的专制残余 C. 体现民主共和精神 D.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4. 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 8.下列关于德国统一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普鲁士取得统一德国的领导地位 B. 奥地利和普鲁士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C. 为实现统一,普鲁士先后与丹麦. 奥地利和法国进行三次“王朝战争”,均取得胜利 D. 德国的统一是通过“铁血道路”实现的,奠定了未来德国军国主义的传统 5. 1864年,美国联邦部队中的黑人团队增加到166个,达到12.6万多人。其直接原因是( ) A.独立战争爆发 B.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C.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6. 与此同时,美国正陷于分裂。南方成了英国的一个经济伙伴,成了兰开夏的棉纺厂的原棉产地,只希望尽可能便宜买到英国产品;北方要求禁止英国货涌入这个国家,支持采取高额税率,而南方则宣称这是一个灾难性措施。这段话反映美国“陷于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拓展 B.黑奴贸易的出现 C.南北战争的爆发 D.美国领土的扩张 7.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材料表明,林肯希望( ) A.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B.维护国家统一 C.促进经济的发展 D.实现国家独立 8. 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肯( ) A. 巩固了北部地区工业资产阶级统治 B. 满足了美国公民获得西部土地的愿望 C. 取消了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D.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9.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个“转折”是指( ) A.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俄国封建势力被彻底清除 C.俄国农民免费获得“份地” D.俄国废除了沙皇专制统治 10. 下面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287 42000 51937 A.俄国在克里木战争的胜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奴隶获得解放,生产积极性提高 C.农奴制的废除对俄国实现近代化起了积极作用 D.实行了五年计划 11.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民……在地主同意下,农民可以赎买这些份地。由此可以分析出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 ①市场 ②劳动力 ③资金 ④原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 男士穿西服,女士打洋伞,这是19世纪中期日本上层人物崇尚的行头,这里所反映的情景最符合下列哪一句口号( ) A. “文明开化” B. 废藩置县 C. 求知识于世界 D.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13. 19世纪中期,日本还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掌握国家实权的是( ) A.天皇 B.将军 C.武士 D.资产阶级 14.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下列各项措施,为日本可持续(持久)发展奠定基础的是( ) A.废藩置县 B.鼓励发展工业 C.实行征兵制 D.重视发展教育 15. “如果说‘文明开化’主要从精神层面推动了日本的进步,那么‘殖产兴业’则更多的是从物质层面使日本的实力得到了加强。”下列明治维新的举措,属于“殖产兴业”的是( ) A.开始实行征兵制 B.大力兴办高等学校 C.鼓励兴建工厂和铁路 D.废除全国所有藩国 二. 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历史逻辑的推论,随着对奥地利的战争,接踵而来的必须是对法国的战争。” ——俾斯麦 材料二 韩麦尔先生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都德《最后一课》片段 (1)材料一中,俾斯麦运用出色的外交手段,先后与丹麦. 奥地利和法国进行了什么战争? (2)材料二中提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这是为什么?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言: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 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二 林肯在1858年一次演说中说:“‘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变成另一种东西。” 材料三 “从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 (1)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出自什么文件?这些文件分别是在哪次战争时期发表的? (2)材料二中“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分别指并存于南北方的哪两种经济制度? (3)材料一和材料三的文件在两次战争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4)上述材料所提到的美国两次战争的主要任务有何不同? 18. 危机意识是一个民族不断进取的基本素养。19世纪中期,面对危机,俄国采取了回应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其等待农民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三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 (1)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危机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 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4—1890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为12.1%,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材料二 明治天皇政府把全国分成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为“求知识于世界”,日本还请来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师。政府仿照欧美,设立了新式学校,普及初等教育,提倡学习欧美的资本主义文明。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展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超越了西方,给予了东方人可以超越西方的魄力和信心。日本民族这种学习西方又不照搬西方. 学习西方又超越西方的精神,是日本迅速富强的精神动力。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哪个事件?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事件对日本历史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哪些方面的内容? (3)近代中国也发生了一次与明治维新性质相同的改革,名称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谈谈日本明治维新对我国今天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CDDBD 6-10ABDAC 11-15BADDC 二. 非选择题 16.(1)“王朝战争”。 (2)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双方签订了和约,规定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大部分地区割让给德国,所以这些地区的学校以后只许教德语。 17. (1)材料一:《独立宣言》;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材料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2)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 (3)《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是美国诞生的标志。《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鼓励了广大黑人为自身解放而踊跃报名参军,鼓舞了他们的参战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从而扭转了战局。 (4)独立战争的任务是结束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战争的任务是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18. (1)农奴制危机。 (2)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避免革命的爆发,巩固沙皇的统治。 (3)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劳动力)。 19. (1)明治维新;西方列强入侵,幕府统治危机:它使日本“脱亚入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但改革不彻底,日本崛起后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2)政治. 经济. 社会生活. 文化教育等。 (3)戊戌变法 (4)(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主动对外开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要加以选择,要不断创新,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 管理经验,吸取其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