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 6.5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一课一卷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 6.5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一课一卷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本卷共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提出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澳门的回归得益于一项伟大的基本方针政策,它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的构想
3.
下图图1,图2反映的事件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们都践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D.“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019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这是澳门繁荣稳定发展的20年。澳门回归祖国(

A.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B.标志祖国统一大业已完成
C.贯彻了“求同存异”方针
D.体现民族区域自治优越性
5.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成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解决遗留问题开辟可行道路的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6.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该理论指的是(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政治协商制度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一国两制
8.《人民日报》评论员曾经发文指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答卷。”这份答卷是(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据统计,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海外,到2007年,从海外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B.“一国两制”的保障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投资环境的优化
10.某教师在讲授“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时,设计了如下板书。其中,方框中的内容应是(  )
和平共处
B.求同存异
C.平等互利
D.一国两制
11.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两岸关系达成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祖国统一
12.“七子之歌”将中国带入无限悲伤,为之泪浸前襟,今天祖国以宽广胸怀将其拥抱而归。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我国能够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其根本原因是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签署中葡联合声明
D.外交政策的成熟
13.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顺利地恢复香港和澳门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我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为提升
C.中华民族有强烈地收复愿望
D.“一国两制”被有关各方接受
14.中国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举”。这一“天才创举”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5.高雄市长韩国瑜拟于3月22日至28日率高雄市参访团到香港、澳门、深圳、厦门等地参访,开展交流合作。我们欢迎并支持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展两岸城市交流合作,共同增进两岸同胞利益福祉。“九二共识”指两岸均坚持
A.一个中国原则B.“一国两制”方针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6.1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1月7日下午3点,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间长达70秒左右。这历史性的一握,冲破了两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在会面致辞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1)现阶段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基本方针是什么?材料中提到的“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的知识,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解决台湾问题,海峡两岸做出努力的历史事件两例?
(3)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在哪里?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发展趋势的认识。
17.我要回家
执着归乡的台湾老兵──高秉涵,山东菏泽人。他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家是什么?高秉涵说:“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60多年生活在台湾,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初登央视演播厅,74岁的高秉涵颤颤巍巍。他说,腿脚还挺利落,只是实在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从后台走到舞台中央,是一段起伏弯曲的布景桥,高秉涵却把这看作黄河、长江,是任何一切能勾连起他对故乡强烈思念的图景。
(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想念。……
结合教材“共同的愿望”的知识,为他们“回家的路”不再艰难提几点建议。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已二十年,但回归时激动人心的时刻和两个地区走过的不寻常之路仍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思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吧!
(沉重的记忆)
歌曲一: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一九九七年……
歌曲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歌曲一和歌曲二分别与哪两个地区有关?
(2)“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指的是什么事件?
(3)上述两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的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们怎样理解这一构想?
19.为进行“寻根”教育,某校开展“搜寻记忆——我写家史”主题活动。请根据小明同学的活动过程,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与爷爷访谈。爷爷出生于1940年,随着小明的提问,他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流离失所”是9岁前爷爷的最大感受,他说在9岁前有一次安居的机会,但很快失去了这次机会。拥有这次“机会”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又“失去了这次机会”?
(2)解读爷爷的“宝贝”。下列是小明爷爷珍藏的部分“宝贝”。写出图一宣传的历史事件。写出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指导方针。
(3)“我写家史”。小明拟以《时代的脉搏》为题写家史。其中有“1979年——走进新时代”“1984年——连云港的机遇”“1994年——大伯成为公司经理”等语句。分别写出这三个语句体现的国家政策。“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本卷共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提出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答案】B
【详解】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以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故B项正确;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排除ACD。故选B。
2.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澳门的回归得益于一项伟大的基本方针政策,它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的构想
【答案】D
【详解】我国解决台港澳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国两制”,澳门的回归得益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D项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排除ABC。故选D。
3.
下图图1,图2反映的事件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们都践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D.“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答案】D
【详解】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分别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和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根据所学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与可操作性,D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是专门针对香港、澳门回归问题,A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香港、澳门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错误;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没有体现政治协商会议制度,C错误。综上故选D。
2019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这是澳门繁荣稳定发展的20年。澳门回归祖国(

A.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B.标志祖国统一大业已完成
C.贯彻了“求同存异”方针
D.体现民族区域自治优越性
【答案】A
【详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历经沧桑的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它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故A符合题意;目前我国台湾问题尚未解决,排除B;“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排除C;澳门回归属于祖国统一,民族区域自治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排除D。故选A。
5.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成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解决遗留问题开辟可行道路的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D
【详解】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分别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和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根据所学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与可操作性。D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题不符,A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题不符。B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政策,与解决祖国统一大业无关。C错误。综上故选D。
6.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该理论指的是(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政治协商制度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C正确;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外交政策,与题不符。A错误;政治协商制度与“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无关。B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D错误。综上故选C。
7.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一国两制
【答案】D
【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有效途径,使香港和澳门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D符合题意;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
“求同存异”方针,A排除;和平共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B排除;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九二共识”的内容,C排除。故选D。
8.《人民日报》评论员曾经发文指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答卷。”这份答卷是(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A
【详解】ABC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这一政策在解决台湾问题之前,成功的运用到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上,促进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据“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答卷。”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份答卷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A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9.据统计,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海外,到2007年,从海外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B.“一国两制”的保障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投资环境的优化
【答案】B
【详解】ABCD: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许多香港人对香港未来有担心,于是他们移民海外,但是到2007年,他们有陆续回归,这说明香港回归之后,并没有受影响,这是在香港实行的一国两制的结果,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0.某教师在讲授“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时,设计了如下板书。其中,方框中的内容应是(  )
和平共处
B.求同存异
C.平等互利
D.一国两制
【答案】D
【详解】图片的板书是香港澳门和国家统一的问题,可见应该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也即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1.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两岸关系达成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祖国统一
【答案】B
【详解】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B正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A排除;加强两岸合作交流并不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C排除;2005年,我国通过《反国家分裂法》,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祖国统一,D排除。故选B。
12.“七子之歌”将中国带入无限悲伤,为之泪浸前襟,今天祖国以宽广胸怀将其拥抱而归。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我国能够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其根本原因是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签署中葡联合声明
D.外交政策的成熟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能够成功地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只有综合国力提高,才能在外交上占有话语权,B符合题意;ACD项内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3.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顺利地恢复香港和澳门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我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为提升
C.中华民族有强烈地收复愿望
D.“一国两制”被有关各方接受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为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是我国顺利地恢复香港和澳门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B符合题意;ACD虽然也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中国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举”。这一“天才创举”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之下,香港回归祖国,故C正确;ABD项与香港回归无关,排除。
15.高雄市长韩国瑜拟于3月22日至28日率高雄市参访团到香港、澳门、深圳、厦门等地参访,开展交流合作。我们欢迎并支持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展两岸城市交流合作,共同增进两岸同胞利益福祉。“九二共识”指两岸均坚持
A.一个中国原则B.“一国两制”方针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了共识,故A正确。“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故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针对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故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建国之初就建立的制度,故排除D项。故选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6.1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1月7日下午3点,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间长达70秒左右。这历史性的一握,冲破了两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在会面致辞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1)现阶段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基本方针是什么?材料中提到的“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的知识,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解决台湾问题,海峡两岸做出努力的历史事件两例?
(3)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在哪里?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3)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动和外国反华势力的破坏。
(4)实现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详解】(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
(2)依据所学可知,为解决台湾问题,海峡两岸做出的努力: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等,这些努力加深了两岸人民的互相了解,也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感情。
(3)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台独势力以美国为大本营,并成立了台湾联盟总部,台独势力开始逐渐向岛内渗透,台湾问题的解决面临着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动;外国反华势力为了维护他们霸权地位,依然坚定不移的在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选择政策倾向点,从而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必然要用尽各种手段进行破坏祖国的统一。
(4)依据所学可知,实现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基本方针。(2)本题主要考查台湾问题。(3)本题主要考查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7.我要回家
执着归乡的台湾老兵──高秉涵,山东菏泽人。他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家是什么?高秉涵说:“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60多年生活在台湾,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初登央视演播厅,74岁的高秉涵颤颤巍巍。他说,腿脚还挺利落,只是实在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从后台走到舞台中央,是一段起伏弯曲的布景桥,高秉涵却把这看作黄河、长江,是任何一切能勾连起他对故乡强烈思念的图景。
(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想念。……
结合教材“共同的愿望”的知识,为他们“回家的路”不再艰难提几点建议。
【答案】(1)作为国家,要坚持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加强两岸的合作与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共识和感情,大力发展“三通”;坚决捍卫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2)作为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团结全世界中国人(包括台湾人民),共同努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积极宣传我国的对台政策,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做斗争。
【详解】要理解材料中“共同的愿望”的含义是早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从这一着眼点出发,在坚持“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的前提下,要求从国家和公民两个角度,既要调动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又要调动关于公民义务的相关知识,展开综合分析。如:(1)作为国家,要坚持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加强两岸的合作与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共识和感情,大力发展“三通”;坚决捍卫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2)作为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团结全世界中国人(包括台湾人民),共同努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积极宣传我国的对台政策,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做斗争。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已二十年,但回归时激动人心的时刻和两个地区走过的不寻常之路仍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思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吧!
(沉重的记忆)
歌曲一: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一九九七年……
歌曲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歌曲一和歌曲二分别与哪两个地区有关?
(2)“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指的是什么事件?
(3)上述两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邓小平关于祖国统一的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们怎样理解这一构想?
【答案】(1)歌曲一写的是香港,歌曲二写的是澳门。
(2)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被迫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3)表达了香港、澳门离开祖国的无奈和惆怅,中华儿女对回归祖国的渴望。
(4)“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一次次呼唤你,我的一九九七年……”,“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可知,歌曲一写的是香港,歌曲二写的是澳门。
(2)依据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3)依据材料“一次次呼唤你”“我离开你太久了”可知,歌曲既表达了香港、澳门离开祖国的无奈和惆怅,还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回归祖国的良好愿望。
(4)关于“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高度自治,长期不变。
19.为进行“寻根”教育,某校开展“搜寻记忆——我写家史”主题活动。请根据小明同学的活动过程,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与爷爷访谈。爷爷出生于1940年,随着小明的提问,他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流离失所”是9岁前爷爷的最大感受,他说在9岁前有一次安居的机会,但很快失去了这次机会。拥有这次“机会”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又“失去了这次机会”?
(2)解读爷爷的“宝贝”。下列是小明爷爷珍藏的部分“宝贝”。写出图一宣传的历史事件。写出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指导方针。
(3)“我写家史”。小明拟以《时代的脉搏》为题写家史。其中有“1979年——走进新时代”“1984年——连云港的机遇”“1994年——大伯成为公司经理”等语句。分别写出这三个语句体现的国家政策。
【答案】(1)全面抗战的胜利。爆发内战。
(2)三大改造。一国两制。
(3)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决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详解】(1)题干中“爷爷出生于1940年”“9岁前有次安居的机会”即在1940年到1949年间。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爷爷的一次安居机会指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安居的机会又失去了。
(2)依据图一中的“走合作化道路”可知指1953年到1956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依据图三信息可知指1999年澳门在“一国两制”下顺利回归祖国。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4年,我国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992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